大学生应多些自主管理(3 则)

时间:2022-08-01 04:25:36

大学生应多些自主管理(3 则)

大学生应多些自主管理

储朝晖在2013年11月1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依据教育规律,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既是有效的教育,也是有效的社会治理。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是假定一部分人管理另一部分人,设定一部分人是当然的管理者,另一部分人是当然的被管理者,而非大家都是主人;管理者希望管理对象越顺从越好,而非大家商量形成规则然后去自主管理。这样的管理就可能导致一部分人由于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诉求,难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因如此,陶行知就对中国“数千年来保育主义、干涉主义、严格主义”加以批判,提倡学生自治,并于1919年写就《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原来设置的学监,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发展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健全的人。

自主管理的核心是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关键程序是自己管理自己。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治愿望、自治能力,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从建设民主社会的长远目标出发,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的方法和程序,培养法治和自律意识,是所有学校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语文不会因选修而“身价大跌”

单承彬在2013年11月8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不要以为向学生讲授汉语,就能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甚或能够“提高人文修养”,这里面还有“术”和“道”的深层辩证关系。以“英语教学”为例,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学生本人,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在英语学习方面大家花费的精力不可谓不大,投入的财力人力不可谓不多,但似乎并没有收到“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的效果,遑论借此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自然会带来南辕北辙的结果。而且进一步说,像《周易》《红楼梦》那样的课程,难道不是“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道无所不在,关键在求道者的修为和态度,既然学生无法接受《大学汉语》这样的课程模式,我们尽可找到另外的途径。

必修、选修,说到底只是个形式。必修之所以比选修显得更重要些,除了专业设置的需要外,是否多少还有些“行政干预”的成分?英语教育之所以畸形发展,最大的因素就是体制使然。行政导向可以扭转一时风气,但无法根本解决实质性问题。同样,《大学汉语》课程也没有必要非得借助“行政”的力量,来赢得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越女妆罢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我们决不相信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汉字和汉语,会因为必修、选修的差异而身价大跌,它骄人的文化魅力无论如何都将持久地大放光芒,历久弥新。

大学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创新,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不二法门。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能打破各类条条框框。开放大学课堂,引进合理竞争,让钟情于某些课程的学生自由选课,不更能激发大学教育的生机吗?华夏民族语言,岂能因为必修、选修之琐屑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收入高低不能拿身份说事

孙刚在2013年11月6日《解放日报》撰文指出:近日有则报道说,在苏州,泥瓦工日薪300元起,而硕士生月薪不到4000元,引起了不少议论。有的以此为“怪现状”,直指高校盲目扩招,造成研究生整体“含金量”下降。也有网民细细算账后指出,泥瓦工收入并不高,工作脏、劳动强度大,按日支薪说明并不是每天有活干,而且没有“五险一金”,没有隐利,实际性价比未必优于月薪4000元的硕士生。应该说,这些议论都有道理。然而还有一点值得玩味——为什么单单与泥瓦工比?比不过就愤愤不平,就认为是一种“怪现状”?

简言之,这种比较的一个隐含前提,是或多或少轻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观念。虽然宣扬“行行出状元”已经多年,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机关干部、管理层、科研人员等“劳心者”地位高、体面,而工人、农民、服务人员等“劳力者”总是低人一等。不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确实有部分年轻人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成为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的方式。这种“自由”的基础,是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富足的社会财富积累。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 下一篇:遏制批量制造“体制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