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训练中“梯度”的辩证关系

时间:2022-04-29 10:41:11

数学能力训练中“梯度”的辩证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个性、知识、基础能力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解决让全体学生都能“吃好、吃饱”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近年来,许多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进行梯度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梯度训练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思维发展的平台,让基础差的学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都能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这一目标.实施梯度训练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辩证关系,才能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首先,要考虑梯度训练的各个大题(或板块)之间知识容量、思维难度的梯度顺序,遵循“易题在先、难题在后”

图1的辩证关系.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时,有的教师安排了下列训练题:

1.如图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函数y=mx(x>0,m是常数)的图象经过A(1,4),B(a,b),其中a>1.过点A作x轴垂线,垂足为C,过点B作BDy于D,

图2连接AD,DC,CB.

(1)若SABC=4,求点B的坐标.

(2)求证:DC∥AB.

(3)当AD=BC时,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

2.如图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mx的图象交于A(-2,1),B(1,n)两点.

图3(1)试确定上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求AOB的面积.

3.如图3,已知直线y=12x与双曲线y=kx(k>0)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为4.

(1)求k的值.

(2)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l交双曲线y=kx(k>0)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B,P,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的坐标.

这三道题是常规题,其中包含了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概念、函数关系和图象的几何特征.但是没有理清教学的“梯度”关系.

第2题第一问由点的坐标求函数,这是最简单的要求,而第1题必须由第一问的面积关系计算出点的坐标,进而再求出函数,第3题必须先利用已知点的坐标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求出反比例函数,无论从涉及知识点的量还是思维的复杂程度来看,第2题都应该列为第一梯度,重新安排为第1题,让学生有“入手”的问题,便于让思维“动起来”.因此原来安排的第1题应该调整为第2题.

其次,同一道题,前后几问之间要有梯度,前一问为后一问搭梯子.

数学训练的本质就是思维训练.思维一般具有连贯性,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只有逐步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同一道题,前后几问之间要有梯度,前一问为后一问搭梯子,学生在解题时逐个阶梯攀登,他会体会到思维展开的过程,也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上述第2题,在原来的第二问与第一问之间没有多大联系,思维跨度太大,学生解决了第一问后很快被“卡住”.原因是作为初次接触涉及双曲线的图形面积计算,学生缺少相应的能力储备,教师应该在第一问和第二问之间增加几问:如果从点A向y轴作垂线,从点B向x轴作垂线,两根垂线延长后交于点M,如何求ABM的面积?如何求AOM的面积?如何求AOB的面积?这样,学生会逐步体会到如何作出相应的辅助线,进而处理待求的面积与能够求出的其他面积的关系.

再次,在内容选择上既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但基础是相对的,是随着学习进程而变化的.

例如,上述第3题,在八年级时,作为反比例函数的训练题,可谓是优等生攀登的顶级台阶了.但进入九年级,学习了圆后,还可以进一步升华,提升这道题思维训练的广度与难度.

总之,以上所说的三个辩证关系,既体现在每道题的教学中,也体现在整个初中数学的完整教学进程中,灵活把握这三个辩证关系,可以实现梯度教学的最优化.

上一篇:新课程生物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下一篇:传感器技术在机器人上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