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时间:2022-04-28 11:19:18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一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我们在为此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课堂上出现了“花拳绣腿”“放羊式”等外表华丽、缺乏内在的智慧的教学形式。为此,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应是有效的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引起我们的思考,笔者仅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四方面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自主学习――放中有导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但并不是没有老师引导下的自主。如果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毫无目标地自主学习,没有教师的必要引导,这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自主学习。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教学片断:《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下册)。

[片断1]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手中的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探索后回答:

生1:长方体有一个平面。

生2:长方体有角。

生3:长方体由好几个面围成。

生4:长方体与长方形一样……

学生众说纷纭,但却没有说到点上,没有真正认识到长方体的特征,而且耗时太多。

[片断2]

教师同样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但教师却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后展开。

师:现在我们从点、面、棱三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点,请同学们自主独立研究,想好后再研究。

学生独立探索后答: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3:我发现长方体这些面都是长方形,面对面完全相同。

师:这叫相对面,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3:我们用纸描下,对比出来的。

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

……

整个过程学生既自主探索,又能说出学习过程,教师总能在关键时刻点拨引导学生,效果不言而喻。

从以上两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片断1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及过程中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教师只注意放而忽视导,学生虽然积极回答,但却没有说到点上。而片断2中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前,先引导学生从点、面、棱去研究,让学生学有目标,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说出探索过程。这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有教师的点拨指导。作为教师,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做到放中有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有教师的主导。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才是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学习――形中有实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能真正通过合作学习来获取新知,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合作小组的设置分工是合作学习提高实效的前提。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形式,合理设置合作小组。同时做好小组内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把握合作的内容、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过于简单的问题合作无义,过难的问题合作无效。一般来说,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处、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地方,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同时应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这既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又能达到合作探索的目的。例如,由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关键。但合作探讨就能解决。教学中,教师在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后,出示三角形:

师:同学们,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算呢?能不能让它与我们的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学生根据分工,在小组中拼、割、量、记,展开合作探讨。学生合作学习后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测量,我们发现它们的底和高是一样的,而三角形的面积只有平形四边形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2:我们用的是直角三角形,拼出的是长方形,情况跟平形四边形一样。

生3:我们是用割补,把一个三角形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只有原来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教师能够抓住合作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就能抓准重点,既学得快,又学得实。只要我们能够合理配置合作小组,把握好合作内容、时机,合作学习就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而不只停留在形式上,重形更应重实。

三、探究学习――探中有法

在探究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的经验及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要让学生独自去探究可能不够现实。要让学生去探究,首先应教会学生探究方法,只有学会了探究方法,探究学习才能出效果,应做到探中有法。教师应让学生学会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归纳、操作―发现、猜想―验证、类比―联想”等方法进行探究。如在教学《有趣的测量》时,教师先出示石块问:怎样才能知道石块的体积呢?能不能用公式直接计算呢?学生自然知道无法用公式直接去计算。此时,教师如何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至关重要。师问:在体积与容积实验中我们如何知道土豆与红薯的大小呢?教师一说,学生马上就能联系到以前的知识及科学课中物体沉浮的实验。学生就能懂得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去发现问题。就能知道测量上升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有效的探究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学习时,更应注重探究方法的培养,做到探中有法。

四、师生互动――动中有静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只动不静,课堂中学生叽叽喳喳,众说纷纭表面看起来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明显,却忽视了学生的静,没有静,学生无法明确目标,深入思考,共享成果。因此,在互动中应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才是有效的互动。要做到动中有静,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思考他人的意见。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学生完成算式后,教师并不能急于让学生探索,而是先让学生静下来,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算式及商的特征,同时注意小组内讨论时,想一想,你有什么补充吗?再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汇报交流前,教师再让学生静一下,先提出要求和鼓励:别人回答时,同学们就注意倾听,他的发现与你一样吗?你有没有别的补充,再让学生开始汇报。这样学生就能静下心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堂上既有动、又有静、适时动、适时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目标,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中的问题,根据实际,合理调控,把握时机,做到放中有导,形中有实,探中有法,动中有静,就能游刃有余地开展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教正确”与“正确教”的价值诉求 下一篇:多元化的方法 开放型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