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结构理论的相关比较分析

时间:2022-04-28 08:07:15

汉字结构理论的相关比较分析

[摘要]关于汉字结构类型的划分,古今学者从各角度入手,产生了一系列阐释汉字结构的理论。这些理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到汉字结构理论在批判、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六书说 三书说 同异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48-01

古今学者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产生了一系列阐释汉字结构划分的理论,如六书说、三书说等。这些理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到汉字结构理论在批判、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六书说及其同异

六书说主要有:第一家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了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第二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第三家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家相同之处:1.郑众、班固、许慎均为汉代人,由此可见,汉代是研究六书的鼎盛时期;2.三家都把汉字结构归为六类,他们对六书所做的分类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三家相异之处:1.三家对六书所做的分类在内容上一致,但具体名称不同。郑众分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分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分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2.郑众、班固、许慎对于六书的次序排列,没有一个统一。3.郑众、班固都没对六书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而许慎为“六书”逐一下了定义,所以说许慎是最早为六书的名目定下界说的。同时他在《说文解字》中运用六书全面分析了汉字的结构,因而我们说,许慎在三人中,甚至在中国文字学历史上,是最具贡献的一家。

传统六书说是我国最早论述汉字结构原理的理论,对人们认识和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构形的发展等具有很大价值。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六书说还是有不少缺陷的,它把造字法和用字法混为一谈,同一种造字法被分成象形、指事、会意三类且界限模糊,有些汉字无法找到合适的类等,这些也都被后代的文字学家关注到了。

二、三书说及其同异

许慎后,出现了很多对汉字结构划分的文字学家。戴震提出了“四体二用说”,将具备自身结构特点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同不具备自身特点的转注、假借加以区分,这对汉字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书说,则是对许慎六书说的一大革新,破除了传统说在文字学史上长期的垄断地位。

“三书说”是唐兰首先提出的,他批评六书说中象形与指事、指事与会意、象形与会意界线交叉,在分析时常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他把汉字结构分为象形、象意、形声。他认为:“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 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后来陈梦家指出唐氏三书说具有缺陷,提出把汉字结构划分为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他把象形改成了表意。

唐氏三书说、陈氏三书说和裘锡圭对三书的看法也有同异。相同之处:1.唐氏、陈氏、裘锡圭三书说均产生于20世纪,是汉字结构类型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2.文字学家们对六书说均产生了怀疑,破除了六书说在文字学发展史上的统治性地位,他们都认为汉字结构应该分为三种而不是六种;3.三家的学说中均有一些类型混淆不清,难以划分。相异之处:1.三类名称不同,唐兰的是象形、象意、形声;陈梦家的是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的是表意、假借、形声。2.唐兰把假借排除在了汉字基本类型之外,陈梦家与裘锡圭的分类相对来说更合逻辑。

新旧“三书说”从汉字的形体及语言的音、义联系等方面出发,分析汉字构造方式,使汉字结构理论更趋于细致、严密,但新旧三书说虽然认识到了“六书”的不足,却仍未从根本上打破“六书”的格局,很多汉字无处归类,这就说明新旧三书说还不能概括全部汉字的结构,还不是十分科学、完善的理论,至今还无法取代六书说的地位,但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结构理论正在批判、继承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中华书局,1988.

[4]林志强.20世纪汉字结构类型理论的新发展――以“三书说”和“新六书说”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03.

[5]韩伟.汉字结构类型古今研究综述[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2(01).

[6]黎千驹.现代六书学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7]徐志奇.汉语文字学概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8]张桂光.汉字学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上一篇:简论安全保障义务 下一篇:幸福感的计量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