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时间:2022-04-26 08:40:18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

规划设计报告

(工程编号:***)

项目承担单位:**省**县国土资源局

规划设计单位:**院

2003年8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项目规划 1

1.前 言 1

1.1项目建设背景 1

1.2项目建设目的 2

1.3项目规划任务 2

1.4项目规划依据 3

1.5项目建设期限 4

2.项目区概况 4

2.1**县简况 4

2.2项目区概况 5

2.3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7

2.4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8

3.项目分析 8

3.1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8

3.2土地适宜性评价 9

3.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9

3.4灌溉水源分析 9

3.5水量平衡分析 10

3.6环境影响分析 12

4.项目规划方案 13

4.1规划目标 13

4.2规划标准 13

4.3项目工程总体布局 14

4.4规划后土地利用结构 17

4.5土地权属调整 17

4.6投资预算 18

5.规划方案评价 20

5.1社会效益评价 20

5.2经济效益评价 21

6.规划实施措施 22

6.1 建立项目实施领导机构 22

6.2 项目实施的管理制度 22

第二部分 项目工程设计 24

1.项目工程设计概况 24

1.1项目工程设计任务 24

1.2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 24

1.3工程类型和数量 24

2.项目工程设计 25

2.1工程设计依据 25

2.2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25

2.3道路工程设计 26

2.4 农田灌排工程设计 27

2.5 交叉建筑物工程设计 33

2.6 农田防护工程设计 33

2.7典型田块设计 33

2.8电力工程设计 35

3分类工程量详细统计表 37

4.施工组织设计 37

4.1施工条件分析 37

4.2施工程序 38

4.3施工管理 39

4.4进度管理 40

第三部分 项目规划与工程设计说明 42

1.项目规划说明 42

1.1项目规划过程 42

1.2基础数据来源 42

1.3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3

2.项目工程设计说明 44

2.1设计标准 44

2.2土地平整土方工程量计算过程 45

附 件 47

第一部分 项目规划

1.前 言

土地整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土地利用现状与社会经济对土地需求之间矛盾深化的结果,是协调当前土地利用状态与土地利用目标之间关系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或手段。开展农用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集约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又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更好地开展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编制本规划。

1.1项目建设背景

**县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南阳盆地东缘,地貌多姿、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比较严峻。因此,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为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人地矛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处于南阳盆地东侧桐柏山北麓延伸的丘陵区,地域内光、热条件良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县重要的农业区。但由于土地不够平整,缺乏水利排灌设施,生态林网没有兴建,田间道路不够通畅,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难以达到农业的优质高产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项目实施后,除新增一部分耕地外,将可防旱、防涝,使中低产田变为水浇高产田,增加原有耕地的单位产出率,提高项目区内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县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整套符合地方实际的改造荒草地、中低产田的技术和措施。但是由于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量大,要求资金多,遂使这些技术和措施不能进一步试验和有效推广,限制了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的发挥。因此,通过土地整理,创造农业科研技术和措施推广应用的平台,对建立在新技术条件下整理荒草地及中低产田的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向本县乃至**省盆地边缘冲洪积丘陵区提供土地整理经验,对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新《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县国土资源局拟在昝岗乡东大岗开展大规模土地整理工程。在征得县委、县政府的同意后,于2002年10月向国土资源部申报了《**省南阳市**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土资源部审查后,该项目被批复为2004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批准建设规模为231.59公顷,新增耕地率12.5%。该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工作受**县国土资源局的委托,由**院负责。

1.2项目建设目的

本项目建设的目的主要是:

1.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落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项目区农民的经济利益。

1.3项目规划任务

1.分析项目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2.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3.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落实2004年土地开发整理指标;

4.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5.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6.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1.4项目规划依据

1.4.1相关规划

1.《**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2.《**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1997-2010)》;

3.《**县林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5)》;

4.《**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5.《**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1997-2010)》;

6.《**县昝岗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7.《**县丑河小流域上游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1998-2002)》;

8.《**县水利建设“十五”及2015年发展规划》(2002年);

9.《**县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2015年长远规划》。

1.4.2有关资料

1.《唐河统计资料》(2001年);

2.《**县农业志》;

3.《**县水利志》(1988年);

4.《**县土壤调查报告》;

5.《**县生态功能区划分报告》;

6.《魏河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任务》;

7.《**县综合农业区划》(1985年);

8.《**县土壤普查报告》(1982年)。

1.4.3行业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7.《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8.《农用机井技术规范》(sd188-86)。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1998] 166号) ;

7.《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1999] 39号);

8.《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 [2000] 316号);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 [2000] 282号)。

1.5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为一年,计划在2004年年内完成。

2.项目区概况

2.1**县简况

**县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南阳盆地东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至113°16′,北纬32°21′至32°55′;南北长63公里,东西长67公里,土地总面积2496.84平方公里;西邻南阳、新野,东接泌阳、桐柏,北连社旗,南与湖北省枣阳市接壤。

**县东南部为浅山区,最高点海拔660米,除了沿河冲积平原和西部平地外,其它岗丘地带地面起伏,岗河相间,沟壑纵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岗丘和平原的高程大致在78-170米之间,平原区最低海拔72.8米。

**县位于北亚热带北部和向温暖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年平均大于10℃积温4939℃,平均日照数2178小时,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14.1℃,热量比较充足,可以满足一年麦杂两熟或麦稻两熟的需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8mm,历年变化较大,在1522.2mm至465.3mm之间变动。汛期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2%,个别年份高达80.4%,降雨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具有东多西少的特点。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1251126人,其中农业人口1132399人,占总人口的90.5%;国民生产总值为515297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10元。

2.2项目区概况

2.2.1位置与范围

**县昝岗乡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的三家**岸,东与马振扶乡为邻,西与上屯乡接壤,南连黑龙镇乡、祁仪乡,北与城郊乡、古城乡隔河相望,乡政府距**县城14公里。

项目区位于**县昝岗乡,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34′27″—32°35′00″与东经112°54′28″—112°55′25″之间,北至二宅村,南至西刘马店,东与昝岗乡林场相邻,西至**县农场。项目区涉及昝岗乡刘马店村一个行政村,土地面积共231.59公顷。

2.2.2地形、地貌、地质

昝岗乡丘陵岗坡地、平岗地和沿河平原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地势总趋势是南高北低,最高点在南部的草山,海拔高度221米;北部沿三家**岸的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在96.5-100.6米之间。

项目区处于南阳盆地东侧桐柏山北麓延伸的丘陵区, 为起伏不大的缓岗丘陵,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在112-142.2米之间,局部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7米左右;其他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形态较为完整,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项目区内出露地层为新生代第三纪的砂合粘土,其中上层为黄棕色粘土,中层为白色含砂膨润土,下层为砂砾。

2.2.3气候、水文

项目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暖多风,夏热多暴雨,秋季多连阴雨,冬季寒冷,雨雪较少,大风较多。年平均气温15.1℃,平均无霜期23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66小时,日照率为49%,太阳辐射总量116.56千卡/cm2,>10℃积温4900℃,年均降水量915.5毫米,年均蒸发量1793.1毫米。

项目区年际之间有明显差异,季节变化也很悬殊。项目区地下水静水位埋深40—52米,单井出水量20吨/每小时。地下水以降水补给为主,当地机井深度一般在150-160米左右,含水层为第三纪的半胶结的砂砾石,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用水 。项目区地下水水质属重碳酸盐淡水,矿化度低于0.3克/升,酸碱度为6.5-7.5,近于中性,能够满足灌溉的要求。

2.2.4土壤与主要农作物

项目区土壤质地主要为黄棕壤类的黄胶土属,物化性为有机质0.383-4.116%,全氮0.039-0.466%,全磷0.041-0.0987%,速效磷0.92-33ppm,速效钾52-148ppm,ph值5.5-6.5。土层深厚,质地良好,适种性强,适应范围广。但土壤养分较差,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

项目区属典型丘陵农业区,农作物约有30余种,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烟叶等;适生树种丰富多样,植物种类达2100多种,主要林木为杨、槐、泡桐、灌木、藤本植物、药用植物等,另外还有一些菌类。

2.2.5自然灾害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旱、涝,据历史资料考证,春旱机率达35.70%,初夏旱机率达48.20%,冬旱机率达61.00%,伏旱机率高达73.60%;秋涝频率为40.30%,夏涝频率为11.40%;此外偶有冰雹、低温、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发生。

2.2.6社会经济条件

**县是**省南阳市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之一,据统计2001年人口12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1.87万人,城市化水平9.5%,全县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1.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10元。2001年,昝岗乡总人口68976人,耕地面积8490.47公顷,人均耕地0.12公顷。2001年乡级财政收入74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2元,是全县经济较发达的乡镇。

项目区只涉及刘马店村,地处镇区东部,为冲洪积丘陵区,人口2619人,人均耕地0.15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农村就业多以农业劳动为主,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低。刘马店村社会经济情况见表1。

表1 2001年项目区行政村基本情况

村名 人口数量(人) 劳动力(个) 全年粮食产量(吨) 耕地面积(公顷) 人均耕地(公顷)

刘马店村 2619 1571 1744 386 0.15

2.3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2.3.1交通设施状况

项目区南距昝(昝岗)马(马振扶)公路2公里,北距312国道5公里,距**县城约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内仅有少数田间土路,路面高低不平,而且分布、规格极不规范,不利于项目区内田间生产和运输。

2.3.2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东部边缘有一小坑塘,集水面积和储水量均较小;项目区中南部有一低标准蓄水坝,可蓄水2万方;另外在项目区西侧亦有一低标准蓄水坝,但根据当地用水计划,所蓄水不能供给项目区使用。项目区内白土沟有两眼机井,井深为150米,出水量约为20m3/h,仅为当地群众提供生活用水。

2.3.3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各有10千伏高压线路穿过,能够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要求。

2.4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总面积为231.59公顷,其中耕地91.61公顷,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89公顷,交通用地6.71公顷,水域4.29公顷,未利用地118.10公顷,项目区无园地和林地。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见表2。

表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单位:公顷

类别 耕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合计

面积 91.61 10.89 6.71 4.29 118.10 231.6

比例(%) 39.6 4.7 2.9 1.9 51.0 100.0

数据来源:**县国土资源局提供2002年统计台帐(项目区地类详查后未作变更)。

3.项目分析

3.1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分条件等,具体分析如下:

(1)项目区处于昝岗乡丘陵区,地势起伏不平,影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土地规模效益的发挥,土地需进行平整。

(2)项目区土壤养分较差,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成为土地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需进行长期的土壤培肥改良。

(3)项目区基本没有成网的林木,水土流失严重,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能进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产。

3.2土地适宜性评价

项目区位于冲洪积丘陵,形态较为完整,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土壤质地主要为黄棕壤类的黄胶土属,物化性为有机质0.383-4.116%,全氮0.039-0.466%,全磷0.041-0.0987%,速效磷0.92-33ppm,速效钾52-148ppm,ph值5.5-6.5。土层深厚,一般在1.5米以上。从总体上讲,项目区土质适宜于耕地、园地、林地建设。

3.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原有耕地91.61公顷,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89公顷,交通用地6.71公顷,水域4.29公顷,未利用地118.10公顷,其中未利用地所占的比例较高,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的潜力较大。本项目规划的基本思路是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使现有未利用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并将部分农村居民点整理为耕地,种植护路林、水土保持林。通过土地整理可使有效灌溉耕地增加到120.51公顷。

3.4灌溉水源分析

项目区的水资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地下水。根据观测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5.5毫米。项目区地下水静水位埋深40—52米,单井出水量约20m3/h,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天然降水入渗。

项目区中南部有一低标准坑塘,可蓄水量2万方,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重建作为灌溉水源。

3.5水量平衡分析

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由于项目区处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资源较为缺乏,以小麦、玉米等旱作农业为主,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3.5.1供水量估算

3.5.1.1 降水量

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为915.5毫米, 但季节分配不均,冬、春降水少,夏、秋降水多,易形成春旱夏涝。春季(三至五月)平均为183.1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0%;夏季(六至八月)为370.10毫米,占40.43%;秋季(九至十月)为273.46毫米,占29.87%;冬季(十一至二月)为88.84毫米,占9.70%。由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夏秋两季雨量占总雨量的80%,雨涝同步,因此,在玉米、小麦生长期,大气降水达不到作物需水要求。

3.5.1.2径流量

项目区无大的河流经过,只有一些小排水沟流过,可利用的径流量较少,地表水资源的利用主要通过修建坑塘拦截天然降水,进而提水使用。在项目区中南部和西北部的坑塘可蓄水8万方左右。

修建的南坑塘汇流面积130万m2,坑塘蓄水面积2万m2,可蓄水3.5万方;北坑塘汇流面积264万m2,坑塘蓄水面积2.6万m2,可蓄水4.5万方,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5.50mm,查《**省水利工程水文计算常用图》唐河年径流可达250mm,即多年平均来水远大于坑塘可蓄水量。坑塘水量有保证。

3.5.1.3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

项目区地下水静水位埋深40—52米,井深150米时,单井出水量20m3/h(根据项目区打井的物探资料)。当地机井深度一般在150米左右,含水层为第三纪的半胶结的砂砾石,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用水。查《**省水中长期供求计划》,项目区所在地为南阳盆地的唐白河流域,地下水可开采模数为20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地下水可供水量为可开采模数乘以区域面积,按项目区内生活及其它用水占地下水可开采量10%估算,则还可用于灌溉的地下水资源量为:20×0.9×2.31=41.58万m3。

3.5.2需水量估算

根据《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并参考鸭河口灌区的作物灌溉制度(项目区邻近鸭河口灌区),制定本项目区主要作物灌溉制度见表3。

表3 作物设计灌溉制度成果表

项目作物 保证率 需水量et(mm) 有效降雨p0(mm) 灌溉定额(m3/hm2) 灌水次数 灌水定额(m3/hm2) 灌水天数(d)

小麦 75% 402 221 1810 3 604 7

玉米 357 296 610 1 610 5

棉花 478 376 1020 2 510 5

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除耕地外,项目区内还有60.95公顷的园地需要灌溉,根据当地果园浇灌经验,果园每年灌水3次,每公顷每次灌水300方,每年果园灌水量为54855方。

在p=75%频率年,冬小麦应灌3水,夏玉米灌1水,棉花2水。在p=50%频率年,冬小麦应灌2水,夏玉米灌1水,棉花1水。作物种植比例为 80:80:20,按设计灌溉面积120.51hm2,水利用系数0.9计,各保证率农业灌溉用水量见表4。

表4 农业灌溉需水量成果表

项目 种植比例 灌溉保证率 净灌溉水量(m3) 毛灌溉水量(m3)

小麦 80 173534 192816

玉米 80 75% 50614 56238

棉花 20 25307 28119

合计   249455  277173

3.5.3水资源平衡分析

根据制定的灌溉制度,项目区年总需水量为33.2万m3,而项目区内地下水可利用量为41.58万m3。可见,在75%年或多年平均年份,农业灌溉用水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但是,在对地下水开采利用时可以考虑应进行多年调节运用,确保在多年调节状态下项目区地下水位不致下降。

总之,在75%设计保证率下,对农业灌溉而言,通过多年调节运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的要求,同时又不降低地下水位。

3.5.4灌排方式分析

项目区目前农田灌溉主要靠天然降水,即为望天田。为了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可利用地势修建坑塘汇集部分径流作灌溉水源,不足部分以地下水作为补充。灌溉方式采用泵站提水和深机井取水、pvc管道输水、低压软管畦灌的灌溉方式。

排水沟的主要任务是排除地面积水,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在林地不再设农沟,仅布设斗沟,同时充分利用项目区原有的排水沟排泄。

3.6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的实施必将影响项目区现有的生态平衡。所以,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应关注水利、道路等工程设施建设的生态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使用效率及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协调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本着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在区域内的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生态体系。

本规划设计的实施将对项目区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建设完成后,将改善区域内缺水状况,改善土壤的水文条件,改善灌区的空气湿度及温度,使农田小气候更适宜植被和各种作物生长,对植被产生有利影响。

(2)工程建设完成后,随着植树绿化,培植草皮,将有效改善区域内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3)对项目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在施工期。项目工程在建设期间,有土方开挖,土地平整,砼搅拌,水泥、砂、碎石堆放,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排出废水、垃圾,砂石料清洗废水对水质影响,施工期机动车辆的往来,产生的扬尘、废气、生活燃煤排放的气体、施工中砼拌和时的扬尘,对大气有不良影响;施工时人员集中、卫生条件较差,施工中产生的废气、扬尘、噪声等影响施工人员健康。

总体来讲,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长久的,不利影响是次要的、暂时的。只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施工,可以消除其不利影响,或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对不利影响需采取如下措施:

保证水质不受污染,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ⅱ类标准。因此,在施工期应建立必要的厕所、垃圾场及其他处理设施,避免施工期污水进入河道,污染水体。如有可能应将生活、生产垃圾外运处置;要对石料、水泥等建材放置在背风区,严格操作规范,尽可能避免产生扬尘,污染空气。

4.项目规划方案

4.1规划目标

(1)增加耕地面积,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土地整理,将项目区内现有的未利用地整理成耕地、园地、林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

(2)合理布置泵房、机井,形成井、泵、机、管齐备的灌溉系统,灌溉保证率达到75%;

(3)完善田间道路系统,通过土地平整、田块重划等措施,为今后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4)合理布局农田防护林,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5)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实施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4.2规划标准

(1)土地平整工程

根据地形和地面坡度,本项目田块设计为梯田,同时由于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方式,地面存在一定的逆向高差对灌溉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本项目的土地平整不采用整体平整方式,而是以每个梯田块为平整单元进行局部平整。

(2)灌溉排水工程

考虑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法等因素,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程度及其影响,按5年一遇标准设计排水沟。排水沟底坡一般等于设计水位线的坡降,结合本灌区的具体情况,斗沟比降设为1/1000,农沟1/800,边坡系数均为1.5。

(3)道路工程

为方便农业生产,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本规划的道路工程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田间道宽4m,生产路宽2m。

(4)防护林工程和林地

为了降低风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本规划结合项目区边界、田间道和生产路,布置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区东南部坡度较大、地形较复杂的地区规划为林地。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同时考虑到当地的经验,树种选用杨树。

4.3项目工程总体布局

为了满足项目区新增耕地比例的要求,根据项目区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为:将现有的未利用地整理为耕地和园林地。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项目区耕地主要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园地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枣树,林地种杨树。

此外,为了方便农业生产与管理,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布置一定数量的田间道和生产路。田间道主要沿项目区边界、高处等布置,并与区外公路、连接居民点的现有道路等保持良好的衔接;生产路根据需要布置。为了防风固沙、保护沟堤、降低风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侧或一侧布置农田防护林。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31.59公顷,整理后主要有四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120.51公顷,交通用地5.76公顷,水域用地9.05公顷,林地14.99公顷,园地65.95公顷等,新增耕地28.9公顷(详见表5)。

表5 整理前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表 单位:公顷

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居民点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整理前 231.59 91.61 0.00 0.00 10.89 6.71 4.29 118.10

整理后 231.59 120.51 65.95 14.99 9.55 5.76 9.05 5.78

4.3.1土地平整工程

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项目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项目区土地平整强度除受地形地貌、灌溉水源和灌排水情况的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就本项目而言,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式,不搞统一化,而是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土地平整单元区,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填方和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区内部,追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推高填低,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相邻单元区之间平整后的高差作为相邻梯田的高差。梯田的田面长度、宽度应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种植作物种类、劳力和机械程度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确定。经综合分析,设计梯田田块宽度采用15m~30m,长度为100~300m,田埂高度1m以内,边角地带,随地形布局为不规格田块。

4.3.2道路工程

道路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项目区的生产和生活而设的。在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情况下,根据需要,项目区道路布设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

田间道主要为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的,一般结合项目区现有路面布置,考虑机械化和组织灌排的要求,路面宽4.0米,路面为泥结碎石,表层为15cm厚的泥结碎石,其下为10cm厚的砂土垫层,其下素土夯实15cm,其路面高出地面 40cm,横向排水坡1.5%,路面平整度小于5cm。

生产路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的,路宽为2.0米,设计为15cm厚的素土夯实路面,其路基高出地面30cm,路面不平整度小于5cm。

全项目区共布置田间道9条,长度8.79km;生产路21条,总长度5.22km。

4.3.3灌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耕地目前主要靠天然降水,即为望天田,为了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经实地考察,确定项目区水源为修建坑塘集地表径流,大部分灌溉水源为地下水,灌溉方式采用深机井取水和泵站提水、pvc管道输水、低压软管畦灌的灌溉方式。项目区布置修建蓄水坑塘两座,机井32眼,泵站2座,井房、泵用房共34座,配备井泵32台,变压器5台。项目区共铺设φ110pvc干管7694m,φ75pvc支管10358m,给水栓552个。

排水沟的主要任务是排除地面积水,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在林地不再设农沟,仅布设斗沟,同时充分利用项目区原有的排水沟排泄,经多方考虑在项目区内共布设排水斗沟5条,长度为3232m,布设农沟16条,长度为3880m,承泄田间排水。斗、农沟断面设计为梯形,流量由排涝面积确定,糙率0.0275,具体断面按均匀流设计,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

4.3.4农田防护林工程和林地

林带设计应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全面整治,以创造新的农业地理景观,建立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本项目区需建设护田防护林带,林带的间距应根据土壤条件、防护林类型、害风频率、害风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林带结构和疏透度、林带高度、林带有效防护距离等,并考虑灌溉条件、地形、田块形状、渠系和道路等因素确定。林带的方向,应考虑当地主害风向,耕作条件、灌水方向、水土保持等要求来确定,一般主林带宜布置在垂直于主害风方向,副林带垂直于主林带布置,纵横交织构成网状,既能防主害风,又能防次害风。

项目区内主害风向为偏南风,其次是西北风。根据项目区情况,林网应与灌排渠沟、交通和田间道路相结合。因此,配合土地整理,同时便于农民田间生产作业,本次设计沿田间路的两侧和生产路一侧布置田间防护林,株距2米,树种选择杨树。设计田间林植树11402株。

在地势较陡的地方,布置为林地,植树94550棵。

4.3.5电力工程

本项目的电力线路布设以就近接入,经济节省为原则。变压器的具体布设位置就近向各泵站输送低压(380v)。

高压线路采用10m的水泥杆,水泥杆间距50m;低压线路采用8m的水泥杆,水泥杆间距50m。此外,每台杆上变压器配置水泥电杆4杆,其中高压线杆和低压线杆各2杆。全项目区共布置100kv变压器4台,50kv变压器1台,高压线1912m,低压线10453m。

4.4规划后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在土地整理后,总面积没有增减,仍为231.59公顷,而各类土地面积有所增减,且比例不一。其中耕地面积增加28.9公顷,调整后耕地面积达到120.51公顷,变幅为+12.5%;林地增加14.99公顷,调整后面积为14.99公顷,变幅为+6.47%;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1.43,变幅为-0.57%;交通用地面积减少0.95公顷,调整后面积为5.76公顷,变幅为-0.41%;水域面积增加4.76公顷,调整后面积为9.05公顷,变幅为+2.06%;未利用地面积减少112.32公顷,调整后面积为5.78公顷,变幅为-48.5%。

表6 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表 单位:公顷

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居民点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整理前 231.59 91.61 0.00 0.00 10.89 6.71 4.29 118.10

比例 100.00 39.55 0.00 0.00 4.70 2.90 1.85 50.99

整理后 231.59 120.51 65.95 14.99 9.55 5.76 9.05 5.78

比例 100.00 52.04 28.48 6.47 4.13 2.48 3.91 2.50

增减 0.00 +28.9 +65.95 +14.99 -1.43 -0.95 +4.76 -112.32

比例 100.00 +12.5 +28.48 +6.47 -0.57 -0.41 +2.06 -48.50

4.5土地权属调整

4.5.1权属调整的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率和自愿的原则,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2.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4.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5.2权属调整拟采取的措施

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根据土地管理的有关政策,拟采取如下措施:

(1)成立权属调整领导小组

项目区成立由**县副县长为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县政府办副主任任副组长,乡主管行政领导、项目涉及村主要领导和县国土局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权属调整领导小组。

(2)土地整理前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

土地整理前的确权登记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区内原有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土地权利人的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完成后,县国土局应就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和修正依据。

(3)制订权属调整方案

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遵循上述原则,重新调整权属界线,对整理后的土地进行分配。由于目前项目区土地绝大部分为未利用的荒草地,因此,项目涉及村不宜将新增耕地平均分配给所有村民,而应在公开、公平、自愿的前提下,将新增耕地承包给种粮大户或其它单位和个人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潜力,同时也可以壮大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4)加强土地权属调整后的管理工作

土地权属调整完成后,县国土局应依据[1995]国土资发第184号通知的要求,及时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权属证书。

4.6投资预算

4.6.1投资规模预算

4.6.1.1投资规模预算依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办法》;

3、《**省建筑和装饰工程综合基价(2002)》(上、中、下);

4、《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5、《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6、《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2)》(上、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7、《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8、《南阳市市工程造价信息(2003.3)》;

9、《**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图及说明》。

4.6.1.2投资内容

本规划投资内容主要包括:(1)项目区内的土地平整工程;(2)项目区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具体是指泵站工程、井灌工程、斗沟与农沟两级工程、筑坝、以及与之配套的水工建筑物和电力工程;(3)项目区内的道路工程,仅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4)项目区内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和林地建设。

4.6.1.3投资结构

**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由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它工程组成。预算总投资710.85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其中,工程施工费584.67 万元,占总投资82.25%,设备购置费47.83万元,占总投资的6.73%,其它费用共计59.40万元,占总投资的8.36%(其中前期工作费29.23万元,占总投资4.11%,竣工验收费17.54万元,占总投资的2.47%,业主管理费12.63万元,占总投资的1.78%),不可预见费18.94万元,占总投资的2.66%。

4.6.2资金筹集

本项目属于国家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资金全部由国家承担。

5.规划方案评价

5.1社会效益评价

5.1.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以重新组织项目区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达到增加耕地的目的。项目实施后,项目涉及村耕地总面积将由原来的91.61公顷增加到120.51公顷,新增耕地28.9公顷,新增耕地比率达到12.5%。

5.1.2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

本项目实施以后,土地得到平整,田块规整成方,水利设施配套完善,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成网,区内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田;再加上大力推广和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增加耕地产出率。

5.1.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有利于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后,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收入。

5.1.4 增强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经过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使项目区建设成为**县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区,将增强项目涉及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各级政府和国土管理部门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5.2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区土地经整理后,实施小麦与玉米、花生轮作制度,每亩耕地的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显著提高。项目区整理后,项目区低产田将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120.51公顷。(详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理前后经济效益分析表)

(1)原有耕地91.61公顷(1374.15亩)经土地整理成为有效灌溉地,每年每亩小麦可增产250斤(0.5元/斤),玉米可增产200斤(0.5元/斤),其经济效益为23.36万元。

(2)经土地整理开发新增耕地28.91公顷,按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计,每年每亩产小麦550斤,玉米600斤,其经济效益为17.43万元。

(3)新增植树,10年伐期为一轮,每株每年10元,其经济效益为:

植树105952株×10元/株÷10年=10.59万元

表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理前后经济效益分析

类 别 小 麦 玉 米 全年汇总平均

整理前 整理后 整理前 整理后 整理前 整理后

成 本 农药(元/亩) 5.00 5.00 5.00 5.00

化肥(元/亩) 30.00 30.00 48.00 48.00 78.00 78.00

种子(元/亩) 20.00 20.00 15.00 15.00 35.00 35.00

灌溉费用(元/亩)(柴油机动力) 30.00 25.00 55.00

总成本(元/亩) 55.00 85.00 63.00 88 118 173

销售收入 产量(斤) 300.00 550.00 400.00 600.00

价格(元/斤) 0.50 0.50 0.50 0.50

总销售收入(元/亩) 150.00 275.00 200.00 300.00 350.00 575.00

纯收入 元/亩 95.00 190.00 137.00 212.00 232.00 402.00

注:整理前后小麦、玉米都按一年一熟计算,资料来源:项目区实地调查及《2001年唐河统计资料》。

该项目区每年新增经济效益总计为:23.36万元+17.43万元+10.59万元=51.38万元。

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同时,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将建立良好的高效生态农业系统,采用作物良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模式,并以此为契机,调整项目区所在乡镇的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6.规划实施措施

6.1 建立项目实施领导机构

建立由**县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任副组长,土地、水利、林业、电力、交通等部门领导成员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另外,应组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小组,人员从县国土局、水利局、农业局、环保局、交通局、电力局各抽调1名技术人员组成,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6.2 项目实施的管理制度

(1)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由县土地局作为独立的项目法人,负责从工程施工的招标、监理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其本身的运作又受到由各部门成员组成的董事会、监事会的有效监督,从而保证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工程质量。

(2)实行项目工程招标制

为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工程质量,由县土地局对工程内容逐一分解,向社会公开招标。竞标方按照工程质量和施工要求,拟定工期、报价和质量标准等。

(3)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

为了保证工程实施的质量,控制工期和投资,县土地局应及时公开竞聘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

(4)实行项目公告制

将整个项目区的范围、面积、工程类型与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项目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等进行公告,以接受社会监督。

(5)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制

工程完成后,在监理人员认可的基础上,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按有关规范和标准,对项目进行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办理工程移交手续,由县土地局管理。

第二部分 项目工程设计

1.项目工程设计概况

1.1项目工程设计任务

工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项目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结合作物的种植情况,提出项目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农田生态林建设等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具体内容,为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规划设计实施项目工程。

1.2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

项目区内出露地层为新生代第三纪的砂合粘土,其中上层为黄棕色粘土,中层为白色含砂膨润土,下层为砂砾。年均降水915.50毫米,年际之间有明显差异,季节变化也很悬殊。项目区地下水静水位埋深40—52米,单井出水量20吨/每小时。地表水主要有三夹河,地下水以降水补给为主,当地机井深度一般在150-160米左右,含水层为第三纪的半胶结的砂砾石,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用水 。项目区所在地地质条件良好,能够满足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要求。

1.3工程类型和数量

项目区主要工程类型包括四种:一是土地平整工程;二是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井灌工程(机井、机井用房、潜水泵、变压器、输水干支管、给水栓和阀门井等)和提灌工程;三是道路工程,包括田间路和生产路;四是农田防护林工程和林地建设。

土地平整工程土方量共计23.6万立方米。

机井32眼,机井用房32座,配备井泵32台和变压器各5台,泵站2座。共铺设φ110pvc干管7694m,φ75pvc支管10358m。

排水沟包括农沟和斗沟2级,同时还利用一些现有沟道,农沟和斗沟长度分别为3880m、3232m。在斗、农沟与道路交叉处布设桥涵,布置净宽4 m,跨度3 m的桥7座,直径0.5m长4m的圆涵22座;在原有沟道与田间路交叉处布置净宽4 m,跨度6 m的桥3座。

田间道宽4m,总长8791m;生产路宽2m,总长5222m。

田间防护林工程共植树11402株,林地植树94550株。

2.项目工程设计

2.1工程设计依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4.《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5.《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6.《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7.《农用机井技术规范》(sd188-86);

8.《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

9.《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1989);

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2.2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本项目区浅丘区,根据地形和地面条件,建成梯田。

项目区土地平整强度除受地形地貌、灌溉水源和灌排水情况的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本项目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式,不搞统一化,而是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区,每个单元区为一个梯田基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填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区内部,追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推高填低,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相邻单元区之间平整后的高差作为相邻梯田的高差,通过典型坡度进行土方平衡计算,确定单元区内土方移动量和移动方向。

项目区为坡地,现状地面坡度大,不保水保土,在坡改梯工程中,需重新筑堤。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对田面平整提出如下要求:梯田台位规范清晰,等高水平。土层厚度60cm以上,耕作层20cm以上。

土台筑埂:清除表土,坡地起埂,埂顶宽20cm,上游埂高20cm,下游埂高根据坡面倾角和梯田宽度计算确定,起埂宽度视地面坡度而定,设计梯田田块宽度采用15~30m,长度为100~300m,田埂高度1m以内,边角地带,随地形布局为不规格田块。农业种植以旱作物为主,每块梯田可根据灌排条件设进水口和出水口。

由于项目区为丘陵区,地形变化较大,因此通过典型坡度分别推算挖填方工程量。平整土地共计移土方量为23.6万m3,筑埂土方量为7.13 万m3。

2.3道路工程设计

项目区道路设计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

田间道主要为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的,一般结合项目区现有路面布置,考虑机械化和组织灌排的要求,路面宽4.0米,路面为泥结碎石,表层为15cm厚的泥结碎石,其下为10cm厚的砂土垫层,其下素土夯实15cm,其路面高出地面 40cm,横向排水坡1.5%,路面平整度小于5cm。

生产路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的,路宽为2.0米,设计为15cm厚的素土夯实路面,其路基高出地面30cm,路面不平整度小于5cm。

全项目区共布置田间道9条,长度8.79km;生产路21条,总长度5.22km。

2.4 农田灌排工程设计

2.4.1 灌溉系统设计

(1) 设计灌水定额

本规划设计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项目区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其灌水定额用下式计算:

上式中,m为灌水定额,mm;

β-田间持水率,%;

h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取cm;

β1-适宜含水量(重量百分比)上限,砂壤土为90%;

β2-适宜含水量下限,砂壤土为65%,

γ土-土壤干容重,取1.42t/m3,

γ水-水容重。

则有:

m=10×1.42×70×25.6%×(90%-65%)=63.6 (mm)

(2) 设计灌水周期

根据灌水临界期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计算理论灌水周期采用下式:

t理=m/e, t<t理

式中,t理-表示理论灌水周期,

t-设计灌水周期,天;

e-控制区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本项目取冬小麦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灌溉保证率75%的条件下,冬小麦的高峰需水强度5.86mm/天。则:

t理=63.6/5.86=10.8(天)

考虑到实际灌水中可能出现停电等偶然状况停水,同时又考虑到每眼机井独立工作,负担灌溉面积较小,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小麦为7天,棉花和玉米为5天。

(3)机井的井深、井径、井距的确定

机井的单井出水量值,根据项目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相同的机井实测出水量数值范围以及需抽取的地下水总量、项目区地块划分的情况、井灌区面积所确定的灌溉需水量大小等综合确定。

项目区调查资料(项目区的物探资料)表明,通常在井深达到60m左右时机井开始出水,当井深达到150m时,可保证出水量15~20m3/h,机井按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地块划分状况相应布设,具体布设情况详见项目工程布置图。

根据项目区周边地区打井经验,项目区内所有机井设计采用300mm井径。

井灌区单井控制面积按下式计算:

式中,q—单井出水量,m3/h;

t—灌水周期,7天;

t—每天抽水时间,按20小时计;

η—灌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取0.90;

η1—干扰抽水的水量消减系数,取0.2。

计算得出单井控制面积为3.2hm2。

机井的井距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l0—井距(m);

f0—单井控制面积,亩。

经计算,井距大致为180m。

(4)管网水力计算

设计扬程计算公式为:

式中: —水泵扬程,m;

—管网入口设计压力,m;

—机井动水位,m ;

—水泵进出水管总水头损失,m 。

计算得到项目区设计扬程为81.6m。

管网入口设计压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 —计算管线沿程水头损失,m;

—计算管线局部水头损失,m;

—设计控制点与管网入口地面高程差,m;

—设计控制点给水栓工作水头。

本项目井灌区计划埋设pvc管输水,管道内水的经济流速(v)取值1. m/s,各级输水管的管径用下式计算:

d-管道直径,mm;

q-管内流量,m3/h;

v-管内流速,取经济流速,m/s。

为施工方便,干管选用通一种断面,支管选用通一种断面,干管流量采用泵流量计算,q=20 m3/h,每个干管控制3到4条支管,采用轮灌,则每条支管流量为10 m3/h。

利用上式计算所得的得干管管径84mm,支管管径59mm,根据商品管径进行标准化修正,同时考虑当地的习惯,最后综合选定井灌区各级输水管管径,干管φ110mm,支管φ75mm,并根据选定管径计算沿程水头损失算。

项目区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在0.6m-0.7m之间,故设计pvc输水管埋深为0.8m。

根据计算所得的有关数据,以jc系列潜水电泵性能为参照,选取代表泵型150jc18-10.5x9,配套电机11kw。

根据管道设计扬程及潜水泵扬程,计算pvc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为:干管0.8mpa,支管0.5mpa。

全项目区共设机井32眼,干、支管总长18.05km。

2.4.2提灌站设计

为满足丘陵塬区耕地灌溉需要,拟新建提水站2座,位置分别在项目区内的坑塘处,控制耕地面积分别为343亩和238.8亩设计扬程为20m,设计流量分别为50m3/h,拟选用泵型为is100-65-250型,配套电机分别为5.5kw;其它配套工程包括引水渠、泵房、管道等。

2.4.3坑塘设计

根据项目区内地形和基础设施调查,需建2座坑塘。

新建坑塘蓄水面积39亩和30亩,主坝长度分别为222m和209m,最大坝高3m,土料筑堤,坝顶宽3.0m,上游边坡1:3 ,下游边坡1:2.5,草皮护坡。

2.4.4 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沟主要用来承担项目区内涝水的排出任务,并汇流在项目区外安全地带,有效的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地面径流。在本工程中,骨干排水沟尽量运用原有的排水河道,并汇流到项目区外,斗、农级排水沟承担田间的排水任务。

(1) 排水沟流量的确定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项目区的排涝设计标准为五年一遇暴雨,一日暴雨两天排完。设计流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q—设计排水模数(m3/s·km2);

r— 设计径流深,mm;

t—设计排涝历时,天,取2天。

查《**省中小流域水文计算图集》,项目区5年一遇一日暴雨形成的径流深为200mm。经计算项目区排涝模数为1.2m3/s·km2。

再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各沟道排涝流量。

式中:q—设计排涝流量,m3/s;

a—沟道控制面积,km2。

经计算,各沟道设计排涝流量见表8。

(2)横断面设计

沟道横断面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q—设计流量(m3/s);

a—过水断面面积(m2),a=bh+mh2;

r—水力半径(m),r=a/x;

x-湿周(m),x=b+2h(1+m2)0.5

b-底宽(m);

h-水深(m);

c—谢才系数, ;

n—糙率系数,对土沟,设计取0.0275;

i—沟底比降,设计斗沟采用i=1/1000,农沟采用i=1/800。

计算结果见表8。

(2)纵断面设计

为控制农田地下水位,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水位,按低于田面0.2米;各级排水沟汇交点上的水位和沟底的衔接要求是汇入排水沟水位比承泄排水沟水位高0.1米,沟底高0.2米左右。按排水沟比降和水位衔接要求,自下而上逐级上推,推算时按下式进行:

h最高=a0-σli-δh-σδz

式中:h最高—排水沟出口处的最高水位,m;

a0—离排水干沟最远处洼地地面高程,m;

l—各级排水沟计算长度,m;

i—各级排水沟的沟底比降;

δh—剩余水头或滞留水头,m,一般采用0.2~0.3m。

δz——局部水头损失,m。

沟道沿道路布置,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方便管理,并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沟渠布置应紧密结合地块形状及地形条件,尽量平顺,减小起伏和转折点,并力求做到长度最短,最大程度减少投资。

全项目区共布置输水排水沟21条,总长度7112m。各断面设计详见表8。

表8 排水沟设计成果表

沟道名称 长度(m) 控制面积(m2) 设计流量(m3/s) 底宽(m) 水深(m) 边坡 糙率 比降 沟深(m) 堤顶宽(m) 口宽(m)

1斗沟 1151 9911 0.110 0.4 0.35 1.5 0.0275 1/1000 0.55 0.5 2.05

2斗沟 492 8000 0.089 0.4 0.35 1.5 0.0275 1/1000 0.55 0.5 2.05

3斗沟 477 8711 0.096 0.4 0.35 1.5 0.0275 1/1000 0.55 0.5 2.05

4斗沟 436 8711 0.096 0.4 0.35 1.5 0.0275 1/1000 0.55 0.5 2.05

5斗沟 676 23822 0.264 0.5 0.5 1.5 0.0275 1/1000 0.7 0.5 2.6

1农沟 197 2400 0.027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2农沟 148 2400 0.027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3农沟 372 2844 0.031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4农沟 147 844 0.009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5农沟 135 1022 0.011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6农沟 298 2133 0.024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7农沟 177 2889 0.032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8农沟 200 2889 0.032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9农沟 265 2178 0.024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10农沟 411 4356 0.048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11农沟 318 3333 0.037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12农沟 342 3111 0.034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13农沟 212 2756 0.030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14农沟 163 2489 0.028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15农沟 332 2178 0.024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16农沟 163 1867 0.021 0.3 0.2 1.5 0.0275 1/800 0.4 0.5 1.5

2.5 交叉建筑物工程设计

2.5.1 桥梁设计

项目区规划的田间道部分跨过排水沟,为保证沟道两岸的地面交通,在交叉位置处需架设桥梁。桥梁采用板梁式,单跨长度按6米和3米设计,施工时可根据实际的渠沟道开口宽度调整桥跨宽度。桥墩采用高度1.5米c20重力式混凝土挡土墙支撑,墩基采用扩大基础,并深埋于地下1.3m,桥台采用c20混凝土结构。桥梁按汽-10级标准设计,桥板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板厚25cm。

桥面净宽设为4m,两侧设路沿石。

2.5.2 路涵设计

当田间路和生产路穿越农沟时,设过路涵洞作为交叉建筑物,简称路涵。本工程的过路涵洞采用直径φ50cm的钢筋砼圆涵,长度根据所穿道路的类型确定。

2.6 农田防护工程和林地设计

为保护项目区交通路,方便农民田间耕作遮荫,形成项目区林网,农田防护林结合路、沟布置。本次设计沿田间路的两侧和生产路一侧各布置一行护岸、护路防护林,株距2米,树种选择杨树。在25º以下,但地势较高,高差变化较大,且已自然生长大量小灌木的地方,整理为林地,树种也选择杨树。田间防护林和林地共需植杨树105952棵。

2.7典型田块设计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和旱作大田作物对土地平整的要求,本规划设计拟采用结合地形进行平整的方式。项目区以一个田块和井为一个平整单元,平整单元内按等高线平整为水平梯田,田块周围为田间道和生产路及农沟,典型田块设机井1眼,干管1条,支管2条,每条支管配置给水栓6~7个。典型田块的具体设计情况见典型田块设计图。

梯田的设计制作和土方移动工程量:清除表土,坡地起埂,埂顶宽20cm,上游埂高20cm,下游埂高根据坡面倾角和梯田宽度计算确定,起埂宽度视地面坡度而定,设计梯田田块宽度采用15~30m,长度为100~300m,田埂高度1m以内。土地平整亩均工程量计算:土地平整工程量按照坡地的不同坡度分别计算出整理中发生的土埂、田面移动土方等工程数量。为简化工作量,项目区选取两种典型坡度分别计算制作梯田移动土方量,即坡度0~3°因2°附近的面积多取2°,坡度3~6°因4°附近的面积多取4°,其亩均土地平整工程量见下表。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根据不同坡度亩均工程量,乘以该坡度在项目区的分布面积,即为全项目区田间土地平整工程量。在现状图上分36个不同分区,分别量算不同坡度面积,经统计汇总后,再乘以制作不同坡度不同梯田移动土方量,即得土地平整土方量。分块、分坡度测量面积和不同坡度平整工程量表见表9和不同坡度面积测量表10。

表9 梯田制作工程数量表

原地面坡度(°) 采用坡度(°) 田面宽(m) 整理面积(亩) 田坎高(m) 筑土埂(m3/亩) 挖土方(m3/亩) 挖土方(m3) 筑土埂(m3)

0~3 2 28 1252.7 1 16.77 78.57 98427 21003

3~6 4 15 1631.0 1 30.85 85.44 137729 50318

合计 2383.7 236157 71321

表10 不同坡度面积测量表

区号 各坡度面积(亩) 区号 各坡度面积(亩)

合计 0~3 3~6 合计 0~3 3~6

1 64 0 64 19 65 0 65

2 53 0 53 20 71 35.5 35.5

3 53 0 53 21 52 26 26

4 53 0 53 22 49 24.5 24.5

5 90 36 54 23 49 49 0

6 90 54 36 24 56 28 28

7 108 88.6 19.4 25 62 31 31

8 109 98.1 10.9 26 62 0 62

9 56 42 14 27 75 0 75

10 84 84 0 28 75 37.5 37.5

11 69 34.5 34.5 29 70 0 70

12 48 24 24 30 98 78.4 19.6

13 48 12 36 31 98 49 49

14 77 38.5 38.5 32 98 49 49

15 51 0 51 33 311 311 0

16 52 20.8 31.2 34 214 203.3 10.7

17 65 0 65 35 28.74 28.7 0

18 65 32.5 32.5 36 114.96 114.96 0

19 65 0 65 合计 2883.7 1630.9 1252.8

2.8电力工程设计

本项目的电力工程设计主要是为满足各井灌区泵站的用电要求,对导线截面、杆上变压器容量进行计算。

根据项目区井灌区用电需求,原有线路不能满足项目用电要求,在征求当地电力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规划井灌区的用电功率,规划对现有10kv线路进行改造。根据项目区内机井布局及各机井的用电功率,项目区内规划布置5台杆上变压器,在现有高压线路的基础上“t”接几个分支,新建几路高压线输电至各变压器,具体布局详见工程布置图。然后用低压线(380v)从变压器布置处引线至各泵站。各变压器配套的高低压线路长度及需布设的线杆数量见预算表。具体布设见项目区工程布置图。

2.8.1变压器容量计算

变压器容量采用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s--变压器容量,kva;

p--电动机总功率,kw,单个井泵11 kw,单个坑塘泵站5.5 kw;

p1—站内外照明等用电器总功率,kw。

不考虑居民照明用电,仅考虑泵房照明用电和生活用电,各泵房的照明与生活用电设定为2kw。计算结果见变压器选择表。但是考虑到单井出水为15~20m3/小时,而本次设计按单井出水量20m3/小时设计,从安全、节能等方面考虑,使泵得到充分利用,运行时要求每个变压器控制的泵分两次使用,第一次使用2/3,第二次使用余下的1/3,项目区同时工作的泵要考虑间距来运行。这样变压器的容量就由最大一次工作泵的功率来确定,变压器容量选择见变压器选择表。

表11 变压器选择表

名称 控制泵站(个) 变压器所需容量(kw) 变压器选择(kw)

井泵 坑塘泵站 第一次 第二次

变压器1 8 1 81 58 100

变压器2 6 1 65 42 100

变压器3 7   65 49 100

变压器4 7   65 49 100

变压器5 4   33 33 50

2.8.2输电导线截面计算

输电导线截面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其中高压输电导线截面根据电压损失计算电压损失系数,再查表确定的方法。经计算所得的高压输电导线型号应为lgj-16,考虑到项目区内风力较大,为保证安全,最后按机械强度要求选定高压输电导线型号为钢芯铝铰线lgj-35。

低压输电导线截面则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s-导线截面,mm2;

m-负荷矩,kw·m(m=p×l);

p-输电总功率,kw;

l-线路最远输电距离(m),取变压器到最远泵站距离为标准计算;

c-常数值,查表得380v铝导线的c值为50;

δμ-电压损失,380v线路损失取5%。

考虑到项目区风力较大,为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最终选定的导线截面应大于计算导线截面。

2.8.3电力线路布设及电杆布置

本项目的电力线路布设以就近接入,经济节省为原则。变压器的具体布设位置就近向各泵站输送低压(380v)。

高压线路采用φ190mm、12m的水泥杆,水泥杆间距50m;低压线路采用φ150mm、10m的水泥杆,水泥杆间距50m。此外,每台杆上变压器配置水泥电杆4杆,其中高压线杆和低压线杆各2杆。项目区内配置各种类型的电杆数量及其在项目区内的分配情况见预算书。

3分类工程量详细统计表

根据以上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建筑物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典型田块等工程设计,分类计算其工程量,项目区工程数量如下:

本项目区共布置田间路9条,总长度8792米;生产路21条,总长度5222米;斗沟5条,总长度3232米,农沟16条,总长度3880米;机井32眼,提水泵站2座,井房、泵房共34座,pvc管18052米,给水栓552个;变压器5台;坑塘2座,桥梁10座。其详细工程量见预算书。

4.施工组织设计

4.1施工条件分析

4.1.1自然条件

项目区内出露地层为新生代第三纪的砂合粘土,其中上层为黄棕色粘土,中层为白色含砂膨润土,下层为砂砾,地质结构稳定,具有足够的地质承载力,且项目所有工程均属小型工程,故地质条件不会对项目的施工形成障碍;但是,由于土壤每年都有一定时期的封冻,所以工程施工考虑冻土的影响。区内土壤为黄棕壤类的黄胶土属,质地粘重,稳定性较好,开挖难度不大。春季干旱、少雨、大风给施工带来不利影响。

4.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南部为昝(昝岗)马(马振扶)公路,对外交通较为便利,靠现有的道路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项目区距县城仅15km,村庄密布,附近有高压线经过,施工用电可直接就近从380v线路上接驳,并按照施工用电负荷安装变压器。电力设施比较完备,可满足项目建设的电力需求。施工用水可用地下水。项目区位于县城附近,各类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和燃料可就地购买,大大地节省了运输费用。此外,整理该片项目区是当地人民群众和政府多年的夙愿,广大人民群众对此项目的实施抱有强烈的期盼,希望项目能尽快地实施,这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4.2施工程序

(1)土地平整施工

主要包括单元区的划定,挖土回填等项目。土地平整好坏,直接影响后续施工的进程,本项目采用局部平整方式,不搞统一化,而是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等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土地平整单元区进行平整,每个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填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区内部,追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因此需要分片实施施工,按年度计划调配。土地平整后,地面纵、横向平整。平整的同时要注意碾压,碾压标准参照相应规范。施工机械采用履带拖拉机推土,人工辅助完成。在梯田制作时,先将表层熟土移至指定地点堆放,待土地平整后,将其移至表层作为耕作层。

制作田埂时,要在清好埂基的基础上,逐层上土加夯,每层上土厚度以10cm左右为宜,每层上土前都要对夯实面刨毛,埂坎外侧用人工拍打成埂坡,内侧与填土方的填土结合,同底土一起夯实,埂坎夯筑超出地面20cm。

(2)沟道工程施工

主要包括沟道土方的开挖,由于沟道分布分散,可分沟分段同时组织施工。

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挖土。

当开挖出的土方作为填筑用料时,应采取防雨措施,以防含水量过大,不利回填压实。当开挖出的土方作为弃料处理时,应就近沿渠沟低洼区堆放。

严格控制含水量和干容重,检查是否满足设计规定的标准要求。

(3)建筑物工程施工

建筑物工程施工包括:土方开挖、回填,砌石及混凝土工程。

浆砌石施工采用坐浆法,筑前先请基,同一层面应保持平衡升高,上下层或同一层前后的石块砌缝应错开,避免形成通缝,块石应大面朝外,大缝用小块石楔紧,确保浆满面平。

混凝土工程分为预制、现浇两种方法进行施工,预制应根据工程布局和需要,采用分散或集中预制。现场浇筑可采用0.4m3搅拌机集中拌和,机动翻斗车水平运输,直接入仓浇筑。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或平板式振捣器振捣,要求振捣密实。浇筑完毕后应做好洒水养护工作。为保证项目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顺利实施,应做好施工场区的交通、风、水、电供应工作,确保工程按期完成任务。

4.3施工管理

4.3.1组织机构设置

项目法人为**县国土资源局,建设单位为昝岗乡人民政府。法人单位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此项工程,负责工程招标,委托监理公司进行监理,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4.3.2工程施工管理

除土方开挖等技术要求不高的的工作由建设单位组织群众进行施工外,技术性工程实行招标制。首先由项目法人将工程分解,并拟定相应招标文件、确定中标条件,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向社会公开招标,并按法定程序组织竞标。通过公平竞争,选出中标单位,经领导小组审核后最终确定。

工程施工实行监理制,以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建设工期,控制投资资金的数量和使用方向。项目法人应聘请相关部门专家组成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小组,一是负责协调各项工程之间的进度安排;二是对施工过程、材料用量、建筑标准等进行监督。

工程施工除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外,还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为工程施工奠定群众基础。

法人单位和建设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资金落实到位,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本项目按《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进行分项验收,法人单位在监理人员认可的基础上,按验收规范对各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报国土资源部进行最终验收,验收通过后办理工程的移交手续。

4.4进度管理

计划2004年1月动工,2004年12月完成。

(1)2004年2月中旬前完成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落实施工队伍。

(2)2004年3月31日前,实现项目区的通电通路、施工队伍进场、搭建临时工棚。

(3)2004年6月15日前,完成防风林栽植工作。

(4)2004年7月31日前完成土地平整工作。

(5)2004年9月30日前完成道路工程。

(6)2004年10月31日前完成农田水利工程。

(7)2004年12月31日前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施工进度控制计划见施工进度横道图(表12)。

表12 施工进度横道图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具体用款科目 施工进度及各月用款

2004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 **省**县昝岗乡 土地平整 — — — — — — —

农田水利 — — — — —

田间道路 — — — — —

防护林工程 — — — — — — — — —

设备购置费 — — — — —

前期工作费 — — — — — — — —

竣工验收费 — — — — — — — —

业主管理费 — — — — — — —

不可预见费 — — — — — — — — — — —

第三部分 项目规划与工程设计说明

1.项目规划说明

1.1项目规划过程

本规划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1)成立项目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技术组等组织机构;

(2)项目区现场勘察;

(3)初步拟定技术方案;

(4)收集、整理基础资料;

(5)调查分析,初步提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2. 规划方案的初步确定阶段

根据研究结果,在技术组与**县国土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局、昝岗乡政府等地方专家充分讨论基础上,确定初选方案。

3. 征求意见、完善方案、完成规划阶段

(1)就初选方案充分征求**县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2)修改完善规划方案;

(3)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

(4)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文本和项目规划说明。

工程规划设计、投资预算编制完成后,规划设计组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与校核,并在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进行修改完善。

1.2基础数据来源

项目规划所采用的基础图件为2003年**县国土资源局实测1:2000地形图。项目区地类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2002年变更数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由唐河国土资源局提供。当地的农作物种植制度由**县农业局提供。主要的河流水文资料、灌渠资料由**县水利局提供。

1.3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3.1项目区调整情况

1.3.1.1 项目区存在的问题

根据**县国土资源管理局提交的《**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实地踏勘,发现项目区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①可研申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以1992年详查图斑图为依据绘制的,现状图中地类面积表中数据与图中地类面积明显不一致,经核实当地最新台帐(2002年),台帐(耕地面积92.07公顷,未利用地104.13公顷)与可研申报的各地类面积(耕地面积167.91公顷, 未利用地35.76公顷)有较大差异。

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中,项目区南部(约占项目区总面积的一半)为牧业区,而《昝岗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中,项目区东南部和西南部(约占项目区面积1/3)为园地。若以可研中各地类面积为准,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或《昝岗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规划,该项目的新增耕地率无法达到。

③依据台帐,项目区内各图斑面积之和为217.68公顷,比可研申报面积(231.59公顷)少13.91公顷。

1.3.1.2 项目区的调整情况

(1)由**县国土局出具相关材料对可研申报中各地类面积调整作说明(见附件),项目区各地类面积以台帐为准。

(2)项目区地类面积以台帐为准,既可以满足《昝岗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要求,又基本可以达到可研申报的新增耕地率。

(3)项目区面积以2003年8月所测绘的1:2000地形图为准,重新量测项目区面积,面积与可研申报一致为231.59公顷。

1.3.2关于项目区内规划道路的说明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的标准,区内道路的设计要能满足农用机械运输的需要,但受投资限制,建设标准不可过高。因此,本项目区内田间道设计为宽4m,粒料改善道路路面。

1.3.3关于园地投资问题的说明

项目区内规划园地65.95公顷,本次规划设计仅对园地内的灌排设施和土地平整投资,对园林树种未投资。

1.3.4关于土地平整问题的说明

项目区内的林地的土地考虑到树的防风固沙和涵养水分等特性,对其不再进行土地平整,园地考虑农作物套种,因此和耕地一样进行平整。

2.项目工程设计说明

2.1设计标准

在参照**县当地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对**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提出适合本项目的规划标准。

(1)灌溉标准

考虑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法等因素,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2)排水标准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涝灾程度及其影响,确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年。考虑到项目区的特点,设计标准为一日暴雨,2天排完。

(3)道路工程

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本规划的道路工程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田间路宽4m,生产路宽2m。

(4)灌溉方式

在灌溉技术上,本次规划采取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深机井、输水管网和田间灌水沟畦,以达到节水的目的。据《**县水利志》记载,当地深机井建设历史悠久(1967年即开始),规模巨大,经验丰富;技术组在实地调查时也发现,当地农民大都采用这种利用地面塑料软管直接从给水栓引水的灌溉方式。因此,规划中拟采用的畦灌方式不仅符合当地农民的灌水习惯,而且由于给水栓的增加,可以极大地节约农户的地面塑料软管投资。

2.2土地平整土方工程量计算过程

本项目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式,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区,每个单元区为一个梯田基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填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区内部,追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推高填低,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相邻单元区之间平整后的高差作为相邻梯田的高差,通过典型坡度进行土方平衡计算,确定单元区内土方移动量和移动方向。土地平整亩均工程量计算过程如下:

土地平整工程量按照坡地的不同坡度分别计算出整理中发生的土埂、田面移动土方等工程数量。为简化工作量,项目区选取两种典型坡度分别计算制作梯田移动土方量,即坡度0~3°因2°附近的面积多取2°,坡度3~6°因4°附近的面积多取4°,田面宽分别为28m和15m,田面长200m,亩均平整土方量计算公式为:v=b×h×l÷s其。式中v表示亩均平整土方量,单位立方米;b表示田面净宽一半,h表示梯田高度的一半,l表示田面长,单位均为米;s表示田面面积,单位亩。亩均土地平整工程量见表9。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根据不同坡度亩均工程量,乘以该坡度在项目区的分布面积,即为全项目区田间土地平整工程量。在现状图上分36个不同分区,分别量算不同坡度面积,经统计汇总后,再乘以制作不同坡度不同梯田移动土方量,即得土地平整土方量。分块、分坡度测量面积和不同坡度平整工程量表见表9和表10。(见第二部分2.7节)

由于项目区为丘陵区,地形变化较大,因此通过典型坡度分别推算挖填方工程量。平整土地共计移土方量为23.6万m3,筑埂土方量为7.13 万m3。

附 件

附件1 **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预算书

附件2**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册

(1)**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

(2)**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

附件3 **省**县昝岗乡东大岗土地整理项目单体设计图册

上一篇:艺术设计专业之工业设计前景眺望 下一篇:蓄能器参数对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