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4-24 11:34:30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高职教育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具有突出的职业和技术特性的办学模式。

就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而言,它不能仅仅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翻版、缩减或简易化,而应具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特色。就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的现状,我们不得不面对并反思的现象有: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学生学习效果为什么很差?教师为什么厌教?学生为什么不被企业认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认为要构建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解决好三点:一是定位问题,二是模式问题,三是环境问题。

1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的定位和思考

首先,由于办学定位上的差别,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自然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生产或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专门性、实践性应当是其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应以工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因此,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结构方面,要打破工程学基础观。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应有自己特有的理论、模式和课程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1)如何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如何落实“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3)如何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4)如何实施“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5)如何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创新课程模式,改造课程结构;6)如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材,开发编写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创新教材体系及其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7)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实行学分制、选修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等等。

(1)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成功不在于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或成为研究生、博士,而在于培养了多少技术专家、企业家。不要过分在乎一时的成败得失,要从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目前的得失。

(2)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所谓工作能力,应当是一种对职业世界的理解和认同,对职业任务的认识和把握,对职业活动的控制与操作能力。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相匹配,以典型应用技术为主线(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整个课程体系应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编排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课程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实践活动为载体设计技能教学环节。就高职计算机专业而言,项目实践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一个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故障的排除,一套网络设备售前或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的提供等。要选取体现行业、岗位特点,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典型产品(服务)组织教学活动。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改变学历教育为主时灵活性、适应性不够的问题,必须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创新

我院自2000年开办计算机高职专业以来,现在形成了三年制、五年制并存,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并举的办学格局。根据近六年对市场需求的探索,以培养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宗旨,我们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结合社会上各种品牌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全新的设计,以提高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全面贴近企业需要、打造专业实用技术人才为特色,实现院校的课程教育体系与企业岗位业务实践的最佳结合。

(1)改革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模式。以市场计算机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基本依据,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点,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为此,我院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参照职教专家提出的职教课程开发模式来进行(如图1所示)。

图1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模式

图2 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

图3 专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

(2)重新定位与设置普通文化课。现有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文体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如图2所示)。对于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关键是应解决要不要相当于专科水平的问题。经过实践,我们的回答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普通文化课程,对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我们认为应有一个基本底线,但必须根据计算机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化课程的功能作用,部分课程可列为选修。

(3)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开设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课程。将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的学科课程改革为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学科(活动)课程――项目课程。项目课程是一种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全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五个层次:1)能力观: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2)联系观: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也是重要课程内容;3)综合观: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复杂、整体联系;4)结构观: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相匹配;5)结果观:项目完成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项目课程不同于模块课程,模块是技能单元,项目应具有综合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

现有课程体系的本质问题是学科课程,其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提出概念、原理举例说明实验、实训求证习题加深。而项目课程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助于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任务的提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又一新任务的提出。现有课程体系是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把实践仅仅看作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把实践看作理论的附属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服务于实践,打破学科系统,以工作项目或任务来形成技能训练体系(如图3所示)。

3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和条件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师资、学生、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国有、私有企业和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业全球第一,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正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双师”师资是关键。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现效度将主要依赖于“双师”师资的多少和水平。高职学院现有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以学科理论为主的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尽可能把学校、教室搬至企业、车间,尽可能按企业标准、生产技术文件来组织教学资料,尽可能把信号授课改为企业观摩与实践。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突出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缩短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周期。同时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

(4)以学生为本是前提。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特点是:1)从高考成绩来看,他们是普通教育失败者(成绩优秀的上了本科大学),存在着一定的逆反的心理;2)从社会阶层来看,他们以劳动人民的子女为主体,上学就业是其第一需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些缺陷,学科型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主体、偏深偏难,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困难,无自信心;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偏离,与就业岗位偏离,课程设置严重脱离企业需求,于是学而无用,学而无趣。职业教育,坚持学生为本才能真正满足客观现实的要求。

(5)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满足要求,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总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定位、模式、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也很有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如项目课程的开发等,但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也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上一篇:“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整合 下一篇: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培养一流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