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

时间:2022-05-21 09:11:18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出发,对现行的高职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三种课程体系重构结构。

[关键词]高职 课程体系 重构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膨胀,不少高职院校沦为了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的极端,也有不少高职院校陷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简单的职业培训的另一个极端之中。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却并未显著增强,以湖北为例,2007年高职就业率达87%,尚低于本科就业率91%,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也随之深入,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反思也越来越多。

一、高职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区别与反思

普通高等教育总的培养目标的一般是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高级)专门人才。应当指出,所谓“高等”、“高级”,是指其学历水平相对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而言属高等教育层次,并非指以高级工程师等高级技术职称为培养目标;所谓“专门”人才,是指其学习内容侧重于某一学科专业的范围,而不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专门职业岗位。换句话说,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立足三个方面:学术性、专业性、基础性。在此基础之上强调人的全面均衡发展,即“通才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从事某行业相关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简单来说,职业性是最大特点,而其所隶属的高等学历教育让其在完成职业性培养的同时兼顾到人的全方位发展,即“专才教育”。

相比普通本科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对岗位的过度追求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毕业生如何去应对因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职业压力?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设定才能兼顾动态因素?

二、对于高职培养模式的反思

所谓培养模式通常是指教育造就人才的规范性的培养方法、形式和途径。而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被认为是“两结合”,即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同企业一起将符合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的新课程开发作为核心的任务,以职业技能、素质、道德为中心开发适合高职学生接受的课程,这也是对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当然我们也应该努力认识到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行业发展动态等融入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仅仅成为适合岗位本身,更成为适合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职业人。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培养模式不应该过于媚俗――仅局限于现有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更要符合现代企业新技术革新引导下的生产、管理流程再造的趋势。

学校里多些企业特性,企业里多些学校元素。学校需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参与到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不少资金雄厚的高职院校,为了保证职业性,他们将生产流水线直接引入学校,成立校办工厂、校内实习基地,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对外承接生产任务。不可否认,他们所做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但本文更多的认为“引进来”应该是“动态的社会资源和机制”的引入,课程评价权重的企业方引入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走出去”也是类似,要极力将院校资源优势与企业相结合,帮助企业培养足够支持其发展的人力资源,围绕着业界、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使得技术、管理和资金三方资源充分融合,发挥最大效益,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三、对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课程体系从广义上说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某一专业课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

课程体系的构架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普通本科在很大程度上延用了前苏联计划体制下的课程体系,同样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将“专业”用“职业”二字取代。面对人才培养的职业属性及生涯发展,我们可以对于高职课程体系作如下重构。

1、基于职业属性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就职业属性来说进行课程群重构可以将其分为技能、法律、素质、道德、生涯发展、市场意识以及业界动向分析(如图1所示)。

以电信业人才培养为例,按照图1所示进行职业属性分解,见表1。

2、基于职业课程群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职业课程群导向的课程体系较职业属性导向课程体系不同,以课程群为中心,是将最主要的职业属性进行重新整合构成为职业核心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完善,即建立职业支撑课程群(如图2所示)。基于职业课程群导向的课程体系主要依靠的是业界、学校、教师对于职业新课程的联合开发能力。

同样以电信业人才培养为例,按照职业课程群导向重构,可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法律、市场、技术以及人才四种课程群,其中法律课程群主要围绕电信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市场课程群则包含市场需求分析、服务模式剖析;技术课程群主要针对电信业中技术人员的基础技术能力培养,如电信网络维护、软/硬件测试等;人才课程群则主要是以职业人内、外在发展为主线而打造的,其中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素质、能力及技能技巧培养。

3、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课程体系重构与其他导向课程最大的区别是以“职业人”的发展阶段为导向,按照职业发展的顺序依次由高到低,由远到近进行排列,将职业发展流程化,将每个不同阶段所需的职业属性重新组合成为中心课程群,并辅以职业发展能力支撑课程。

职业生涯发展导向课程体系重构,首先将职业人按照岗位等级划分,再依次按岗位所需能力、素质进行分解,并找到岗位进阶的能力、素质水平的内联关系,加以课程化,形成有较强针对性的产业、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体系。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课程体系重构中,我们需要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教师―学生”二元结构(如图3所示)向“教师―学生―企业”三元结构转化(如图4所示)。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仅仅十年,不仅其毕业生规模就已超过普通本科教育毕业生规模,而且毕业生就业率也超过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产业提供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重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福汉、周文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4(4).

[2]何小苑:基于嵌入式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0).

[3]韩伟东、王云: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职业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邹连:高职教育改革出路在于“职业化”[J].现代企业,2009(6).

[5]朱芝洲: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倾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6]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2).

上一篇:国内通胀的预期 下一篇: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