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问题随想

时间:2022-04-23 06:36:09

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问题随想

“造型不准确”或“造型能力差”这类评价,对于今天的学画者来说,是常常要遇到的问题。令人费解的是,“造型不准确”、“造型能力差”等评价,却被一些人强加在传统中国人物画身上。从传统中国人物画作品来看,画的好与不好,涉及到作者的水平与评价的标准问题。在中国画中,好与坏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笼统观之。曾听人说,传统中国人物画有比例不准确、头大身小等问题,我曾拿着自己喜欢的画稿印刷品――陈洪绶的人物画册页《隐居十六观》,给美术院校初开中国画课的学生们看,得到的评价是:比例、造型都不准确。这种评价,是对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的否定。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真如人们所说,是有问题的吗?一个造型存在着明显问题的画种,何以能够流传几千年?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日,在永乐宫一个石椁上,见到用简洁的线条刻划着的二十四孝图。但看人物的五官并不准确,甚至有点草率之感。然而,该图的线条组织疏密有致,觉得有点意思,用速写本勾临开来,后来越琢磨越觉得它美,以至连起初看似草率的五官,也觉得顺眼了,最终留连再三,不忍离去。这种画的造型究竟准不准呢?用习惯的造型观点来衡量,很难给该图以肯定的评价。过一些日子,我感悟到,如何评价一种绘画作品,涉及到一个绘画的标准问题,而并非“造型不准确”或“造型能力差”评价那么简单。

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她独特的写意性。对于中国画而言,准与不准,要依对意的表达程度而定。只要能够曲尽其态,恰如其分表达出作者意图的造型,都是准确的造型,无法表情达意,从表面看,再合乎比例,再准确的造型,也是不着边际的,谨毛失貌,向来为中国画理论所不取。陈洪绶的画意趣俱足,神情韵态通过画中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它的造型是准确的;永乐宫石椁刻划二十四孝图,作为一种意的形态,只能是这个样子的,从表达意的角度来看,是准确的。霍去病墓侧石雕,是最具中国写意特色的石雕,它不如实模写物象,却决不比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雕塑逊色丝毫。

无论对中、西方那一种绘画来说,造型都不应该是目的,造型只能是手段与语言。西方绘画因其写实性特点,为了再现自然景象,描绘物象时,要考虑到解剖、透视、结构、明暗与比例等诸多因素,并遵循这些法则,所以造型要受到自然景象的制约和束缚。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画家必须面对模特儿,研究这些问题并对景写生。西方绘画造型的首要目标,是表现自然物象的外在真实景象,所谓造型准确,就是外形接近于被描绘对象,就是形画的比较准。中国画讲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中国画中形只是一部分,而且不是主要的部分,神才是主要的部分。形的目标就是表现神,在天人合一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想的指引下,形被简化为笔墨点线,已非自然物象之形态。笔墨是中国画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写意的中国画,以笔墨语言,创造出独特与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承载着更大的精神容量,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从上个世纪中叶,我国所确立的绘画审美标准,基本是西方写实性绘画的标准,而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而西方写实性绘画的标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甚至,产生出人们对中国画审美的误导,如中国画“造型不准确”,不合比例等。至今,美术院校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不了解中国画,也谈不上喜欢中国画,与这种误导不无关系。传统中国画作品,在一些人看来,往往与落后相联系,是“不科学”的。中国画是艺术的,艺术不等于科学,科学也不能代替艺术。李政道说: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与西方写实性绘画相比,中国画是另一种绘画体系,她有完备的评价标准,意境是她最高的追求目标。而以一种标准来评价另一种绘画体系,是不利于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应该正视人们对待中国画时存在着偏见这一现状,并认真研究传统中国画的造型问题。

上一篇:波澜壮阔 荡涤胸怀 下一篇:闲将一幅代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