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将一幅代山行

时间:2022-08-01 11:55:55

我是先学字后学画。学字是因为地处小县城没有学画的条件,写字没有那么高的门槛,一本帖,一支笔就可以进入角色。开始写字的时候二十出头,血气方刚,天天写,天天都有新感觉,总想弄点新花样,时间稍长便迫切地想得到认可,于是便将自认为满意的作品装进信封,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向那些经常登点书法作品的报纸、杂志猛投,当然结果只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好在我这人耐力还可以,如此坚持数年,总算有了点小收获。到现在才明白为艺之路是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事,必须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走,急是没有用的。

学画时已经三十多岁,自然就成熟多了,加上环境的逐渐改善,生活变得闲适安逸,心态也慢慢平和起来,学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在写字之余调节一下神经,做点字外功夫。没有了压力,笔调自然就显得轻松自在:几根线条勾出的小山后面是两三间茅舍或荒亭,修竹茂林围绕其间,小溪从山后潺潺流出,白云遮住了弯弯的小道,主人独自临窗吟唱……这便是我心中的蜀中山水,也是我这个生活于繁杂都市的现代人梦中的精神家园。当然支撑这一氤氲之景的根基只能是笔墨,而作为写字出身的我对笔墨和线条的理解和把握恰恰是强项,十来年写字的功夫派上了用场,这真是无意中拾了个大西瓜!我对绘画线条的理解是:中国画的线既有拟物状形的功用,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事实上先贤们对后者

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前者,因此,才有了“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之说,于是我尽量用写的办法来画画,写山写水写烟云,切忌去抹去涂,那怕随手点染也尽量做到看似随意而法度犹在。、山水画的符号是古人在对大自然深切体察之后提炼出来的一套极其智慧的表现方法,对之认真研习和运用是我的日课,虽然我并不喜欢传统山水特别是明清山水陈陈相因的习气和对画面整体的漠视,但对其局部的处理和笔墨的精熟却始终是叹服不已的。我常常将四王的山水取其一角进行临摹,一树一石分解体察,而在外出观山察水之时又将真山真水与之映对,体会古人解构山水的法则及其归纳概括之方法,以如此方式解读石涛、、宾虹等大师,自然受益良多。疑惑时静心体悟,会心处灿然一笑,此中真意只能与道中人共享矣!

我以为山水之道全在于笔墨与意境,有意有境山水就有了灵性和生命,而闲适清净的状态则是能够窥堂入室的保证,然而现代社会诱惑太多,能够潜心于艺事也确实不容易,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态以闲适的心境去悟对古人去营造自己的山水世界,自然成了我生活中的要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凭着感觉,没有目标,画得轻松自在,别人说好也听着,说不好也听着。如果偶尔能卖掉几张画,贴补家用也是高兴的事,一切图个顺畅舒心,如此而已。

上一篇: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问题随想 下一篇: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