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在校学生健康人格的不良影响浅析

时间:2022-04-22 04:17:00

网络对在校学生健康人格的不良影响浅析

【摘要】 网络对在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竞争、创新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网络道德失范、网络心理障碍、网络犯罪发生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网络条件下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网络 学生 健康人格 创新人才

网络在现代社会如此重要是因为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单靠老式的通讯和人力是远不能达到的,而网络却能实现人们的这些愿望。在网络中,人们会用语言邮件和电子邮件、视频材料和环球网以及娱乐形式的数据来填补所需。网络是融许多资源为一体的集合体,它所集结的通信网都运用的是同一种数字语言。可以说互联网络已经改变了一般人的世界观,它代表的是一场与印刷、电话、电视等发明相题并论的传播革命。互联网络与其他机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互动潜力更大,它可以让使用者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做事,并在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近30%,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年龄在21―25岁的占据“半壁江山”,可见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的特殊群体。

一、网络信息时代下学生健康人格的负面影响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格是在内部心理机制上和谐发展,在外部活动上富有高效能的人格。当代学生的健康人格既包括了马克思所倡导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格,也包括着当代人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健康人格应包括:不沉溺网络,善于开发挖掘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人际关系良好,心理正常,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正确的自我评价,善于解剖自己,取长补短;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有投入感,具有创新意识。

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当信息从模拟信号转向数字信号时,物理的事物能够变成虚拟的――逐渐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上网一族的总体,这就是虚拟社会。虚拟社会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形成自主、竞争、创新的健康人格,为学生成才、实现人格素质现代化创造了外在条件;另一方面,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稳定,长时间与网络信息接触,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没有政府、警察、军队、阶级、贫富、歧视的世界中,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极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对塑造健康人格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一,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淡漠,主观意识形态趋向西化。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个人可以伪装或隐瞒自己的身份,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导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泛滥。问卷调查表明:在聊天室或QQ上聊天,学生说真话的仅占19.5%,有24%的学生曾有意或无意地浏览过色情网页。校园中学生发生网恋、越轨、有暴力倾向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发展,网络色情、暴力等灰色信息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致使他们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大肆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学生对此类信息缺乏理性的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被动地接受影响,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理解出现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学校上网族中盛行。

第二,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感淡化,东西文化价值趋同。网络本身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并无阶级属性。然而,网络信息来自于国家、民族、阶级的人之手,所以互联网广阔的信息内容是有阶级属性的。互联网广阔的信息资源促使学生的观念国际化,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被淡漠,这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民族认同感逐渐弱化。一些国家凭借其技术、信息优势在网上大量散布灌输颓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使得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日趋西化的危险,对自己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度、信任度、认同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得传统爱国主义逐渐淡化。

第三,社会实践和交流缺乏,心理空间封闭,导致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脱节,易患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AD)。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设立BBS论坛等,无形中扩大了学生交际的空间,表面上看,他们交往的社会化程度似乎加强了,但是这种社会化是虚拟的、脆弱的。在网络中他们相互交流很少用心深交,双方彼此不甚了解,很难达到交流思想,相互沟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期沉溺于网络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沟通与交流,逐渐会失去对外在环境的参与意识,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互动过程,逐步成为网络的俘虏,最终导致网络心理障碍,渐渐形成畸形人格,甚至误入歧途。

第四,心中的梦想与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导致个人行为趋向自由化。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种种束缚,网络信息传播的高度自由化,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往往与在学生脑海中长期沉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相冲突。长期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角色转换,自我张扬表现出盲目性,往往导致他们崇拜网络黑客、网络恋爱、网络盗窃等。这些矛盾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五,生理和心理出现异常,明显个性异化。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空间广阔、运作简洁的特点,因此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户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好奇心强,感觉敏锐,很容易被这“花花世界”所吸引,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上聊天、玩游戏、浏览不良信息,沉溺于人机对话。长此以往,极易产生网络眷恋情节,使个体在身心上明显异化,出现网络综合症、人格障碍等。

二、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健康人格重塑的对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人才,现代化的人才必须有健康人格。在网络信息时代,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追求健康的人格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时代的要求。当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在校学生就面临着这样的要求和挑战,网络时代需要重塑学生的人格。为规范网络教育活动,教育部先后了《关于加强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和《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虽然国家有立法来规范网络,但这很难有效地阻止网络灰色信息和黄色信息的传播,更不能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因而无法真正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护航作用。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等是宏观因素,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是微观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形成。

第一,加强对学生“网德”教育,普及网络知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使用网络知识,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在我国的网络发展现状下,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加强学校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疏导作用。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校园网页设计大赛、校园网上论坛等,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上来,在此基础上,加大“网风”、“网德”教育,使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提倡文明上网;提高网络法制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自律化、抗诱惑力;增强学生道德评判力,养成道德自律,自觉构筑“防火墙”。

第二,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开辟适应新形势的网络教育阵地。网络的出现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由说教灌输式向参与交互式转变,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创新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足球运动员的射门意识,没有旺盛的射门意识,便无从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也就不能破门得分。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便不能运用发散性思维获得“猜想”,创新活动便无从谈起。其次要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应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活跃、讨论式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有胆量、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尝试自己的创新体验。再次要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积极引导他们去实践,去创新。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挖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资源与潜力,组织有关专家,开设网络信息引导课,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页网站和网上论坛,在网上运用丰富生动的形式开展政策宣传教育,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宣传民族文化的精粹、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学校的学科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民间论坛等。弘扬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垃圾信息的入侵。

第三,培养和优化小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学校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营造高品位、学术性的高层次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来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其远离网络环境的影响。

第四,培养一支业务精、知识面广的教职工队伍。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健康的人格教育必须努力适应信息技术革命,建立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职工队伍迫在眉睫。这支队伍应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熟知网络信息、网络技术,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实际问题;能以敏锐的洞察力防患于未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成员努力发挥创新能力,创造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及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当前,知识经济已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公认,而创新能力正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经之路,同时知识经济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机遇。知识经济必须以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强大的社会知识创新和技术为前提,以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依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就拥有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言:知识经济时代[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 鲁世杰: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4).

上一篇: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下一篇: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