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B超和CT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时间:2022-04-21 01:53:14

探究B超和CT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探究B超和CT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通过对比性分析法对该院自2008年1月―2010年6月接诊的病患中采用随机抽取法80例甲状腺结节病人进行诊治,其中,在手术完成之后进行病理学常规切片检查的有72例,影像分析再进行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的有24例。实施高频B超扫描的有80例,实施CT扫描的有21例,将患者分为B超组以及CT组,采用数据学统计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体现其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超声检查甲状腺肿瘤的准确率是93.75%(75/80)。CT的准确率85.71%(18/21),但B超、CT诊断的正确率各是75.00%(6/8)。结论 B超与CT检查联合应用对诊断甲状腺结节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B超;CT;甲状腺结节;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81-02

甲状腺结节有良恶性之分,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到5%。甲状腺结节的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评价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该研究通过探究B超和CT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的诊断结果,从而体现其应用价值。回顾了2008年1月―2010年6月80例来该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病人的病例资料,并分析了诊治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80例甲状腺结节病人的病例资料,有男16例,女64例,男女比例为1∶4;年龄在20~79岁,平均年龄44.3岁;结节单发的有35例,结节多发的有45例,64例病人病变发生在单侧(含峡部),16例病人病变发生在双侧;一般结节直径在5~120 mm之间;大部分病人没有临床表现,仅有13例感觉吞咽困难或颈部不适,并发颈部淋巴结肿大与声音嘶哑各有1例,患霍纳综合征与活动性呼吸困难的各有3例。

1.2 诊断方法

实施高频B超扫描的有80例,实施CT扫描的有21例,将患者分为B超组以及CT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B超组采用的是ALOCK-α10高频超声机,探头为8~12MHz,CT组采用的是Sensation16排螺旋CT机。

在这些患者中有12例患者采用的是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其中先给80例病人甲状腺实施常规超声检查,项目有测定甲状腺的功能和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给其中21例病人的甲状腺进行CT扫描。根据影像分析再进行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的有24例,在手术过程中切片进行快速冰冻和在手术完成之后进行病理学常规切片检查的有72例。

1.3 检查方法

对其中的8例病人实行保守治疗,其余的72例病人行手术。采用探头为8~12MHz的ALOCK-α10高频超声机对患者进行常规性检查,通过监视仪观测患者甲状腺弥漫程度。

对CT组的患者实施CT扫描,通过影像学表现判断患者病情严重情况,其中弥漫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为患者甲状腺的组织密度成下降趋势,肺叶全叶或者一叶肿大症状明显。

患者在检查前4 h进行禁食并且喝水准备。该院采取Sensation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患者进入检查室,采取仰卧的姿势,螺旋CT进行的是语音提示,患者根据语音指示进行屏气,医师通过操纵仪器,从患者双乳水平方向向下扫描直至腹腔,从CT仪的定位像中,医师可以看清患者甲状腺的大致轮廓,同时在甲状腺周围的最低点之间做上腹部的扫描,通过技术操作,观测患者不同从而进行不同部位的扫描。

2 结果

超声检查甲状腺肿瘤的准确率是93.75%(75/80),CT的准确率85.71%(18/21),但B超、CT诊断的正确率各是75.00%(6/8)。

手术结果显示有65例(89. 39%)结节呈良性病变,包括49例病变呈结节性,8例呈滤泡性腺瘤,7例为桥本病,还有1例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呈恶性病变15例(10.60%),有6例为状癌,1例为滤泡状癌。其中CT检查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恶性病变为27例,而B超检查为22例;良性病变CT检查为42例,而B超检查为23例。

2.1 80例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表明

有32例实质性结节,20例囊性结节,8例囊实性结节,发现钙化灶的有14例,可能发生恶性病变的有6例,结节实质性与伴囊性伴发(多结节病例)的有6例。超声显示:多发的结节病灶,病灶周边出现“晕环”,且完整;病灶界限明了,形状也比较规律,病灶内部有均匀回声;病灶影像呈粗大钙化样,则表示该病灶是良性结节;单发的结节病灶,病灶界限不明了,形状也不够规律,病灶内部回声比较低,且不够均匀;出现钙化像(呈细沙粒样);由上可得,恶性病灶的鉴别要点是在结节周边部的回声异常与结节内部出现细沙砾样钙化点。

2.2 有21例进行了甲状腺的CT扫描

其中11例甲状腺病灶边界明了;有5例包膜较为完整;3例病灶有恶性病变可能性,病灶结节边界不明了,病灶周围浸润,包括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显著。

2.3 CT扫描结果

多发结节一般是良性,主要症状有甲状腺弥漫性增生,内部出现低密度结节,且密度不均匀,形态也不规律,结节为实性的呈中度强化,病灶周边有强化环,且厚度不均匀,边界明了,不出现浸润,该种情况下一般表示结节呈良性。诊断为恶性结节,甲状腺结节呈低密度,且内部密度不均匀,内有坏死灶,但形态不规律,出现钙化灶,并且有浸润生长现象,界限不明了,内部有钙化,呈弥漫性细沙砾样,钙化结节可呈混合性或者分布在囊内壁,结节向周围正常部位浸润生长,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转移。

2.4 病理学结果

有24例在影像分析的基础上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有7例发现癌细胞,1例可能有恶性病变。

3 讨论

通过对B超以及CT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证明,甲状腺疾病具有多元性,采用单一的影像检查方法不利于检查的正确率,该院在实行分组检查的同时,还采取了联合检查的方法,从而体现了其优势性,联合检查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有利于动态以及定性检查,同时B超/CT的引导,对针吸活检十分有效,增强了诊断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应该及早发现病变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进行认真治疗。对80例病例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表明:B超能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位置、囊实性变,特别是对囊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优势,结节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类型及后方回声表现等声像图特征对于鉴别良恶性病灶具有较大意义[1]。但CT对结节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对甲状腺肿瘤压迫气管及其在胸骨后延伸情况,有无颈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优于B超检查,正常甲状腺含大量碘,且血流丰富,CT平扫呈均匀性高密度,强化明显[2]。当甲状腺组织被异常成分浸润占据或代谢障碍,其组织内含碘成分降低,可造成组织密度减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在CT影像上都显示低密度区,CT扫描敏感度很高,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中意义重大[3]。随着B超和CT的普及及仪器分辨率的提高,甲状腺结节病灶能被及早发现和诊断,有利于早期治疗。由上面结果可得出,我们应该将B超、CT检查联合应用,该方法对诊断甲状腺结节方面有很大效果[4]。各类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甲状腺结节病灶在B超和CT二者的良好配合下,其病变必将越来越明显地被发现,应该大力推广此类诊断方案。

该院在检查的过程中,对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病例作了深入探讨,并根据CT以及B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综合了双方的特点以及优势,进行综合、合理的运用,提高了诊断效率,为治疗提供了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71.

[2]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0-371.

[3] 秀云,张庆永,耿国旺.B超和CT及MRI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18.

[4] 汤慧中.甲状腺结节的CT及MRI诊断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27(1):55.

[5] 邢秀云,张庆永,耿国旺,等.B超和CT及MRI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18):2827.

[6] 许群英,洪天姿.术前超声、CT联合甲状腺球蛋白等综合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判定的临床意义分析(附103例报告)[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4):17-19.

(收稿日期:2012-12-20)

上一篇:关于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绿化植物多样性问题的思... 下一篇:小班化教学模式下提升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