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宪法思考

时间:2022-04-20 01:38:06

对中国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宪法思考

关键词:人权保障;农村妇女;宪法权利

摘 要:妇女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由妇女的生理特征所产生的权利等。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妇女是妇女群体中的弱者,其合法权益亟需有效的法律保障。为保障农村妇女权利的实现,首先应当回归其作为人权主体的宪法地位。同时,宪法应当平等赋予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各项权利,并依据宪法精神来完善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3-0022-04

一、妇女人权保障概念及其宪法体现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人按其本质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的概念,人权的内容随着人类对自身权利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人权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惟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1](p1)20世纪以来,人权的观念和理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权的内容也更加广泛,既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也包括民利、涉及法治和司法行政的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所谓妇女人权,是作为“女性”的人所应享有的权利,是“普遍人权中的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作为与男子平等的“人”与男子平等享有权利和自由;妇女基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和所承担的人类再生产的任务而特有的权利。[2](p363)且体而言,妇女人权除了具有人权的一般内容外,又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它是保障妇女的尊严,发展妇女的人格,实现妇女的价值,在道德、社会、政治、法律上应当得到承认或已经得到承认的平等的、自由的一切权利的统称。

当今,妇女人权作为一项特殊的人权种类,在普遍人权中具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993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人权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妇女和女童的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一级、地区一级和国际一级上确保妇女平等、充分地全面参与政治、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根除一切基于性别的歧视是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国际宣言对“妇女人权”的确认,打破了国际领域中妇女问题和人权问题之间的壁垒,为实现妇女人权的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有学者认为,妇女人权问题已不仅仅被作为一个有关妇女自身利益的特殊问题,而且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其保护程度的高低直接关于到人格尊严与价值、各国基本人权的实现。[3]

妇女人权的核心权利就是平等权,实现妇女人权保障的核心就是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的落实。平等权意味着所有的人,“除有明显和特殊的理由外,必须视为拥有平等的获取和享受权利的资格,被作为有平等的法律义务和责任的主体来对待……这个原则以前主要是程序性的,只是近来,在关于实体法和权利方面,它已成为一项立法原则”。[4](p303)

在宪法学的视野里,平等具有原则、权利、任务、目标和政策的多重属性。从根本上说,平等是个人要求公权力不得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的权利,它是一种最初原则,不仅意味着平等原则的普遍崇高性,而且表明这种精神的价值不依赖于事先存在的其他任何价值。从立宪原则的角度看,平等实质上是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辩证统一。考察各国宪法对妇女人权规定的内容可知,妇女平等权包括妇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身和婚姻家庭平等权。把妇女作为具体的法律人格(特殊人群)进行特殊保护,是现代各国立法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社会实质正义的手段。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要保护妇女在同等的情况下不受歧视;另一方面要根据妇女的特殊生理结构而予以特殊的照顾”。[5](p103)首先,实现妇女作为基本人权主体的回归,是保障妇女权利的前提。妇女人权强调权利主体的普遍性,认为人人都有均等的意志自由,权利得到同等保障和同等水平地享有。主体资格平等是平等权的实现前提。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应当保障人人无差别地享有各项人权,以确保男女享有平等待遇。其次,妇女人权强调形式平等原则。“对于法律面前的平等来说,其重要之处在于,平等作为近代民主政治的理念并不是实质上的,而是形式上的。……只有这样形式上的平等,才和自由联结在一起。”[6](p32-33)形式平等的核心理论是“起点平等”和“同等情况同样对待”,即“平等的参与”和“平等的竞争”。最后,妇女人权强调求差别的实质平等原则。妇女生理上的差异及不同的社会分工模式决定了男女在社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法律上的”平等有时会引致“事实上的”歧视。因此,部分国际公约的一些规定,从侧重妇女人权的形式平等到强调实质平等,给予妇女以求差别的事实平等和特殊保护。这种特殊保护并非社会优势群体所享有的一种特权,而是特殊人类群体即“在社会中最易遭受打击的人为了维护其做人的基本尊严所应享受的权利”。[5](p104)

中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从而提出了“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利”这一宪法原则。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又将“国家尊重并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文本,进一步明确了妇女人权的平等保障。199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部根据《宪法》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全面保障妇女人权的专门法。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法进行了修改,增设了妇女的社会保障权,并着力消除在就业和职业中的性别歧视,同时转变了立法的立足点,将保护性立法改为授权性立法,以赋予妇女人权更广泛的保障。许多部门法和行政法规对妇女人权也予以了具体保障,如《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母婴保健法》、《民法通则》、《劳动法》、《选举法》、《刑法》、《继承法》、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劳动部门颁布的《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等。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指引和监督下,中国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婚姻家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促进。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批准和履行联合国有关的人权公约,已批准加入了联合国22个国际人权公约,如1980年加人《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2001年批准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2005年批准加入了《反对就业/职业歧视公约》,承担了保障妇女人权的国际义务。

二、中国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农村人口半数以上是女性,她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历史使命,其权利实现和保障直接关系到她们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中国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妇女权益保障和妇女的发展。但由于受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妇女发展和维权的物质保障还不十分充分。特别在农村,作为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妇女,她们既是农业劳动者,也是计划生育的主要承担者,她们既要当好妻子、母亲,还要承担照顾老人的重任。她们是妇女群体中的弱者,社会尤其应当关注她们的权益保护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在政治权利方面,农村妇女在参与公共决策上长期被排斥和边缘化

到2003年底,全国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成员不足1%,村委会中女村委不到16%。不仅在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较男性低,而且正职、主干少,副职多,影响力小,难以在决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导致妇女的问题和妇女需求在立法和政策中得不到有效反映的原因。

2.在经济权利方面,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利难以落实

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导致农村妇女在结婚或者离婚后不能及时取得土地承包权。离婚妇女土地承包权常常依附于公婆家,离婚后该土地承包权常常不能带走,在离婚后生活的地方往往不能及时取得土地承包权,离婚后到未重新分得土地期间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之一的土地。另外,农村多种经济形式的登记业主绝大多数是男性,实际掌握经济管理支配权也是男性,当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农村妇女的权利救济表现得无能为力。

3.在教育平等权方面,农村青少年女性的受教育权利被漠视

教育平等权是公民人格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平等权为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提供可能。在农村,受经济状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受教育机会仍然低于男性。《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女性文盲为16.9%,远远高于男性文盲6.5%的比例。女童失学辍学问题也比较严重。有的女童过早承担家庭家务,担负扶持家庭经济的重担;不少农村女性被迫过早地“相亲”、“结婚”以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由于文化程度低,所掌握的农业技术科技含量低,农村妇女普遍劳动技能单一,就业渠道狭窄。

4.在人身权方面,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保护不力,针对女性的各种形式的暴力屡禁不止

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等封建观念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经济条件差、生活负担重也是农村家庭暴力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农村妇女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基本的自我保护观念,很多被侵害的妇女对家庭暴力普遍采取默许或容忍态度。在农村,类似于“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这样的观念让法律意识淡薄的女性在家庭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加之农村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知程度也很低,通常出面解决家庭纠纷的妇联、村委会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有力支持。因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得不到方便的、专业的法律支持,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三、对完善中国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宪法思考

完善中国农村妇女的人权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现行立法中模糊性的笼统表述、缺乏实施机制和惩罚性规定是农村妇女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救济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完善中国农村妇女的人权保障,应首先完善《宪法》,重点放在消除对妇女的歧视、落实妇女平等权的内容上,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

1.完善《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范要素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行《宪法》对平等权的条款规定,是加强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基础。具体说来,在参考和借鉴国外和国际人权公约关于平等和自由的关系规定的基础上,在序言和总纲中宣布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不可侵犯的原则,宣布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是国家建立的基石和目标。这样,妇女作为人权的《宪法》主体的地位就获得了《宪法》的平等保护。同时,在《宪法》中应规定平等权的一般要求,增加禁止歧视条款。如在现行《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增加平等的负担、平等受罚和平等的救济权;将《宪法》第三十四条扩大为禁止歧视的专门条款,并借鉴国际人权公约来界定“歧视”,为保障妇女人权的专门立法中设立界定“性别歧视”条款提供《宪法》支持。此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借鉴他国立宪经验,直接在《宪法》中规定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条款,规定积极行动的范围和限制。特别应指出的是,强调《宪法》实施保障体制的完善,使平等权具有可诉性,是农村妇女人权获得司法裁判的最终保障。

2.进一步修正妇女权益保障专门法

新近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人权的部分法定权利进行了完善,但也存在某些遗漏,如没有对“性别歧视”作出界定。妇女人权的核心是平等权,那么在保障妇女人权的专门立法中,明确“对妇女的歧视”或“性别歧视”,应是一项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为进一步突出《妇女权益保障法》“反性别歧视”的特点,可以在总则中增加关于“对妇女的歧视”或者“性别歧视”的一般性规定,充实《宪法》第四十八条关于男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性规定,不仅有利于衡量现有法律法规的具体保障措施是否符合妇女法“性别歧视”定义的基本精神,而且为对侵害妇女权益行为诉请有关机关或法院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因此,应参照《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对妇女的歧视”概念的界定,在中国妇女人权保障专门立法中对“性别歧视”进行规定,至少应包括:它是指消除基于生理性别的不同而产生的歧视性对待;对不同性别完全同等的对待,但在事实上会导致两性间明显劣势地位情形发生的,也构成法律上的“歧视”;以促进性别平等为目的,对不同性别的不同对待的临时特别措施,不构成法律上的“歧视”。[7]

3.借鉴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保障妇女权利的有关做法,对妇女权利进行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

挪威于1988年修订《男女平等法》将政府和市政委任委员会中的性别比例明确写进该法。德国《提高妇女地位法》和《平等权利法》规定:在妇女任职人数不足的领域要优先考虑妇女。在具有同等资格、能力和业绩的条件下,优先考虑妇女的培训、征聘和提升,除非有理由证明另一申请人在这些方面处于优势。具体说来,中国应采取具体的积极措施保障农村妇女的法定权利,在农村妇女政治平等权方面,应制定促进农村女性参政的政策,设立保障相关政策和法律得到执行的监督机构,在选举中实行比例保障制度,采取特殊措施保障农村女性平等进入决策层;在农村妇女经济平等权方面,切实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利;在农村妇女人身平等权方面,要着重消除对农村妇女的暴力侵害,落实妇女的婚姻家庭平等权。

4.在部门法中完善侵犯农村妇女行为的法律责任

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导向性特点,导致法律实施的困难与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难以落实。不少规范只规定了权利和义务,而没有规定违反权利和义务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者虽然规定了法律责任,因不符合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形同虚设,难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为了使农村妇女被侵犯的权利得到救济,应具体设定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此外,中国法律、法规对侵害妇女合法权利的行为所设定的行政法律责任,多为行政处分责任而不是行政处罚责任。事实上,多元化的社会主体使得行政处分很多时候不仅难以实施,即便实施也起不到救济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中切实规定侵害妇女合法权利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应多采用行政处罚的制裁形式,使被侵害的妇女权利能够得到有效救济。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亨金,信春鹰等译.权利的时代(前言)[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2]徐显明.国际人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鲁斌.妇女人权国际保护及其最新进展[J].妇女研究论丛,2000,(2).

[4][英]沃克编,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牛津法律大辞典[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5]常键.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6][日]大须贺明,林浩译.生存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薛宁兰.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律保障――写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施行之际[EB/OL].载www.bjpopss.省略/bjpssweb/show.aspx?id=3253&cid=48

作者简介:肖百灵(1964―),女,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上一篇:言说娜拉与娜拉言说 下一篇:异质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