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带来新变化

时间:2022-04-16 04:30:44

石永明简介: 汉族,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197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同年留校任教。在学校任教期间,石永明承担了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圆满完成任务,获部级科研一等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选派到哈尔滨市道里区任副区长,主管科教文体卫生工作。1994年被任命为道里区委副书记。1997年任哈尔滨市市体委主任。1999年1月任哈尔滨市市教委主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将紧紧抓住地方课程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直面新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石永明 面对新课改,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帮助学校实践操作层面的工作,我的体会是队伍建设是立足点,课程开发是着力点,变革评价机制是关键点,全体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指向点和落脚点。 人永远是事业成败的根本。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首先把队伍建设作为根本问题来对待。我们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更新观念。我们狠抓管理者、教研人员、校长、教师4支队伍观念的转变。通过学习课改理论,邀请专家讲学,组织专题讨论,学习纲要、解读课标,不断树立新课程观念。二是抓好培训工作。我们着重抓校长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在校长培训方面,我们除坚持常规的岗前培训、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外,还先后选派182名骨干校长到北京、上海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高层次研修。培训中采取导师制、课题制,把理论研修和岗位实践有机结合,使培训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师培训方面,注重优化教师培训方法,形成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合作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组织考核与个人总结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立足于校本,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在教师和校长培训中,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如在哈尔滨教育信息网站,设立了“学科主页”,并根据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设立了“精品论坛”。在新课改实践中,网络发挥了提高培训质量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第二,加强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建设,推动新课改不断发展。从2001年初开始,我们将课题开发建设纳入重要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已有部分中小学开发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其他学校也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开发建设有了明确的认识。如南岗区闽江小学的以“做一个健康的中国人”为主题,从环保教育入手,不断加强生态型、园林式学校文化建设,使每一个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知识和能力不断增强。道里区经纬小学以“走进美的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

生活,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不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促进了思想品德的提高。道外区南马小学提出“让读书成为习惯”,动力区中山路小学提出“做现代国际人”等,都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充分体现出“开发课程资源,创办特色学校,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鲜明个性。 第三,抓好评价改革,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新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我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在强化指导、调控改革大方向的基础上,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使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我们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要旨,为教师发展创设自由的空间。如逸夫小学的教师评价做到了“三个侧重”,即侧重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的评价,侧重教师教学实践中专业技能运用能力的评价,侧重教师是否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观、学生观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教学评价,我们提出好课的基本标准是学生喜欢、负担不重、教学目标达成。 对于考试评价,我们在关注双基考查的同时,特别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我市组织力量加强考试内容的研究,坚持减少机械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加强了考查能力立意试题的创设,进行了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试题的命制;在考试形式和制度改革上,为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部分学校进行了各种水平的分层分卷考试、尝试开卷考试和允许一个学生多次考试,以最优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如何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发展需要,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校在新课程校本培训中,转变观念,变革模式,在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结合新课改进行校本培训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长 桑雪琴 如何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发展需要,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校在新课程校本培训中,转变观念,变革模式,在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重新审视校本培训,着眼发展,树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培训理念。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又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我们将培训活动与学校工作、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师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研究中提升,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不是知识的给予,而重在思维的激活、唤醒和解放。由于校本培训内容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教师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让教师置身于一种鲜活的、动态建构的课程文化之中,这才是培训的实质。校本培训强调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师的学习活力和研究潜能,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 二是制定目标,确立内容,使校本培训工作有序扎实地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向教师提出“定师德目标,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怀”,“定知识目标,务实教书育人的基础”,“定能力目标,牵引教师实施新课程动力”,“定行为目标,拉动教师技能腾飞”的具体目标。并且确立了校本培训内容,以《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学科课程标准》等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5个能力: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在合作中发展。我们还要求各学习团队和个人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及内容,制定出学习团队建设规划和个人学习计划,使校本培训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 三是强化创新,在培训中不断拓展思路,变革培训模式。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以学校为研究中心,教室为研究室,学年组为研究组,按照“问题入手-学习理论-反思行为-互动研究-改进教学”的流程实施培训。培训中以观念转变为主线,强调领导与教师参与互动,为教师提供示范、专题讲座、参与讨论、网上论坛、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研讨、头脑风暴、个案剖析、精神快餐、信息和教育沙龙等多种参与形式。 四是加强校本培训管理,健全机制,形成制度。我们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成立新课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由教学校长、主任分管培训的具体工作;制定新课程校本培训的评价奖励机制,对学习团队和个人,分别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教师导向机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时间和物质条件。 五是巩固成果,不断探索,使校本培训持续健康发展。现在校本培训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纳、认同,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提升了教师的自身价值观,也改变着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推动了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步入了创新发展的新轨道。 走进新课程,不仅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还要尝试新的教学管理方式。以制度促研究,以教研促课改,真正实现以校为本以师生为本,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而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最终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走进新课程 尝试新管理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校长 刘金枝 为了提高教研水平,我校尝试教研新举措,建立并实行了学科教学专业委员会制度。专业委员会有固定的研究时间,主要是解决教师平日教育教学中,尤其是课改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困惑,攻克带有共性的难题,使本学年、本学科的教学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一起交流教学信息,观摩优秀课例,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如五年级网上作文实验、四年级电子教案库、走进生活的数学日记、五步阅读教学法和古诗文教学法等,都是中高年语文、数学专业委员会研究的项目。其实大家在研究的同时,也共同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了与教学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形成了教研合力。 为了转变以往的备课方式,我校还实践了“备课”、“教研”相结合的制度: 一是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备课是创造,教案是策略库”的思想,变以往的“集体说课”为“专题研讨交流”。“专题研讨交流”是指教师先确立主题,以课为例,围绕“专题”进行讨论研究。“备”与“研”紧密结合,激活了教师的群体智慧,使大家在交流研讨中发现疑点,汲取亮点,把模式化的文本教案变为突出个性的点子库,从而设计出有自己特点的教案。所以,我们教师的教案突出了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创造。 二是改变备课管理机制。首先,实行教案首备负责制:承担备课内容 的教师必须为全体教师提供备课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形成有价值的参考预案(电子教学设计要署名),期末要评出最佳教学设计奖。其次,实施“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制。全体教师在享受集体备课资源的同时,要针对自身实际、学生的实际,添加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使之成为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出有自己特色的课来,课后要做到及时反思与改进。最后,采取备课“双轨”制,即学校——教导处——年级组(学科组)——个人。不仅促进了学年组长、学科备课负责人共同负责备课的“双轨”负责制,还使备课层层负责并落到实处。 除了提高教师教研水平,转变教师备课方式之外,我们还尝试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建立“优质课认证”制度。认证得分为“研究课、优质课、创新课”3种,教师在一学期内可随时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优质课认证小组听课后,按标准做出评定,无论是否被认证,教师都会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与改进。这是一种对课不对人的评价方式,学校把经过认证的教学登记在案,并把相关教学设计或实况于网上,供全体教师研究、借鉴、分享,根据教师认证课累积的数量与质量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学校每学期都有40%教师的课得到不同级别的认证,这种做法不仅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一个良性竞争的平台,而且进一步激活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的热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一新的变化使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获得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因此,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良好契机。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哈尔滨市雷锋小学校长 孟秀琴 我校是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命名的学校,多年来坚持用雷锋精神治校育人,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雷锋高尚的品格,闪光的精神,是我们师生道德素质教育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学雷锋这条主线,确定了“让雷锋精神伴我成长”这一主题,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文本课程 为了让师生更充分系统地了解、认识雷锋,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实质,更好地向雷锋同志学习,学校在原有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发动师生、家长及社会共建单位,共同搜集、整理和充实雷锋的事迹材料,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编辑成低、中、高三种不同的文本教材。 低年段以走近雷锋、了解雷锋为主,教材从雷锋的童年到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历程,分不同章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雷锋,并在心目中初步形成美好的形象。中年段以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为主,通过学习雷锋故事、雷锋日记、伟人题词等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高年段以“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伴我同行”为主题,引导孩子们增加对雷锋精神的体验。 三种不同内容的教材各有侧重,形成系列。学校规定具体授课时间,并编入课表,实行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收到良好的效果。 物化课程 走进雷锋小学,处处充满浓浓的学雷锋氛围,丰富的物化资源成为我校另一类别的校本课程,一楼“雷锋叔叔在我中间”青铜塑像每天伴着全校师生;二楼师生学雷锋标兵光荣榜,各楼层悬挂的领袖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及雷锋日记摘抄;五楼的雷锋展室;各楼层小雷锋示范岗及各班的雷锋座席等,这些充满教育意义的校内学雷锋基地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成为我们开发的又一类别的校本课程,即物化课程。 我们认真研究制定物化课程的实施规划,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内容,如“雷锋塑像前的思考”主题班队会,组建学雷锋讲演团,各学雷锋示范岗的竞争上岗活动,各班雷锋座席及学习园地的评选和学雷锋标兵的评选表彰等。新分配来校的教师,见习的第一课是参观雷锋展室,接受的第一份礼物是雷锋日记;新生第一课是在雷锋展室上。学校对这一课程的实施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总结、有反思、有评价、有表彰,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参与,使这一课程充满活力,充分体现主体性。 实践课程 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课程,我校对校本实践课程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并形成了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结合校本课程教学纲要,制定实践课教学的计划。师生们深入军营和社会,开展磨练营活动、手拉手活动等;师生亲自到学农基地体验种地的辛苦,在野营拉练中培养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及耐挫折的心理品质。学校98个学雷锋小分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参加公益劳动;校内高年级学生主动为低年级学生服务。楼内环廊读书天地、五楼竹林棋苑、各楼层生态角全部实行开放管理,上万册图书从未丢失过一本,多类棋子从未少过一颗;书磨破了,孩子们不声不响地把它贴好放到原处;生态角缺水了,同学们会主动去浇水。 三部分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形成我校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源于师生,用于师生,益于师生。借助课改的平台,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由原来的薄弱学校发展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学校。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 我们的教育就是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这种差异,将差异作为起点和终点。新课程尤其强调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师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就像深藏的宝藏一样,可以无限地开发下去…… 尊重带来 学校创新发展的活力 哈尔滨市尚志小学校长 王丽虹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回归主体,实施“潜现”教育》的课题研究,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把师生的潜能开发出来。 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当你步入绿意融融的校园,听到的是悠扬的《校园晨曲》,处处可见的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尊重与关怀。我们在走廊摆放了22个敞开式书架,有一万多册图书,学生们可以自由借阅。设置两年多来,上万册图书没有丢失,没有破损,休闲区内的玻璃桌面完好如初┉┉我们向孩子们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让他们在被尊重中学会自我尊重。 在学校,学生可以给任何一个校长写信,倾吐心声或是寻求帮助,校长们要认真地回复每一封来信。涂鸦墙、梦幻天地、游乐园、自我服务区,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一步一景观,而学生们愉悦的身影和快乐的足迹就充盈在这一个个角落里。 尊重学生的选择 我们的教育就是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这种差异,将差异作为起点和终点。新课程尤其强调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在校本课程《音符伴我度过欢乐的童年》的开发实施过程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面向所有学生及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为他们提供能够选择的平台。学校购置了电子琴、吉他、手风琴、古筝,把校本课程纵向编入课表。在普及的基础上,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乐队,最终使所有学生至少通晓一门乐器。 尊重教师成长的需求 学校提出“尊重教师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根据不同情况,拟订不同的发展方向,再根据实际为教师创造条件实现目标,积极选派教师出国深造或外出学习。正是在尊重思想的指导下,才造就了一支与时代相适应、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上一篇:农村新课改之我见 下一篇: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