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对策

时间:2022-04-14 10:26:37

高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对策

摘要:从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进行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以期增强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起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一、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作业基础管理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客观地讲,我国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活动大多集中在基础会计课程和毕业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课程上,在《管理会计》课程中接触实际案例的机会很少,即使接触,也很少有比较完整的企业业务及来源于实际的案例供学生练习,致使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典型案例。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及掌握,使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呆板、陈旧

由于受传统《管理会计》教材体系的限制,《管理会计》课程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对管理会计理论或方法进行理论阐述,然后运用例题对所阐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布置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这些虚拟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教材、粉笔、黑板进行的单向知识灌输,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的教学是“填鸭式”的,这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现行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课程模式,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必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下降,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最终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上岗。

二、高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以及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变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教师的传统观念要及时更新

提高管理会计的教学水平和效果,高职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教师没有很强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就不会考虑学生在理解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学生会计基础知识再扎实可能也难以学以致用。所以必须增强教师尤其是从事会计教学的高职教师的管理会计意识。具体讲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并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CVP)分析和投资决策三个方面。

研究成本性态,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成本控制需要,二是计划编制工作的需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有助于企业从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最优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中的一项重要分析法,通过对利润的敏感分析估量售价、销售量和成本水平的变动对目标的影响,并可据以进一步控制目标成本;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企业投入生产活动的资金,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转,其数额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企业将筹资的资金用于构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借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带来货币的增值。

(三)教学方法要全方位,多角度使用类比归纳法、案例教学法等

所谓类比,就是借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内容作为新知识的参照物,调动学生进行回忆、联想,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管理会计》学科的重点与关键,在于它是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而学生过去所学的会计知识,一般都是采用“全部成本计算法”。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二者的“成本划分标准”、“成本划分类别”、“成本包含内容”、“成本计算方法”、“成本对存货计价和利润的影响”等五个不同点进行对比,让学生的思维向新知识有效过渡。所谓归纳,是由个别导入一般的过程。当然,选择的个体要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例如,在讲授“两种不同成本计算法对存货计价与利润的影响”时,就可以通过二者对单一会计期间的影响来推导对连续会计期间的影响,并及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将它归纳为三条规则,从而得出知识性、技能性的一般结论。与此同时,还揭示这一结论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把新知识归入到知识系统中,发挥知识的整体效应。类比归纳,便于学生理解运用,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在《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地推行案例教学。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比如邯钢的“成本否决法”,从管理会计理论角度来看没有太多新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其他还有一些由于较好运用了管理会计而大有成效的典型案例,所以需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管理会计的学习中去。

(四)教学手段要实现现代化

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如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练习,主要通过语言,也包括表情、动作、形体等进行。文字和书籍的出现、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教学手段的重大进步,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摆脱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学习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和语音教室、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运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而且使得教学活动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扩展了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达到了过去所没有的广度和深度,将教学活动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由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一线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也将不断完善。

上一篇: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