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文学的生产与危机

时间:2022-04-12 09:18:51

消费时代文学的生产与危机

摘要:文学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潮、政治经济影响的一种存在形式。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物质不断供给,使得社会不断的发生转型,消费逐渐成为生产的主导。“消费社会”的概念主要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近几年来,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追捧,将文学和社会连成一个共同体时,以较独特的方式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冲击,从而进一步的开拓文学的新视野。

关键词:消费时代文学;生产;危机

目前,中国的文学主要呈现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本相鼎立的状态,主要概括 为在市场经济下当代文学的存在形式,在消费市场中不断开拓的方式等。如何坚守文学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在感官欲望、翻奇求新以及坠入时尚的消费时代,应该始终坚持文学理论的引导,在实践活动中采用积极灵活的方式较好的维护文学的自主性。

一、在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的存在形式

(一)审美的创造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是指文学既是对现实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的回应,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记录和反映,更是作者对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是经过作者的创作,思想家的认可,思想家的反映,形成具有功利性的审美创造,最终使人们对文学的本质能够较好的理解。

(二)意识形态

在中国文论史上,没有一位思想家较为明确的提出过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使得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将这种文学的意识形态具体的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展,导致文学的意识形态被简单化、片面化,造成巨大的文学损失,在新媒体时代下,淡化了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得文学的本质受到了现实的拷问[1]。

(三)道德的象征

作为道德的象征文学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逻辑演变的过程,中西方古代文论史中,解释文学是道德的象征,是世界本源的反映。随着文学进一步的发展,美逐渐转化为伦理象征。

二、文学和消费的关系

(一)文学倾向于享乐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文学趋向于享乐主义,市场成为社会的杠杆,是文学发展成为享乐主义的主要原因。文学和市场具有较为不同的价值取向,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对立性,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意“雅”的体现,主要归结于精英意识,消费的现象是“俗”的体现,主要立足于大众文化。目前,文学主要倾向于享乐主义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产生,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消费主义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新时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观察到,文学自律性观念不够强,文学的道德功能如果出现简单的情绪化拒绝,就会逐渐偏向享乐主义,导致消费市场中的经济逻辑和大众媚俗占据较为重要的席地[2]。

(二)文学倾向于享乐主义和自律性的关系

新时期的文学发展,符合实际的逻辑主要表现在自律性诉求不受到限制,按照人们的情绪化进行发展,使得文学以自律为名,同时与消费时代的通俗化价值取向相互吻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促进了文学享乐主义的进程,文学和市场是否对立,文学的自律性,是否代表着文学需要离开市场经济,通过文学和美学发展得出,文学和市场的对立是相互转化的,目前,文学观念和体制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文学自律观念角度上,可观察到文学和市场的对立关系不是恒定的,艺术的高雅和自律性法则的确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市场的产物,因此,市场和消费维度阐释文学享乐主义不符合文学发展的事实,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找到一定的依据,进一步的分析理解了文学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市场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文学和市场之间的对立关系不是恒定的,马克思之前提出,要分析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不能将物质生产当作范畴进行考察,要以历史的形式进行考察,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物质均以所处阶段的具体形态进行表达,精神生产是指主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意识存在形态,在处于具体阶段的物质生产中,精神生产同样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将具体落实到文学领域当中,可成为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同时受到历史阶段物质生产的制约,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文学会表现多重特质,除了自身具有一般文学的艺术性外,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在市场经济中文学是双重组成产物,即为艺术和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的结合,是文学历史性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在新时期的形式下,在消费主导的市场环境中,要积极的、深入的了解文学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认识到文学的双重性,使得文学和消费在符合历史的规律下能够共生,在消费式的生产方式中赋予了全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消费时代明星形象的媒体建构与现实批判[J].电影文学,2015,(7):15-18.

[2] 新时代期待新文学--陕西文学新生代创作接力十人谈[J].延河,2014,(1):114-120.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下一篇:《大圣归来》让大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