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调动诗歌资源

时间:2022-04-11 06:38:06

语文教学要调动诗歌资源

青年人天然就是诗人。就高中生而言,他们正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候,有太多的情感满溢于胸,流淌于外就形成了诗歌。道理虽如此,可事实上高中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不高是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有句话相信早已深入人心: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从考试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无可厚非,但无数语文教师因此而摒弃了诗歌写作的教学,实在令人大呼遗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是诗意的文化,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如果不懂得欣赏诗歌,不会创作诗歌,不能诗意地感知体悟生活,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一个缺失。就目前高中生的情况来看,能够真正喜爱诗并去主动欣赏诗谈诗写诗的人可谓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中缺失诗歌写作教学之外,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社会环境缺乏诗歌氛围。说起中国诗歌,谁也不可避免地要说到唐朝,唐朝将中国诗歌推到了极盛地高度,唐朝时期,上至皇帝、朝廷大臣,下至村野农民,没有不懂诗的。全国各地,到处充满诗的氛围,走路吟诗,饭间演诗,朋友相聚比诗,考核人的能力用诗。唐诗自然能够成为一代之文学。而现如今这个时代,功利主义与浮躁心理甚嚣尘上,浪漫与艺术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才有的,社会缺乏一种从容淡定的状态。同时,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很多学生不能够从繁重的学习中停留下来徜徉在诗歌中,而欣赏诗歌是需要相对来说比较放松的心态,急急匆匆地去阅读,对于诗歌当中的妙处恐怕是感悟不出的。就拿学生考试时候做诗歌鉴赏题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走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只一心想着怎样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怎样回答才能够准确全面,然后争分夺秒地回答完这个问题以进入到下一环节当中,欣赏美品位美成了完全被忽视的细枝末节了。其二,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缺失。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比较重视的,然而审美毕竟是个比较虚的过程,侧重于感受,侧重于个性化,怎样去实际操作审美教育并找到一个合理的教学模式是个比较难的事情。而且,在这方面,往往也会投入精力较多而实际则收效甚微。并且,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深入人心,不仅仅渗透到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也渗透到学生以及家长的灵魂,审美这一环节既然无法在考试当中体现出来,也就无法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学生如果不会审美,缺乏对语言文字美的敏感度与领悟能力,也就谈不上欣赏诗歌了。其三,学生缺乏与诗歌相关的积累。这种积累涉及生活体验,也涉及阅读体验。相信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体会,对有些诗篇曾经体会不大或感悟不到其妙处,但随着生活阅历以及阅读量的积累而渐渐能够感悟其内蕴。学生自然也存在这种情况。相对来说,一些充满哲思的小诗还是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的,例如泰戈尔的《飞鸟集》。如何将学生的这点兴趣推广深化,如何将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同身受,这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了。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语文程度往往高,而会写作文的同学,对诗歌的感知力也会高于一般同学。诗歌是最具文学特点的文学作品,我认为,诗是文学的起点,也是落脚点,着力点。诗的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资源来教导学生。诗的资源也就未必是诗歌本身,也应该包含生活,包含其它文学体裁。

诗在散文中。优秀的散文总能带给我们盎然的诗意,正是这种诗意征服了我们柔软的内心。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如果不能体会和体现这点诗意,就难以触摸到艺术的内蕴。龙应台在《山路》中写到:“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这样的句子虽然出现在散文当中,却令人感到诗意扑面而来。试想,一般人也许会这样写:“蔡琴的声音,深沉,惆怅,缠绵。”这样的句子也不差,却无法带来“大河”“黄昏”以及“宿醉”带给我们的形象性,缺乏了联想的韵味。“大河”让我们联想到宽阔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黄河,“黄昏”让我们联想到夕阳西下时的无限美好与留恋之情,“宿醉难醒”似乎又讲述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语言的韵味就在这里。又如广为称道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样的句子,称之为诗,一点都不为过。

诗在歌曲中。最早,诗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使在今天,诗在我们的意识中已是形诸文字的语言艺术,它的音乐性也仍然为我们重视。青年学生大多喜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质量参差不齐,当中固然有些格调不高的低劣之作,然而也不乏一些精品。学生们普遍喜爱方文山所作的词,其中有些句子也确实令人赞叹。例如《青花瓷》里的“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其中“惹”字可谓深得古典诗词的精髓,令人浮想联翩,爱不释手。类似的好句不少。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利用这样的资源,引导学生鉴赏与创作,应该能够事半功倍。

诗在美景当前时。当我们面对美景时,会忍不住赞叹,形成语言,就成了诗。古今有多少诗歌便是在美景当前时创作出来的。只要你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诗歌就近在眼前。面对落日时会感叹“大海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面对高山时会感叹“噫吁,危乎高哉”。只要美景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引发了我们的联想,就会自然而然地促成我们的咏叹。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了亲临其境对于人认知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够多情,不是情感枯竭麻木不仁,而是缺少了感知的源泉。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诗歌充溢于我们的生活。

让诗歌语言成为语文课堂常用语言。如果我们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就不用那些干瘪的词汇。例如学习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样的意境,如果我们不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述,就不足以感染人。许金榜先生这样赏析:“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这样的赏析语言如果用饱含热情的声音道出,势必能带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如果课堂上俯拾皆是的是这类语言,而不是干巴巴的阐释性的语言,学生一定能受到诗的陶冶,并会潜移默化到意识中,不自觉地模仿使用这种语言。

让感悟生活的诗意美成为学生们的习惯。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举手一投足,皆可有诗意,只要我们的心不是庸俗的。观察生活并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中蕴含的朴素的人生道理与审美情趣,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吗?可以是看到初升太阳的刹那感动:“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个世上。”可以是看到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同学们的瞬间体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刻去注意美,观察美,欣赏美,同学们的内心被这样的高雅情趣充溢着,怎么会对生活没有激情呢?

让用诗歌寄托情志成为学生心灵释放的出口。高中生开始对人生有了一定的理性认知,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的价值思索,同时也难免在处事与思考中陷入困惑,这个时候,他们的感情需要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只是放在心里让人越发烦闷,用叙事的散文记述下来又觉得过于直白,不足以表达心中那种微妙的感受。那就用诗歌吧!诗歌的抒情特点让我们能够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怀,诗歌的含蓄特点又能帮助我们隐藏内心的小小秘密,实在太合适不过了。只要学生们开始写诗,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写诗,学生们一定会爱上写诗的感觉。

让“诗意地栖居”成为学生们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荷尔德林有句诗很有名:“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德格尔因之提出“诗意地栖居”。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劳损侵蚀着人的意志,人生道路上又有太多的不可掌控的未来。人若被物质生活的琐碎所驱使,就会失去生活的热情,而不能心情愉悦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该称为现代都市人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诗歌,对高中生而言,在审美能力的提升、净化心灵的需求、表达能力的提高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重视诗歌的教化意义,改善目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十分必要。

上一篇:浅谈如何走出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下一篇:数学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