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今通货膨胀的浅析

时间:2022-04-10 02:20:25

对中国现今通货膨胀的浅析

摘要:近两年一场涨价风波席卷了全世界,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老百姓也深刻感受到了通涨的危害,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了通货膨胀。中国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在竭尽所能的控制着通胀加剧的趋势,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北京表示,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此次通胀的原因

从2007年5月份起,物价就开始一路攀升。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居民消费方面,2008年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其中5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7%,包含有城市上涨7.3%,农村上涨8.5%;食品价格上涨19.9%,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9.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在工业品方面,1~5月份累计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6%。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直接影响。此时,探明此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引起通胀的国内原因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导致了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和内需增长乏力。以投资和出口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又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失衡不断显现。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容易形成产能过剩和出现经济过热,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扩大,又引起了国内流动性过剩,这不仅催生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也为通胀埋下了隐患。生猪和粮价的上涨仅仅是引发当前通胀压力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结构失衡两个方面来考虑,着力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必然引起工资的上涨。中国三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产业的迅速扩大,都应该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近几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进一步显示了工资上升的压力。《劳动合同法》以保护劳工权益为出发点,制定了包括最低工资制度以及其他一些保障性制度安排等各项法律规定,它的颁布又提高了工资增长的预期。在目前通货膨胀预期高的环境中,工资上升作为通货膨胀的刚性因素,可能从要素成本和消费两方面给价格总水平带来上升压力。

(二)导致通胀的国外原因

中国对外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输入型通货膨胀。中国目前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进口依存度逐步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0%。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飙升,无疑加大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供给制约。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终会反映到国内各个生产要素上,只要没有价格管制,物价将迎来大范围的上涨。同样的问题是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其对国内目前高度管制的粮食价格造成威胁。一个特例是对外依存度高达60%的大豆,其国内价格走势基本上完全跟随美国的走势,结果便是国内食用油价格在两年之内上涨了100%。

二、对本次通胀的应对方法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是最明显的,而且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终还要中国广大的农民来解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应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使得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保障民生。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肉、奶、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各项财政补贴的政策要不断完善并落实到位,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针对热钱的流入和流出,应加大监控力度,在热钱投资和流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坚决打击地下钱庄和虚假贸易。针对热钱偏好的房市和股市要加大调控力度,维持市场稳定,避免暴涨暴跌的局面出现。对已经流入的热钱,要想办法进行消化,为我所用,将热钱产生的外汇储备等资金投入长期经济建设。美元资金贬值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将美元换成实物来保值,使它成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资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从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走出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子,把节约优先、效率为本作为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地质能等新能源开发上的潜力,摆脱对石油能源的过度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化解国际垄断资本对中国能源市场的不利影响。

三、对通货膨胀的其他思考

通货膨胀问题还涉及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公共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产权的不清晰,导致了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进而引起市场失灵和严重的外在性。而政府职能转换和机制改革的滞后又使得这种外在性难以得到弥补,这就使得中国经济中大量的真实成本和费用以隐性形式存在,没有计入到现实的价格中,而是把这些费用留给了将来,这就大大增加了未来的生产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进行的环境治理和城市改造中的很多支出,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长所迟交的罚款。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规避由此带来的损失和改变这一状况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如何既保障现代人的生活又不致危及后代也是我们时刻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岩.通货膨胀[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宋承先.宏观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财务系)

上一篇:完善我国资本弱化税制研究 下一篇: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