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称谓语的语用变迁

时间:2022-04-08 10:06:52

社会称谓语的语用变迁

摘 要: 社会称谓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意义和使用的语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这些语用变化,不仅可以了解语言的时展,也可以从中透视社会现象的民族文化根基。

关键词: 社会称谓语 语用 泛化 贬女现象

一、引言

本文所讲的称谓语是指“其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反应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1]从总体上来讲,汉语的称谓语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亲属称谓语,此系统的称谓语,主要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使用;另一个是社会称谓语,此系统的称谓语主要是在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在社会交际中使用。语用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语言应用的,语言应用的一个特点就是“意会大于言传”。“意会”不仅要体会语言的意义,还需要联系使用的语境。社会称谓语是基于社会交际产生的,称谓者和被称谓者以及称谓情景的变化都与语用的变迁息息相关。而分析社会称谓语的语用变迁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的根基和发展。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

汉语的社会称谓语是极其复杂、极其讲究的,没有复杂的定式供人选择。年龄、辈分、地位、职业、亲疏关系和交际场合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有时就是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清该如何称谓才恰当,但这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好社会称谓语的各种形式和各种形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再结合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意义,要了解它的语用变迁也并不困难。

2.1社会称谓语的分类

由于社会称谓语的范围太广,我们将它按照适用范围分为以下四类:通称,职业称,特征称,专称。简单解释一下,通称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称谓语;职业称指的是与被称呼者的职业有关联的称呼语;特征称指的是反映了某类人共同特点的称谓语;专称指的是专门用于某个特定人物的称谓语。所谓的适用范围就是被称谓者的范围,之所以没有举例说明,是因为接下来就要讲到同一个社会称谓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指称范围。

2.2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指称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的人,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2.2.1“老师”的泛化

“老师”原来是属于职业称,现在几乎变成了通称。老师的原意是指教授生徒,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近些年,科教兴国政策的提出使得尊师重道的氛围日益浓厚,人们开始对有资历的一些前辈尊称老师,这种现象在文学界、演艺圈尤为常见。这使得 “老师”一词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推广,称谓义项也随之扩大。

在公司或娱乐节目中,被称谓者在听到这个称谓时,体会到的是对方对自己的尊敬,自身将产生一种成就感,他不会认为这是对方误解了他的职业。但在家长会自由交流期间,一个家长被陌生人称呼老师时,他就会是另一种反应了。这就是话语情景不同造成的语用差异。

2.2.2“美女”和“亲”的泛化

“美女”和 “亲”是近两年迅速流传的称谓形式。本来“美女”是特指外表靓丽的年轻女性,是个复合词,而今的“美女”是复合式偏义词,偏重“女”而不是“美”,基本等同于过去的“小姐”了。这个词的褒贬色彩随之由褒义变成了中性,它的夸赞色彩已大幅弱化,仅仅成为了陌生人的搭讪用语。某些商业场所,如商场、旅游大巴、服务人员常用这个称谓来称呼青年女性,令其染上很浓的商业气息,渐渐地反而不为人们所接受。

“亲”可以理解为“亲爱的”的缩略语,最初使用在淘宝网的卖家对买家的称呼中。由于网店店主和网购人员大多为年轻女性,“亲”的使用更像是女孩们套近乎的方式,让人感觉亲昵友善。后来,“亲”进入到人们现实生活的交际中,并成为年轻人间相互称谓的主要形式。

与“美女”不同的是,“亲”的被称谓者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女性了,它可以用于男男互称,女女互称,也可男女互称,其流传程度甚至可以和解放后的“同志”相媲美。在广泛的使用中,“亲”的亲密意味已经削弱了很多,但它还不如“美女”随意,大多数人只对有一定了解的人称“亲”,比如同班同学或有生意往来的人。作为面称,“美女”的使用者由男性变为了全体,“亲”的使用者由女性变成了全体。这显示了男女运用称谓语时的互相融合。

2.2.3“阿姨”的职业称用法

“男阿姨”是一个来自幼儿教育行业的称谓语,属于职业称。因为幼儿教师在过去都是由女性担任的,为了拉近师生关系,使得幼儿较好地实现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过渡期,所以小孩子一般称呼老师为阿姨。但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师资队伍的性别偏颇也会对小孩的认知发展构成障碍。于是,政府开始鼓励幼儿师范院校招收男生,促成了男性幼教的产生。但民众的认知模式一时却很难更正,他们已经形成了“幼教等于阿姨”的定式思维,因此,在见到男幼教时都会习惯性地称作“男阿姨”,有些小孩甚至玩笑式地称其为“胡子阿姨”。

在这里,“阿姨”是幼儿教师的代称,已经不再是与妈妈年纪相仿的女性通称了,职业已经取代性别成为它的主要意义指向。这一方面是出于语言表达手段欠缺,即语言的缺项和不对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群体对个别男性的承认与接受,受到褒奖和肯定的特质,如细心、温柔、爱护小孩等都是人们印象中女性所具有的正面特征。

2.3“同志”的特征称用法

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地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属于通称。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同志”具有了另一层含义,即男同性恋。将男同性恋的语义用“同志”来进行表达有三个出发点:性取向相同对应于“同志”一词志趣相同的义项;男同性恋在中国一直存在,但真正公开讨论却并不容易,用一个通称作为暗示称呼更易掩人耳目;由于同性恋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人,所以这个群体更像是一个相互依靠、共同奋斗以获取更多立足之处的革命队伍,相互称呼“同志”倒也合情合理。

通称“同志”的特征称用法反映了社会称谓语的个性化,这同时也是词语语用全盘颠覆的一个案例,言语者、受话者、话语情景和认知情境全部变化。

三、社会称谓语的贬女现象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在如今的工业化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制作方式机械化、自动化,体力不如男性的女性也可以加入生产的行列,因此男女还是比较平等的。但有的研究者也发现,大多数文化均赋予男性角色以较高的社会价值,而对女性的角色有所轻视,以至于男优女劣、男尊女卑,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两个观点都有道理,却不免有些片面。结合社会称谓语的实际情况,男女地位的差距是一直存在的,但差距的大小却是不断变化的。

许多与女性相关联的词语都发生了语义贬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本身随时代变化发生的意义转变,二是用于男性时增加贬义色彩。

3.1异性而呼

“异性而呼”是指用女性词语称呼男性,或用男性词语称呼女性。

3.1.1女呼男的贬降色彩

用女性词语来指称男性表达亲昵的感彩,多为女性所使用。例如在上海的川沙方言里,中、老年妇女,甚至年轻的妈妈往往称呼小男孩为“阿妹”,一显示亲热和疼爱。但是,无论如何男子都不会称男孩为“阿妹”,而是叫名字,或者“阿弟”、“弟弟”等。如果男性用阴性形式来称呼同性,就会使语言带上明显的嘲弄、贬低的色彩。例如用“娘们儿”讽刺懦弱的男子;用“政治娼妓”指为个人利益不惜出卖自我的人物;用“娇气包”指男人比指女人,要多一层蔑视的意味。虽然在这里“异性而呼”贬低的是男性,但实际上却是所用的女性词语的语义贬降。比如说“小精灵”,用于女性时是夸赞女性的活泼轻巧,用于男性却多了一层娘娘腔的贬低色彩。

3.1.2 男呼女的褒义色彩

用于褒奖男性的“大丈夫”一词用于女性,依然是一个褒义词,被这样称呼的女性多是巾帼英雄。从语用的角度上来讲,男性词语和女性词语的使用语境范围不同,导致了它们各自的感彩的稳定性不同。把指男性的词用来指女性,通常不会冒犯对方,而反过来则会引起麻烦,对方会理解为侮辱。这是因为男性词语的中心地位使其更适用于全人类。其中心地位可从中上帝、佛祖等信仰源头的性别来管中窥豹。

(1)“先生”用于女性的纯粹褒义

“先生”一词在清末的西学东渐运动中,跟进世界潮流,词义由古时候的“教师”变成了英语中的“Mr”,但实际上当时它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有知识、社会地位较高的男子,与英语中的“gentleman”类似。基于“先生”最初的教师义项,一些学识渊博、德智双修的女性学者也被人尊称为先生。如今,一些大学里的女教授依然会被学生叫做“XX先生”。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先生”在南方已用得很普遍,称呼男子都可用“先生”,现在它已经是全国所有成年男性都可以配上的通称了。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中性词的“先生”在修饰女性时变为褒义词,是男性词语优势地位的充分说明。反之,要在女性称谓语中寻找一个这样的词语却是无果的。

(2)“爷”的女性话语语境

范冰冰这几年演艺事业越来越红火,国际化趋势不容抵挡,私人工作室产值丰厚,被人们戏称为“范爷”。范爷之所以为范爷,是因为她的女王气场以及独立自强。她的名言是,我不用嫁入豪门,因为我自己就是豪门。一个如此妩媚性感的女星,由于知名度飞升成为大陆娱乐圈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尊为“爷”字辈的女人。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心里,强势就是爷们儿。因此,一个国际女星被称为“爷”其实应该是值得自豪的。但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却着实让人心寒。

“爷”在这里不再是对长辈的尊称,而成了强势的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无关于男女。称一个成功女性为“爷”,不仅是对其高调处事风格的调侃,更是男权主义思想的体现。在职场中,由于资历高人一筹而被称谓“X姐”的大有人在,但被叫做“X爷”的女性绝对是少之又少。这既是因为 “X爷”的气势要压过“X姐”,又是该认知语境中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基准所导致的,只有极为突出的女性才能达到男性话语平台的结果。

3.2女性词语更多地与贬义相连

表示同一概念的男女用词,人们通常会把贬义和女性词语联系在一起。汉语中表示男性肥胖者的词语有“肥仔”和“胖哥”(略带贬义的昵称)等等, 表示女性肥胖者的词则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肥婆”、 “老母猪”(人身攻击的辱骂)、“胖妞”等等。

王德春根据对林杏光、白菲《简明汉语义类词典的》的统计,得出结论:表示“性生活”放荡的词条下,指称女性的词语有7个,指称男性的有3个,男女均可使用的有八个;在“男人”词条下收词29个,除“仆”表示自谦外,其余28个均无贬义,“女人词条下收词52个,其中至少有27个带贬低色彩。

这些表明语义的褒/贬标记在表示两性的词语里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在构成男、女性别对立的词语组合中,褒贬意义不统一,表女性的词语尤其具有贬化的趋势。

3.3泛指男女的贬义词向女性转化

汉语中有许多贬义词最初是泛指男女两性的,但慢慢地就变成女性的专用词了。

第三者,中国法律上含义是置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于不顾,凭自己个人喜好,肆意侵犯他人家庭,直到拆散他人家庭的人;在学术定义是通奸姘居的行为;在民间称呼为“小三”、狐狸精(意思像狐狸那样迷惑男性的女性)、邪花。其中前两个概念还是男女通用的,到了民间,第三者就专指女性了。“小三”、“狐狸精”、“邪花”都是女性词语,丝毫未提及男性,可见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这种感情上破坏别人家庭或介入别人恋情的人都是女性。这一现象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人们对女性性道德的不信任,一方面是古代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对自身权威的维护,一方面是长期封建生活中“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模式,使得人们忽视了女性的家务劳动,觉得她们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进而认为只有女性才会依靠迷惑男性来获得利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还是我国历史积淀下来的社会文化的根基。

3.4同样的词的不同含义

同样的句子里的词的含义随着所指的性别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①他是一个单身主义者。

②她是一个单身主义者。

表面上看来是一样的词,其含义却是完全不同的。①句中的单身主义者会让人联想到“钻石王老五”,即很有钱的单身男人,追求自由生活,有足够的物质享受基础。②句中的单身主义者因为“她”的出现而让人联想到“老处女”,也就是已过一般结婚年龄的或者好像不可能要结婚的女子,或是古板神经质的女人,对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感到烦躁、懊恼的女人。虽然都是单身状态,但直觉中我们会认为男性是自主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女人则是由于自身条件不够优越导致嫁不出去,变成老姑娘。这正是对女性的贬低思想在社会称谓语的上下文意义上的反映。

3.5女性词语的地位转化

有些指女性的词语最开始为地位高的女性所拥有,但逐渐就被大众化甚至贬低化了,而男性词语却没有改变。比如世界通用的称呼“先生”和“小姐”,自民国时期开始,“先生”地位一直稳定,而“小姐”却几经起伏。

“小姐”在清代是指出身富贵人家的未嫁的女儿,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小姐”成了对年轻未婚女子礼貌的称呼。1949年直到结束,由于阶级感情,人们排斥隐含“娇生惯养”、“寄生虫”意味的“小姐”称呼,不分男女的“同志”取代了“小姐”的位置。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思想跳出政治的框架,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高涨。“小姐”一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并成为对成年女性的首选称谓语。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开放,上世纪九十年代夜生活更加丰富,各种酒吧、舞厅的兴隆也带动了色情行业的发展。“娼妓”、“女”等等的禁忌语由于对从事色情行业的女性的轻视意味,遭到了夜生活人群的摒弃,他们开始选择“小姐”作为替代,这是已有的语音形式与已有语义的新结合。时至今日,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女性地位进一步巩固,“小姐”的泛尊称用法和“女”的用法已经很好地区分开来,重回大众视野。

“小姐”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义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的变迁。这也是社会称谓语的语用变迁的典型范例。现在,“小姐”这一语音形式,其用作对年轻女性的尊称及用于指女的用法并存,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使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了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划分标准。通过联系史实,我们发现“小姐”在公众视野中的低潮期也正是女性地位保障稍显不够的时期,比如清代(男尊女卑)和建国初期(忽视男女性别差异,通过共同参与重体力劳作达到男女平等)。

四、结语

只要我们掌握好社会称谓语的各种形式和各种形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再结合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意义,要了解它的语用变迁并不困难。社会称谓语的语用变迁最大的原因是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社会称谓语的语用变迁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的根基和发展。要想改变女性词语的贬降现象,首先要改变的是人们对女性的社会态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两性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男女性别差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在称谓语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华出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2]王威威.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J].文学教育(语言研究),2011(9).

[3]齐茜,尹冬伟.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性别差异[J].科技信息,2011(3).

[4]李素琼.社会态度与英语中女性词语的贬降现象[J].外语教学,2005(5).

[5]崔丽.小姐一词的语言学解读.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1).

[6]于林龙,严秀萍.汉语社会称谓的文化内涵.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

上一篇:竞争情报SWOT模型与BCG矩阵比较研究 下一篇:无权处分之买卖合同效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