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时间:2022-04-05 12:30:45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采用的实际业务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两种方式为基础,建立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模型,并探究了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与多元回归结果。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影响因素

课题:大学财经学院2012年科研培育项目(ZDCYPY2012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采用实际业务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两种方式,但两种方式盈余管理程度影响因素与管理结果关系密切,因此深刻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理清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存在的异常结果与手段意义显著。

一、模型与变量选择

(一)研究基础

大股东在通过再融资能够实现利益的程度与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融资规模正相关,由于公司配股预期筹集的资金规模会影响控股股东从配股中获取利益的大小,所以筹资规模越大,控股股东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融资规模正相关。

上市公司在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决策时,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程度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个已知变量,很显然在既定的总盈余管理程度下,实际业务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将存在替代关系,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程度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既然是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对盈余管理方式进行选择,除了考虑再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所带来的收益外,更需要考虑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来说,其主要成本是要受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约束,但由于不同上市公司所受到的审计约束程度不同,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成本也存在横截面差异,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对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来说,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越多,实施实际业务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进行“支持”的能力也就越强。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交易金额正相关。

(二)模型建立

本文为考察影响股权再融资企业在应计项目再融资与实际业务再融资之间权衡的因素,基于王勇军的修正Jones模型分别以EM、AM和RM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如下三个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EM=?0+?1CFO+?2EFIN+?3FIRST+?4SIZE+?5LEV+?6PB+ε]

[AM=?0+?1RM+?2AUDIT_FIRM+?3AUDIT_OPINION+?4CFO+?5EFIN+?6FIRST+?7SIZE+?8LEV+?9PB+ε]

[RM=?0+?1RPT+?3 AUDIT_FIRM+?4AUDIT_OPINION +?5TA+?6EFIN+?7FIRST+?8SIZE+?9LEV+?10PB+ε]

其中EM、RM和AM分别为总盈余管理水平、实际业务盈余管理水平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EFIN为测度融资规模的变量,计算公式为再融资预期金额除以上期期末总资产。根据假设1,预期该变量在三个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正。

我们用两个亚变量AUDIT_OPINION和AUDIT_FIRM来度量审计与监管的严格程度,从而评价企业被发现受到惩罚的可能性大小。其中,AUDIT_OPINION为企业在前三年是否收到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如果有,则取为1,否则取0。AUDIT_FIRM则反映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我们选择所审计上市公司数量大于等于15家的会计事务所为“大所”,其余都是“小所”。如果该企业由“大所”进行审计,AUDIT_FIRM取1,否则取0。我们预期在AM的回归模型中,这两个变量的系数为负。

RPT度量关联交易金额,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关联交易对线上项目的支持,因此本文仅仅研究关联方与上市公司的商品购销与劳务交易,剔除其他关联交易类型的影响;此外,CSMAR数据库中关联方企业与该企业的关联关系类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2)合营企业;(3)联营企业;(4)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5)受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6)其他。在上述关联交易类型中,大股东的支持主要通过第(1)类实现。由此本文所测度的关联交易(RPT)是第(1)类中的商品购销与劳务交易总额除以上期期末总资产。

除此之外,为了消除我们在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中由于对预期和未预期部分未能完全分离的影响,我们还控制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LEV)、市净率(PB)、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并在AM的回归模型中控制经上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O),在RM的回归模型中控制总应计项目(TA)。

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回归模型中的因变量和各自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关联交易占上期期末总资产的比重差距十分明显,反映出不同企业关联交易金额相差悬殊。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看,最低为4.2%,最高达到85%,均值为47.30%,中位数46.80%,接近50%,高于35%,说明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同时,RM、AM与EM的均值分别为0.036、0.011和0.047,AM平均不到EM的四分之一,远小于RM,说明总体来说股权再融资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的方法,而我国现有文献在研究配股和增发期间的盈余管理时仅通过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数额来替代盈余管理程度的考察方式是有欠妥当的。

我们还计算了各种方式下的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右上角为pearson相关系数,左下角为spearman相关系数,括号内数据为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值;结果水平显著:*(10%上)、**(5%上)、***(1%上)

从表7可以看出,AM与RM的spearman和pearson相关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

三、多元回归结果

为了说明股权再融资企业如何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之间进行抉择,我们分别以EM、RM、AM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3的多元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以EM、RM还是AM为因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和融资规模(EFIN)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并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反映再融资给大股东带来的利益越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越强,支持假设1。

从以AM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收益”和“成本”的条件下,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程度(RM)的回归系数为-0.025,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支持假设2。同时也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AUDIT_FIRM)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也说明审计的监管与约束力量越强,上市公司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成本越高,能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上市公司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支持假设3。

在以RM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关联交易金额(RPT)的回归系数为0.011,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关联交易金额越大,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进行“支持”,以帮助上市公司获得再融资资格的能力也越强,支持假设4。

四、结束语

企业再融资前有显著的实际业务盈余管理行为,其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配合使用以达到再融资的净利润要求;关联交易是股权再融资企业进行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实施实际业务盈余管理和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能力和成本是决定其更偏重于何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键,其中大股东的控制能力,外部审计力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志文,宋衍蘅.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2]Zang, A.Z.2006.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Working Paper, Duke University

[3]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上一篇: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下一篇:浅论新时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