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时间:2022-04-01 08:33:20

创新体制机制 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显著的社会现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2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6.5%。《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调查表明,近3年人口流动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向:其一,流动人口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已占主体;其二,流动人口主要向北京、上海等13个较大城市聚集;其三,人口流动逐步由个体钟摆式流动向核心家庭整体迁移转变。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平均居留时间为5年,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经占流动人口总量的66%。在流动人口中,进城务工人员占86.7%,占流动人口的绝对多数。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流动人口问题相伴而生,是人口流动的派生性社会问题。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流入地城市接受教育,在城市内部形成了新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突出表现为城市内部教育的新双轨制,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最为核心的权益和诉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确定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北京积极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途径的进程中,切实破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难题,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以及社会稳定关系重大,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空间维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多年来,北京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其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通过出台一系列的、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破解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期刊发了北京三个区的典型经验,综而观之,中心议题是如何实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朝阳区在解决来京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三个突出的亮点。

其一,突出政府主导,加大区政府统筹力度,通过多部门联动打“组合拳”,形成了政策的合力,提升了政策效力。朝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联动,统筹资源,抓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区长担任组长,相关委办局一把手组成的“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同时,区委教工委、区教委成立了妥善解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妥善解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分工与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其二,关注质量提升,缩小教育差距。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缩小质量差距。随着朝阳区绝大多数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校和符合办学资质的民办校学习,“有学上”的问题将初步得以解决,“上好学”将成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重大关切。朝阳区在接收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加强研究融合教育,通过分层教学和逐个指导的方式,使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在专门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中,通过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控,效果显著。

其三,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就近入学。朝阳区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委托民办的方式,利用公办校舍,聘请优秀退休校长办学,聘请合格教师任教,开办专门接收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同时,对委托办学学校,在教学设备设施、干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保障,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此外,还采取“乡教合作”的形式,即由属地乡政府选择适合办学的校址,市区财政共同投入的方式,新建校舍,实现就近入学。专门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给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

海淀区在解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过程中的三项有效举措值得借鉴。

其一,统一规划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容量。海淀区将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纳入区域教育整体规划中,结合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腾出专业教室、修缮临时用房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海淀区教委还推进名校办分址、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公办学校和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其二,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海淀区制定了详细的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流程,做好学生接收工作,提高服务水平。2011年,在全市率先开通了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在公办小学就读“在京借读证明”网上审批平台,实现联网办公,统一管理。2012年,区政府进一步完善了该平台,增加了适龄校验、信息导入学籍管理系统等功能,实现学籍统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

其三,实现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政策统一。海淀区从2010年起,将该区所有借读生纳入“小升初”统一管理中,借读生可以通过推优、特长生、电脑派位等8种形式升入初中。所有借读生与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入学政策待遇,切实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丰台区探索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实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尊重差异,促进多元文化融和。丰台区学校针对随迁子女来自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剪纸、空竹、十字绣、丝带绣等富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定期举办“全国”小学生运动会,打破了班级界限,以各省市自治区组队,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提供展示家乡、展示自我的舞台,以实现祖国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其二,强化学科教学和完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台区学校以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为核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以多角度、多方位评价为目标,激励每一个学生,同时针对随迁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提高英语成绩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其三,开展分层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自豪感。丰台区学校针对随迁子女的年龄特点,开展分层次主题教育活动。其中,初一年级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主题,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历史、人文等;初二年级以“北京,我的骄傲”为主题,对北京的人物、风景、人文地理等进行系统介绍,辅之以参观、游览等活动;初三年级以“我的未来我做主”为主题,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风采、能力以及过往的荣誉等,树立远大目标,效果显著。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当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到流入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进行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阶段后升学考试办法,让我们看到了通过政府主导的卓有成效的制度变迁来彻底改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希望。

相关链接

1.浙江省宁波市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宁波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性文件, 积极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 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使每个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对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读书难、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条件、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06 年下半年, 宁波市已有 19.3 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大多数为小学教育) , 其中, 公办学校接纳 13.2 万人, 占 68.6%, 其余基本上由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接收。慈溪市努力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积极支持经批准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全市目前有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21 所, 其中镇办民营 12 所, 社会力量办学9 所。

据 2007 年 3 月调查, 有 30350 名流动人口子女在该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的 22.5%。其中小学 28142 人, 在公办学校借读的 10582人, 占 37.6%, 民工子女学校接收 17560 人,占 62.4%。初中2208 人,在公办学校借读 1759 人, 民工子女学校接收 449人。

2.上海市

在来沪人员子女教育方面,2008年起,上海市教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原来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加以规范,弥补公办学校无法全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缺口。

2008年到2009年,农民工子女小学办学设施改造已经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予以推进,至今已有152所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管理。

上一篇:风雨与阳光同等重要 下一篇:谈学习方式多样性的条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