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再障转为急性白血病伴染色体―7异常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时间:2022-03-30 05:01:40

【摘要】与IST比较,接受骨髓移植的AA很少转化,因此有学者推测IST促使AA患者缺陷的HSC/HPC或预存的异常克隆“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而异常扩张,进而获得体内生长优势。目前认为AA患者具有M...

儿童再障转为急性白血病伴染色体―7异常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63-0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7岁。四年前出现面色苍白、头昏乏力,伴低热、咳嗽,无胸闷、气喘、心慌,无皮肤瘀斑、鼻出血及牙龈出血,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感,予“输液治疗”体温可正常(具体不详),症状加重并出现皮肤瘀斑,本院门诊查血常规示Hb74g/L,WBC 3.3×109/L,N 0.38×109/L,PLT 10×109/L,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本科。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压痛(-),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入院后完善检查,尿常规示蛋白弱阳性,凝血常规未见异常,复查血常规:Hb71g/L,WBC 4.3×109/L,N 0.32×109/L,PLT 14×109/L。网织红细胞0.96%,网织血小板3.44%,CD55 98.6%、CD59 99.2%。血培养阴性、血清叶酸及B12浓度正常。Coombs'、Ham's阴性。铁代谢正常,HBsAb(+)。肿瘤相关抗原阴性。骨髓(髂骨)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减低、淋巴比例相对增多,未见病态造血细胞,巨核细胞未见。染色体、FISH未见异常。同一部位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符合再障。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未见异常、腹部彩超等未见异常。复查骨髓(胸骨)示增生活跃、未见巨核细胞,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合临床、实验检查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于2010-05-15开始给予强化免疫(IST)治疗(兔ATG+环孢素),甲强龙抗血清反应,治疗后出现发热、腹泻、全身皮疹伴瘙痒、肝功能异常。考虑ATG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好转;同时给予安特尔、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瑞白)等治疗,不定期予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支持治疗。甲强龙逐渐减量至停药,体温正常、无出血倾向,复查血常规粒细胞0.6~1.2×109/L,但血红蛋白、血小板仍低,不能脱离输注悬浮少白红细胞及血小板,环孢菌素浓度219.93ng/ml,环孢菌素(新赛斯平)逐渐减量至60mg~50mg tid。八月前头昏、乏力加重,颈部出现散在出血点,复查查骨髓涂片示增生明显活跃,原粒细胞22%,染色体45,XX,-7,白血病免疫分型示髓系表达。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为求进一步治疗,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复查骨髓涂片示:原始细胞11%。给予阿糖胞苷(10mg/m2/d×5d,总量200mg)化疗,40天后复查骨髓示原始细胞8%,行亲缘供体造血干细胞配型,结果示与其弟HLA高分辨配型为全相合,但因其供者身体状况欠佳,未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再予地西滨+IAG方案化疗(其中地西他滨50mg d1-2,去甲氧柔红霉素5mg d3-4,阿糖胞苷20mg d3-9,G-CSF 200mg/d)。患者使用G-CSF后全身不适,胸背部痛,故化疗间歇期粒缺时,未再予G-CSF,间断予输血小板、红细胞支持治疗,化疗间歇21天时,复查骨髓:原始粒细胞43%。建议再化疗,患者家属未同意,目前仍接受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对症支持治疗。

2 讨论

本例患儿初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经IST治疗后症状好转,血常规部分恢复,两年后后因转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染色体-7。越来越多接受IST的AA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与此同时获得长期生存的AA患者转化为MDS/AML呈增多趋势,且继发于AA的MDS/AML预后较原发性MDS/AML相比差,成为影响AA患者远期疗效的重要负面因素。

与IST比较,接受骨髓移植的AA很少转化,因此有学者推测IST促使AA患者缺陷的HSC/HPC或预存的异常克隆“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而异常扩张,进而获得体内生长优势。目前认为AA患者具有MDS/AML克隆的产生及其体内生长优势的获得可能与某些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增殖分化信号异常密切相关。近年来外在因素如rhuG―CSF的使用在AA恶性克隆性演变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和争议。但来自日本、EBMT及意大利[1-3]均显示rhuG―CSF长疗程增加AA转化为MDS/AML的危险性。AA进展为MDS/AML时最常出现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为-7突变。本例患者应用ATG联合CsA两年后出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改变,而G-CSF治疗中出现反应而停药,因此笔者认为其转化可能与G-CSF作用不大,可能与ATG治疗有关,或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本身的内在干细胞异常有关。

尽管AA恶性克隆性演变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文献复习提示长期随访对于评估AA患者IST后进展为晚期克隆性疾病的重要性;随访期间应制定IST后规范、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监测策略,及时发现克隆性演变的潜在可能并尽早采取相应措施阻断其进展。

参考文献

[1] Socie G, Mary JY, Schrezenmeier H, et al. Granulocyte-stimulating factor and severe aplastie anemia: a survey by the European Group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EBMT). Blood, 2007,109: 2794-2796.

[2] JMemten M, Hellstrom-Lindberg E. Myelodysplastie syndromes: biology and treatment. J Intern Med, 2009, 265: 307-328.

[3] 李英梅,刘旭平,李承文,等.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单体7克隆性演变.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688-692.

上一篇: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防治护理探究 下一篇:肺心病合并冠心病50例临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