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落的改建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3-30 02:09:53

历史文化村落的改建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国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历史文化村落,各个地区的地域特征不一样,因此对其进行改建的时候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其进行保护,对此本文分析了历史文化村落的改建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改建;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发展,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本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相碰撞、冲突或融合,对乡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价值观变化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内涵、可持续理念这三方面的改变,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影响最为突显。

1、历史文化村镇的功能意义

历史文化村镇的吸引力源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魅力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古迹、完整的历史风貌。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再利用资源,可以借助再利用带动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及相关产品的发展,成为地方比较优势。

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启动与发展,有利于村镇过时物质环境的有机更新、历史功能与现代需求的对接,使历史文化及其载体能够延续。这种历史文化型旅游业,旨在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凸显并带动社会综合价值,达成经济、社会、文化三重价值增值,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三重功能意义。

多数情况下,村镇独具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可能正在趋向消失。发展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客观上可促使它们得以保存,赋予其时代精神意蕴,使村镇凸现经济、社会、文化三重功能意义。

2、历史文化村落的改建的意义和作用

1)文化延续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城市存在和发展最重要和稳定的要素,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文化的显性要素有利于城市通过物质环境的改造建立自身的城市意象。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作为人们形成思维地图从而理解其所在城市的五个要素。Ge将这种文化推动力称为地区的品牌形象。虽然Evans反驳这种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品牌由于破坏了地区的平衡发展,是“城市规划之死”。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城市意象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人们对于场所的认识,加强地域文化特色。

2)旧城改建中城市历史文化的表达与考察

随着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的日益突出,“文化规划”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在城市发展战略中逐步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经有城市规划机构和设计人员对“文化规划”的定义和内容开始进行研究和界定。从1982年到1990年文化规划得到快速发展;9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规划的讨论和研究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开始广泛兴起。从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的经验来看,不管是重新建设还是改造修复的旧城改建,都是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商业等功能有机结合。而事实也证明,这种基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方法是一种合理的改建方式,能够有效突出城市特色,传播城市文化。

3、历史文化村改造的主要问题

1)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征

(1)目前,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的主要政策导向,保护工作往往面临招商、资金平衡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更多情况下,保护为发展让路,考虑较多的是在拆除后进行高强度开发。(2)政府为体现政绩,往往选择位置好、易实施、见效快的地区进行旧城改造。一方面,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但条件不好的地区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追求时间进度,存在部分项目方案推敲不够精细、施工质量不高等现象。(3)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注重外部形象的打造,对内部业态的研究不足,造成一些项目缺乏市场活力。同时,存在重商业开发、轻公益利用的现象。

2)保护管理体制与机制需进一步理顺

(1)保护管理工作涉及规划、文物及房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管理职责各有侧重,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责权不清、权限交叉等问题,并在某些方面存在空白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急需通过出台地方条例理顺和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大整体保护利用的力度。(2)对难以确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缺乏权威认定。例如,在红桥区铃铛阁危陋房屋的拆迁过程中,有居民提出“王家大院”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列为文物进行保护。文物、房管等部门进行现场踏勘后,认为原有建筑风貌和格局已经被破坏,不符合申请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风貌建筑的条件。后来又有专家给市政府写信,提出将“王家大院”作为研究社会家庭结构的新材料予以保护和修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造成该项目停滞多年,“王家大院”既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经济效益与百姓利益都蒙受了损失。

3)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相对薄弱

(1)相对于中心城区,区(县)的经济比较落后,当地政府更是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一般来说,历史文化资源保存较好的村镇位置偏僻、建筑破旧、基础设施匮乏,对这些村镇进行保护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当今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基于主观认识、经济平衡和建设用地指标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地方政府不愿积极开展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有的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有的为平衡土地,拆除迁并;还有的以旅游开发为目的,拆除原有建筑,兴建“假古董”。

(2)国家与地方先后颁布了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法规条例与规范要求,但对其他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村镇缺乏评价标准。各地虽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村镇”“特色村镇”“传统村镇聚落”等众多提法,但概念混乱,标准不一。同时,缺乏明确的主体部门实施管理,使历史文化村镇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无法落到实处。

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历史文化村落进行改建

4.1、对村落保护规划

回顾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前人一直有关注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与保护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等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理念是我们在保护中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此外,我们是否可以跳脱一下建筑保护的框架,试着从村落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的大范围的保存来思考。如在设计时我们总是先确定道路网络,再确定宅基地的选址,而欧洲人是先确定开放空间网络,再确定村庄实施填充式开发的可能选址。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开放空间的核心搞开发,保持不规则的开放空间边缘,这样做的效果不仅是经济的,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自污染资源、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10]。笔者的意图不是说一定要遵循欧洲的设计方法,只是我们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可以尝试打开思路,也加入一定生态学的方法来完善村落保护,比如对原有水利系统、防灾系统的利用,在建设当中借鉴当地传统经验,需知历史文化村落不被自然破坏保存至今,一定有它与自然相处平衡之处;在土地利用上,尽量选择生态不敏感土地作为新的建设用地,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在房屋维护上,可以考虑有些特别破旧的空置房屋选择放弃保护,获取一定的空间,并将它们拆除以取得材料的二次利用,这些都是在保护规划中可以考虑的问题。

4.2、改建的内容

1)整体格局保护

城市设计需要对城市整体形态负责,必须保存旧城的整体性,完整地保留历史街区内原有的特色历史遗存、空间格局、典型风貌等有形物质环境和完整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网络和历史文脉,整体地继承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和地方艺术。

2)公共空间梳理。根据旧城肌理,在延续旧城格局的情况下,谨慎拆建不合理建筑,科学布局完善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广场绿地系统,改变旧城因建筑密集缺少绿色公共空间的状况,使其能满足一系列文化活动,重新承担城市休憩的功能。

3)人文尺度延续。延续旧城以人为尺度的街区、广场和建筑形式,是凸显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恢复巅峰人文风貌的关键所在。以人为尺度的城市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旧城特色和高度识别性所依存的基础。

4)建筑保护更新。城市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新陈代谢的生长过程,应该不断地去掉不适时宜的部分,生长出新的内容,但这种新的组织应具有原有结构的特征,也就是说应以原有的城市肌理为出发点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对于旧城建筑的质量评价,并针对不同建筑做出相应的维护、修缮、改造、拆除重建谨慎选择处理,留下旧城历史的同时,注入时代活力。

5)环境设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改善旧城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应对环境设施有所设计,应具有与旧城相匹配的时代感,遵循旧城的格局肌理,在细节上展现旧城文化,反映就是历史时代气息。

6)场地活动策划。城市文化活动的策划需要扎根于城市历史发展的大环境,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并引入时代特征,注入新的要素,根据不同空间的类型和场所精神,策划不同的活动,并利用旧城空间发展和增强文化产业,复兴城市活力。

7)土地的综合使用。旧城中心区中的土地属于城市稀缺资源,要想既延续历史文化,又满足城市各项功能,通过旧城中的新老街区将旧城开放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新的混合体,在一个地块内集中设计办公,居住,娱乐,商业等功能,将旧城各文化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使人们自然地接受和传承旧城的文脉。

8)发掘新的文化元素,丰富旧城。保留文化元素的同时,完善旧城的商业功能和业态,,顺应具有认知性的空间肌理,充分考虑原住居民和城市人群以及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从业态、功能、空间、环境表现出时代感和新的文化外延,优化旧城原有的基因。

9)构建多元商业文化空间。把握城市功能特点,为适应灵活、多变、多渠道的商业投资网络,将各文化要素融入文化产业和旅游文化中,以具体地形式在商业中体现,塑造不同规模、层次、功能、空间,不同服务对象的商业空间模式与业态。将文化的特色融入商业的发展区域主题中,创造唯一性,,注重发展建设顺序,采取滚动推进的更新方法。例如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将旧城的民俗,文物遗存、名人事迹等展示出来,利用旅游文化将其宣传发扬,成为城市特色。

4.3、协调自然山体、水系与相关环境要素

加入一定生态学的方法来完善村落保护,比如对原有水利系统、防灾系统的利用,在建设当中借鉴当地传统经验,需知历史文化村落不被自然破坏保存至今,一定有它与自然相处平衡之处;在土地利用上,尽量选择生态不敏感土地作为新的建设用地,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在房屋维护上,可以考虑有些特别破旧的空置房屋选择放弃保护,获取一定的空间,并将它们拆除以取得材料的二次利用,这些都是在保护规划中可以考虑的问题。

1)保山护水

强化区域内山体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明确界定自然山体的保护地界和规划控制界线。确保山体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轮廓完整性,严禁开山取土、占山伐木等行为。对已造成的山体破坏,进行山体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区域内湖泊等水体的保护和管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水体进行围堵、填埋。保护区域内水域不被污染,已经污染的应及时处理。

2)显山露水

为使山水要素充分显露,规划要求建筑在定位布点及型体设计时尽量不要挡山,能见水的要设法见水,同时还要通过建筑布置刻意强化山水形态特征。

3)依山亲水

规划区内的广场、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尽量邻靠植被较好的山体及水体,形成“依山亲水”的空间环境。

结束语

历史文化村镇是指保存文物(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村镇,对其进行改建必须要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改建,从而促进我国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张万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张术平.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上一篇:煤矿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故障与精细化管理问题... 下一篇:煤矿通风安全隐患薄弱环节管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