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30 09:31:23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及高师音乐专业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提出了“分类培养”的思路、途径及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自我定位,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分类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大招生政策以来,采取的是既保证精英教育又实施大众化教育的策略。进入大众化教育后,除了少数一流研究型大学仍以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为主外,大部分研究教学型和教学型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注意发挥自己学校的特长和人才培养特色。但是对于地方性师范类高校,却要认清发展的形势,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师范生的个体差异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即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的形式。

一、分类培养模式的提出

为了摆脱应试教育,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而分类培养模式正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依照为主体的学生来设计的教育培养模式,由此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培养。这种分类培养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还能解决在教学中教学工作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矛盾,较好地解决了宽基础与针对性强的矛盾、学制短与适应性强的矛盾, 使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由此可见,高校中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意味着把传统教学中的按同一专业统一培养形式转变为教育教学改革, 即在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一切“以人为本”,按照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设计教育培养的模式, 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激发学生的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高师院校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分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很多高校已经在实际行动上对以往教学体系中显现的一系列不合理因素有所改变。如:音乐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或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力求课程门类的多样化,除必要的专业课之外,还应该适当加入人文、史学、哲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方向以及个人爱好主动地选择即将学习的课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音乐理论修养;在专业教学的安排上,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本专业如:声乐、视唱、乐理、曲式、器乐、和声、音乐史等课程在教学中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曲目鉴赏、舞台表演和实践融为一体,逐渐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高师音乐专业还应根据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增设MIDI制作、录音制作、电声乐队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并将实用性的这些课程列入音乐专业教学的重点,从而逐步增强音乐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学生踏入社会以后自主创业奠定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针对高等师范院校以后要培养的是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所以要加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教学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能“上讲台”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高等师范类院校来说,必要的教育实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更为高校学生未来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应得到高师院校足够的重视。这就给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突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音乐相关的技巧和理论巧妙地应用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此,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师范生在学校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在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技巧轻实践的状况,授课教师仅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的原则。在各种专业中,如,声乐、器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学生也许想的只是怎样运用技巧把作品完成的更完整,但是当学生真正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多工作将无法胜任,因为实际操作会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排一个合唱,如何组织编排一个舞蹈,这是需要把艺术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来对待,只有坚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给学生接下来的艺术和教育实践做有利的指导,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音乐教师。 高师音乐系主要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师范生特有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将音乐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环节中逐渐培养工作的能力。

(三)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主修课程的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衔接。目前,一些高师音乐院系为了适应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由原来的声乐、钢琴、器乐、舞蹈逐渐增加了一些适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主修方向,如:作曲、音响工程、电脑音乐制作等,这将会成为未来音乐专业发展的趋势,这些新的主修方向的增设是要与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才能更好地发展。如今,伴随着考研热,考研的学生逐年递增,原本在音乐考研中几乎必考的科目如:和声、曲式分析等,由于新的高师音乐教学大纲大大降低了这几门课程的教学难度,而这几门课程在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达到考研的要求,这也使得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必须自己花更多的时间来补充这一块知识,所以“作曲”主修课程的设置就是考虑到了与考研科目的衔接,实行小课授课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另外,电脑音乐制作与学生的艺术创作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紧密结合等。这些措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较为有效的。

(四)对于一些既没有意向到学校教学又不想参加考研的学生,应加大艺术实践的比例。高师院校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着力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和教学实践的能力,更好地为各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出力。可以采取的艺术实践方式主要有:(1)专业音乐汇报演出,这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各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加的实践活动;(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知音乐的魅力;(3)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如:去基层下乡演出或与企事业单位的联欢会;(4)下乡调研活动及舞台艺术实践。

总之,为增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各方面实力,为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多元的音乐人才,高师音乐专业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新型的“分类培养”模式,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以音乐教育专业为特色,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地方特色音乐为宗旨,设置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努力为社会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明阳.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与

职业,2006,(1 4).

[4]邓娇.论高职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时空,2007,

(1 8).

[5]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4.

[6]郑莉.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中

国音乐教育,2008(6).

上一篇: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讲授与实践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