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及评估

时间:2022-03-29 02:25:27

有效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及评估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有效的学习。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可分为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学生参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评估学生参与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以借助于自我报告、考核量表、直接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参与水平的研究。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学生参与 评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对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从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水平的评估进行探讨。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学生在品德、知识、个性诸方面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理念来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提高教师工作实效,强化过程评估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2]。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的效益不仅仅是指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有效教学的教学效益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存储、思想发展以及如何做人等诸方面有无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应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以及学习内容的研究。在有效教学或有效学习中:

1.学生要明确目标。有效教学或有效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仅仅教师知道教学目标。

2.突出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同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3.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学生能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师在必要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4.学习内容要具有适当的难度。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学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避免简单的“对―错(yes-no)”式问题,要让学生蹦一蹦才能摘到果子。

5.有效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教师要避免简单重复式教学,要让学生在高效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因为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超过这段时间即便老师讲得有趣,学生也会感到厌倦,从而降低学习效率。例如,有些老师在每节课前,花一定的时间对课本知识进行检测,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就不再讲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Sean M. Bulger等的研究提出有效教学的四大要素(four aces):结果或者目标(outcomes)、清晰(clarity)、参与(engagement )、热情(enthusiasm)[3]。研究认为,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结果、并为之努力学习;教师要使教学目标清晰而明确,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每节课的讲授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教师要热爱教学这一事业,因为如果你讨厌教学,学生也会讨厌学习。

以上研究表明,有效教学不是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

二、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

(一)什么是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

早期的学生参与研究,关注的常常是学习任务时间(time-on-task)内学生的行为。学生参与一直以来被描述成是学生参加学校日常生活的意愿程度,例如是否喜欢上课、能否及时完成老师的作业、在课堂上是否与教师积极交流等。例如,Netriello(1984)把学生参与定义为:参与学校规划的各种活动。与参与行为相对的行为有逃课、考试作弊、毁坏学校公物等。

然而,最近的研究文献丰富了学生参与的含义,对学生参与的认知、行为及情感的因素进行了关注。

Skinner & Belmont(1993)关于学生参与的概述就反映了这种取向,在某项学习活动中,真正参与的学生表现出持久地行为投入,并伴有积极的情感态度。这些学生在选择学习任务时,尽其所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最大的努力和注意力:一有机会,便积极行动。在持续的学习行为中,他们的表现始终是热情、乐观、好奇和充满兴趣等积极的情感。

孔企平教授(2006)认为,学生参与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行为参与,也就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是否积极、努力;第二是认知参与,也就是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思考的程度,如记忆与操练、理解、探索性学习;第三是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如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等。

Pintrich & De Groot(1990)从不同的角度把学生的参与水平与学生的认知策略、元认知(meta-cognitive)策略以及自律策略相结合,监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这一方面来看,学生参与有两种含义:其一,学生参与被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行为;其二,学生参与使学生自愿选择与坚持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参与行为也可分为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在参与行为中,能够主动利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一般被认为是积极的任务参与(例如,主动去复习没有掌握的内容,尽量把今天的学习内容与以前习得的知识相结合等);另一方面,利用简单讨巧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被认为是浅尝辄止的消极参与行为(例如,我要跳过那个困难的学习任务等)。

与积极参与相反的态度是抱怨、不满(disaffection)。不满的学生大多被动、不努力,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常常厌倦、低沉、焦虑过高,甚至对教室的各种活动牢骚满腹。他们可能会放弃各种学习的机会,对教师和同学有反叛心理。

(二)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重要作用。

1.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认知过程,一类为情感过程。这两类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4]。情感体验比较正面的学生,成功感、乐趣感比较强的学生在认知参与方面会采用比较高级的认知方法。一般来说,情感的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对认知参与具有动力功能,对有效教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学生的行为参与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用口说一说,有助于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可以使师生关系、班级的同伴关系更加协调,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3.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对创新思维有显著的影响。从学习的模式来看,要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不仅要行为参与,还要情感参与,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效教学重点是突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

三、学生参与水平的评估

对学生参与进行评估最常见的方法是依据学生个人自我报告(self-reports)的信息。其他较为常见的还有考核表、等级量表等形式。这些量表由教师设计、观察者纪录,最后对样品进行分析,或者进行个案研究。

下面简单介绍这几种方法。

1.自我报告。为考核学生的行为参与水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习任务参与有关的问题,或者设计成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这些检测或问卷调查。这些问题或问卷调查应包括学生在课堂上能否集中注意力,对哪些教学环节能够集中注意力,对新的学习任务进行心智努力的情况(例如,能否利用原有知识对新概念进行整合),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持久性(例如,遇到困难时能否坚持下去),以及对参与某些学习活动时的态度等。例如,在参加小组讨论时,能否积极发言、上课时是否分心、是否热心于非学术性的社会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行为参与考核的项目。

关于情感参与的考核,可以让学生自行列出对某一学习任务感兴趣的状况。例如,对某些学习任务的情感反应,对具有挑战性任务的积极参与情况,对一些具体学习任务的求知欲,在新任务开始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及兴奋度等。

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取向的任务与学生有效利用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ovington,2000)。任务和目标掌握取向反映了一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欲望。研究还表明,学生的情感控制与适应学习过程有正相关关系,自我情感控制能力越高的学生,越能快速适应新的学习过程。浮躁、表现欲极强的学生在遇到新任务时,反而适应得较慢。

2.考核表与等级量表。学生参与水平的测量除自我报告法外,一些研究者还利用累积性等级量表法来检测学生参与水平。例如,Skinner & Belmont设计的等级量表,要求教师评估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意愿程度(例如,在准备或执行某项学习活动时的努力、注意力和持久性程度,就像“在面临难度较大任务时,这个学生是不是愿意去尝试”),以及对这项任务的情感反应(例如,对学习任务是感兴趣还是厌倦,是快乐还是悲伤、焦虑、生气,就像“这个学生进入教室后,很快乐”)。

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中,要设计一些能反映学生参与水平的因素,如动机(例如为什么这样做)、自主性(例如知道如何选择自己想阅读的作品),以及个性化因素(如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并要求教师进行观察记录。

3.直接观察。在学生参与水平的评估中,虽然自我报告、等级量表法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评估学生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学习参与的有效性时,这些测量方法获得资料的有效性,却随着学生智力水平而变化很大。直接观察研究,采用瞬时随机样本的抽查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记录者要观察并记录一个目标学生在一个具体时间段内是否有行为(例如,是否出席某项学习活动)。在以一个班级为观察范围时,每节课可以以大约5分钟为一个观察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收集一个目标学生的资料。这样,在大约30分钟的时间内,可以获得大约5名学生的观察资料,在6到7个观察期内,便可以获得全班同学的观察信息。

此外,为了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获得所有学生的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观察一个学生常常只有一分钟的时间。

4.案例研究。教师或者观察者要获得学生参与高难度问题解决和元认知学习策略应用的资料,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研究目标学生的学习计划书、档案袋资料、成果演示与展出以及学生学习日志等。这些方法的效度要依据学习任务的用途以及记录规则而定。例如,在一个学生的档案袋中,评价高级思维技能运用的规则,可能包括问题解决、规划以及自我评价的原则。

当观察的重点局限于一组目标学生时,收集有关学生参与水平的详细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记录目标学生与其他人以及教室中各种事物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细节,归纳性地总结出有关学生参与的一些问题。这些记录应详细描述学生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发生时教室内的环境,包括同伴的行为、目标学生的个性经验、学生的情感反应以及行为的后果。例如,某个目标学生总爱抢着回答问题,甚至没有经过思考、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观察者就要记录和研究这个学生的参与行为的动机、同伴反应等。个案研究一般致力于把对学生参与的观察置于教室或学校环境中,不宜过分扩大到家庭或者社会环境。

有效教学突出的是“有效”,要使教学有效,就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也就是说,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如果学生不愿参与教学,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在教学研究中,要加强对学生参与水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页.

[2]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实施(上)[J].人民教育,2001,(6).

[3]Sean M. Bulger:Stack the Deck in Favour of Your Students by Using the Four Ac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http//www.uncw.edu/cte/et/articles/bulger/#engagement.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第363页.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教育意义简论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