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舞台表演的个性诉求

时间:2022-03-27 02:16:09

中国民间舞舞台表演的个性诉求

当我们置身于时代的审美结构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脉时,我们是否关注过作为舞台表达者的真实心愿?当我们在标榜保留民族气息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受到了作为时代演员的个性诉求?本文以舞蹈《雀之灵》和《雀之恋》为切入点,通过对表演者审美追求的理性分析,将演员的民族情感与个性诉求相结合,从演员的个性气质关注舞台的独特审美,继而进一步关照当下民间舞蹈舞台创作与表演的承接关系,探讨演员个性诉求在舞台表演中的价值体现,并希望从中找寻一些规律性的特征,力求为民间舞蹈的舞台表演奠定理论基础。

一、舞台表演对地域文化的尊崇

2012年春晚,52岁的杨丽萍又一次将精彩的孔雀形象唯美地展示给我们,并以两只孔雀的交颈缠绵,诉说着生命的似水流年。从1986年的《雀之灵》走向2012年的《雀之恋》,我们伴随着杨丽萍的舞蹈身影珍藏着时代的审美记忆。可以说,杨丽萍的舞蹈所经历的是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由“俗”及“雅”的转换时期,体现了当下观众对民族文化审美的集体记忆。一直以来,杨丽萍用舞蹈与自然融合,身体与心灵对接,从“孔雀”的物象出发,演绎出自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

无论是《雀之灵》还是《雀之恋》,杨丽萍把傣族特有的身体动态与生命信仰相融合,以云南地区舞蹈动作为基础素材,运用现代舞的手法解构和重构了傣族舞蹈的典雅与潇洒。其中,在动作编排上,杨丽萍通过手指、腕、臂、胸、腰、髋等关节有节奏的运动,以“S”线为辅,把孔雀引颈昂首的动静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快慢相和”与“收放自如”的节奏,使整个舞蹈透着人性的自由,并使表演者本人的个性气质得以张扬。

作为一个成长于乡土僻野中的民间人,在物质冲撞与多元文化交替的时代,其艺术创造的起点,必然是自然主义情结的感性表述;而终点,必然是对本民族“土根”文化的理性体现。其中,《雀之恋》是在模拟孔雀动作的基础上新的创造,继而从孔雀相互交汇的过程中获取人类对于生命、爱情与死亡的全新认识。无论是《雀之灵》的动态体现,还是《雀之恋》的浪漫表达,都印证着舞蹈生命对于乡土文化的需要,也体现了舞者对地域文化的推崇与尊重。

二、舞台表演对民族情感的表达

对于舞蹈家杨丽萍来说,“民族”在她的心中是一个泛化了的母性文化概念,而“原生态”和“衍生态”的提出,则是对这种母性文化概念的扩展与理解。无论是《雀之灵》还是《雀之恋》都是在民族记忆的牵念中,对家乡活着的灵性生命的赞美,也是艺术家对“地域”情结的重返。

舞蹈表演是演员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演员进行角色创造的基本功。杨丽萍的舞台创造从民族“物像”出发,然后进行动作的创作与表演,实现了演员个性与叙事对象的完美结合。这种浪漫主义题材的创作,对于增强民间舞蹈的多样化发展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当任何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的样式带着演员的个性气质和学养呈现在舞台上时,我们发现了民间舞蹈别样的美,这种美糅合了演员自身的灵性与精神诉求,继而使角色的成功塑造成为一种现实。当剧目中的表现对象成为演员本身时,一种民族文化的觉醒状态通过特殊的身体语言得以完美呈现。

杨丽萍的《雀之灵》和《雀之恋》告诉我们,没有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就不能真正对民族艺术进行舞台创作;没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会,就不会呈现舞台表演中的演员的个性诉求。同时,不思考民间舞蹈的演变特征与时代文化的本质关系,就不会真正继承和保护民间舞蹈。作为艺术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挖掘和整理原生形态舞蹈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民族艺术发展的舞台理念,要在关注动作素材与民族情感的关系中,体现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诉求。所以,只有对民间舞蹈的动态情感进行认真提炼与分析,才能进一步对其艺术形式进行舞台表现,才能做到对民间舞蹈风格的保持,才能做到对民间文化的传承,继而使舞台表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三、舞台表演对自我生命的诉求

杨丽萍以《雀之灵》和《雀之恋》实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体现。如《雀之灵》中,杨丽萍通过手指动作的时开时合以及不同姿态的变化,使傣族孔雀舞抽象为一种生命意识,并被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境界。所以,舞台民间舞的表演不仅是形式意义的存在,也是个人精神取向的延续。

舞蹈《雀之灵》使我们感受到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贴近民族文化本身,而且体现了个性心理的诉求。从孔雀的手指变化,到孔雀形态的发展,直到确立自身独特的舞蹈语言体符号,体现出了她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更体现出了她对自我生命意识的一种理解。把自然界美好的东西融汇到自己的生活里,融汇到自己做人的精神里面,并形成一种观念传递给世人。所以,对民间舞蹈舞台表演的审美研究,不仅要关注演员自身内心的真实体验,还要关注其内心诉求的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演艺舞台的审美习惯。在《雀之恋》中,演员不仅是角色的表现者,而且成为了角色本身。舞者对生活感受与对艺术的想象力准确地传达了自身的内心诉求。

从《雀之灵》到《雀之恋》,对自我存在的认同,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使作品的审美追求从舞蹈的形式走向了对内容的转化,关注个性情感及其心灵的归属成为了舞蹈表达的现实主题。同时,身体的韵律与角色塑造完美契合,使舞蹈的表演也走向成熟。作为优秀的舞台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站在新时代文化演变的交汇点上,把自身情感与舞蹈的审美相结合,以实际的行动表达着自我的个性诉求,进一步把民间舞的创作与表演视角由“风情”“人情”转向对“人性”的关注,以“孔雀”的名义告白自己的心灵。

结语

当孔雀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对生命的观照,杨丽萍的舞台形象就成为了一种独特个性的展示。其舞蹈在体现舞者个性诉求的同时,也成为了时代审美的集体回望。从最初的艺术创作开始,杨丽萍就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创作着自己心中的唯美形象。不仅呈现的是共性“俗”,也隐喻了个性的“雅”。她的艺术创造使当下的民族民间舞获得了对舞台表演建设的积极意识,唤醒了我们对自身民族民间舞蹈的珍视,最重要的是它唤醒了广大地区对自己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无可置疑,舞蹈作品即演员本身,演员亦是舞蹈作品本身。因此,对舞台艺术作品而言,我们不能忽视艺术体现者的生命意识,更不能忽视演员内心深处的所想与所求,因为,它隐喻着舞台表演者的生命体征与心愿。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2]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文舞相融[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系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教授

上一篇:竹笛演奏中音色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下一篇:幼儿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