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2-03-25 10:26:40

提高小学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策略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下培养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成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在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观念、拓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渠道、创建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注重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等四个方面的建议,期望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方面有所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情推理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64-01

对以往的小学教育传统研究发现,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为目标,希望通过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快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从而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显示出不重视。但是多项研究发现,合情推理能力对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加强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提出以下改进策略,希望对提高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一、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观念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合情推理培养意识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合情推理思维的学生呢,所以改变现有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势,培养教师的合情推理思维意识非常重要。学校有必要通过培训、组织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合情推理培养思维的信念,使得教师认可并接受这一培养目标。教师自身也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强化这一意识。

二、拓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渠道

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而教材是最不能忽视的学习渠道。很多版本的新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都增加了“想一想”“探究”等学习栏目,但是教材局限于篇幅等原因并不能把题目设计中合情推理的详细过程展现出来,而只能把设计思想和知识内容问题化。这么做的结果造成了一些合情推理能力欠缺的教师没有能力通过教材发掘合情推理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因此为了帮助这些教师拓宽合情培养的渠道,建议从数学教学的四大板块入手:一、“数与代数”。在这一板块学习中教材上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的、具有共性的大量公式、定律都可以作为培养的有效工具。二、“空间与图形”。该板块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利用生活经验和视觉、触觉等感官感受获得合情推理的理解过程。三、“统计与概率”。这一模块主要是通过数字和数据的统计过程,进行一种可能性分析,由数据的发展趋势根据合情的猜想和归纳,得出一种可能的结论。四、“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板块充满了有趣的数学小问题,增强这个板块的开发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合情推理思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教育模式的途径,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合情思维兴趣。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一定的模式,要充分发掘教材的可用资源,利用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积极拓展培养的渠道,才能够获得更好地效果。

三、创建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根据波利亚创建的合情推理的“经验――猜想1――猜想K”普遍模式,借鉴新课标要求和本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对小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面对不同的具体问题时,这种模式的表述稍有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面对上文提到的“数与代数”方面的问题,对公式、法则的研究通过:发现隐含规律――探索隐含顾虑――重现隐含规律,这一模式层层深入的分析来树立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意识。二、面对“空间与图形”方面的问题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模式是:“从问题出发――猜想――验证――归纳――验证”,从认知的过程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分析能力。创建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四、注重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灌输于整个小学。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心理、分析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合情推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变化也很大,因此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状况来进行不同目的和内容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

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思路,这是新课标明确提出和确认的,因此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探索,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本文是本人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探索的一些认识,希望对小学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做出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明远.“合情推理”教学回眸[J].教学研究.2011.(3):74-75.

[2]于国海.小学数学合情推理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4):84.

[3]史宁中.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0-14.

上一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生物课程实施三维目标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