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中“巧”的魅力

时间:2022-03-15 11:39:39

高中数学解题中“巧”的魅力

【摘 要】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常被视为难度系数最高的一门学科,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对高中数学进行“巧”解,不仅能加快解题速度,而且能为解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本文从具体实例出发,详细介绍高中数学解题中“巧”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体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 “巧”解

当今教育话题成为全民探讨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各大影视广受关注,还是不同教育学校相继建成,都表达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推行,对教育的改革力度也正在逐步加强。高中数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它的教学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高考的成绩,更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密不可分。然而,高中数学并不等同于小学、初中数学,其题型往往更加复杂、解题过程更加烦琐。要想实现解题中“巧”的效果,则应从数学概念、题目信息、解题思路三方面着手。

一、明确数学概念,寻找“巧”解方法

要想实现高效解题,则必须对数学知识做到全面掌握。高中数学概念同样包含其中,不仅要做到全面理解,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在很多高中数学解题中,从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入手,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解题效率。

实例一:已知tanα=,求(cosα+sinα)/(cosα-sinα)的值。该题属于常见的三角函数题型,是有关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之间的数学知识点。在常规解题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被外部形式给难倒,忽略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内部关系,从而导致解答很久都无法算出正确结果。所以,我们要从概念着手,分析它们的内部联系,对其概念进行很好的利用。在三角函数中,正切值等于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商,即tanα=sinα/cosα,再联系sin2α+cos2α=1,可以将(cosα+sinα)/(cosα-sinα)可以转化成(1+sinα/cosα)/(1-sinα/cosα),即所求函数式可以表示为(cosα+sinα)/(cosα-sinα)=(1+sinα/cosα)/(1-sinα/cosα)=(1+tanα)/(1-tanα)=(1+)/(1-)=-3-2,最后得出结果。对数学概念的巧妙运用,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化,推理过程准确无误,运算量大大减少。

二、分析题设信息,获取“巧”解途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死记公式以便在加快解题效率,但是常常会出现乱用公式、错用公式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对题目信息的审核,缺乏一定的严谨性,从而掉进了题设“陷阱”当中。所以,在解答数学题时,一定要避免机械化的学习,要做到对信息内容的分析,从而使题目迎刃而解。

三、“巧”用数形结合法,变换解题思路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数形结合法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解题策略,该思路能将看起来较为复杂的数学题目更加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题时的理解能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巧”解题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于这一新思想,早在很多年前,华罗庚也对其进行了肯定。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可以通过实例二表示出来。

实例二:已知方程6x2-(m+11)x+m2-m=0的两个实根x1、x2满足0<x1<1<x2的条件,求m的取值范围。在解题时,可以先根据给出的题目条件列出与之相符合的方程,画出根取值范围的图象(如图一),然后利用方程求解。设f(x)= 6x2-(m+11)x+m2-m。则有f(0)>0,f(1)<0,f(2)>0。用数据表达为m2-m>0,m2-2m-5<0,m2-3m+2>0,得出最后结果-2<m<-1或3<m<4。取值空间用图二表示。

图一 根的分布图 图二 值的取值范围图

通过图象观察,我们不仅可以在解题前对题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对其结果有更直观地了解。数形之间达到巧妙的结合统一,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高中数学解题时,“巧”的魅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有效应用“巧”解策略可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良好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在解题过程中,要积极努力寻找“巧”的魅力所在,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从多重理解上进行解题。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巧”解数学的能力,使其技能得到提高,并且要将“巧”解思想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加大对学生该能力的培训力度,使学生运用自如。作为一种新型解题策略,“巧”解魅力发挥着持久不散的作用,它在整个教学领域中都应该得到推广,而不仅仅只是对高中数学而言。只有将其应用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子清,温培珠.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的研究[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2012,32(11):489-490.

[2]郑亚军,张雪萍,祁美萍.数学解题常见错误例析[C].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2012,20(09):667-668.

[3]苏少卿,钱斌,冯红果.中学生数学解题效率成因研究[C].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30(03):603-604.

上一篇: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下数字图书著作权的交易研究 下一篇:高中化学简约化教学两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