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水文化

时间:2022-03-15 11:40:02

探究“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水文化

摘要: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河流,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孕育了南京灿烂的秦淮河文化,因此也被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秦淮河水文化是秦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秦淮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对秦淮河水中的“桨声灯影”独特载体介绍,试图托起一段秦淮河水文化的两岸风情、挖掘出秦淮水中流淌了千年的文化积淀。

关键词:桨声灯影;秦淮河;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59-01

一、秦淮河水文化概述

秦淮河,是长江支流中的一条并不起眼的小河,自商代开始,就有“湖熟文化”出现在秦淮河畔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秦淮两岸的居民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璀璨的秦淮河水文化,塑造了辉煌的秦淮文明。

秦淮河水文化是从秦淮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它反映的是秦淮河流中流淌着的文化现象,揭示的是秦淮两岸的文化特征、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及从水中能聆听到的诗词歌赋的音律,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淮河水文化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是秦淮文化中的灿烂篇章,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的不可忽略的文化瑰宝。其中,又尤以秦淮河水中的桨声灯影最为突出,它不但使秦淮河的景色更加迷人、衍生了秦淮河水文化,更是使南京秦淮河文化长期屹立于中国古老文化中,托起一段不朽的文化奇观。

二、“桨声灯影”透出的秦淮河水文化

在悠久、璀璨的秦淮文化中,“桨声灯影”可以说是尤能代表秦淮河水文化的,它是秦淮河水文化的突出符号和标志,而桨声灯影的特殊载体是秦淮灯彩和秦淮画舫。秦淮灯彩继承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明,它作为我国传统灯彩艺术中的南方流派,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着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真情实感。自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秦淮两岸就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了。秦淮画舫据传也是朱元璋的杰作,有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秦淮河,看到河两岸绿荫深处,亭台楼阁飞红点翠,山明水秀风景怡人,感叹道:“惜河中缺少游艇。”于是,有人连夜赶制画舫,秦淮画舫的兴盛由此开始。

长久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沉溺于秦淮河畔婉约迷人的桨声灯影,对其赞美成了他们创作的永恒主题。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至今仍为好多人所吟咏:“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清代著名思想家和爱国诗人魏源写的长诗《秦淮灯船引》中,不仅写出了秦淮灯火的胜景,更是有一种忧国忧民、渴望用西方技术保卫国家的科学先进思想:“万古不死秦淮月,千年不竭骊龙血。……栏杆浸在波涛底,画船那得出游遨。夷船骤至连天涨,夷船退后江不浪。……今夕和夕银河苍,万岁千秋乐未央。惜哉不令英夷望,应叹江南佳丽胜西洋。”

三、朱自清与俞平伯笔中的“桨声灯影”

正如前文所述,“桨声灯影”长久以来就一直与秦淮河分不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写着文人们的喜怒哀乐,流露着浓浓的士大夫们的诗情。但是,真正使桨声灯影蜚声海内外的还是近代诗人、作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两篇同题游记《桨声灯影的秦淮河》,“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都市那一边。……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原本主要是想描绘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感。作者把自己当时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俞平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迷幻、朦胧的境界,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似的,使人难猜其意。因而文中某些段落,不仅有一种幽幽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些许玄妙。

这两篇散文问世以来,影响范围甚大,流传甚广,也使桨声灯影成为了秦淮河的又一名称,是秦淮河水文化的显著标志。桨声灯影凝聚着南京璀璨的人文文化积淀,成为了当今秦淮河水文化新阶段发展的亮点与重点。

四、结束语

此文对桨声灯影中透出的秦淮河水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挖掘出秦淮滨水两岸流淌着的文化气息。从文中可以看出,桨声灯影能让人聆听到诗词歌赋的美梦音律、感受到浓郁的士大夫书生卷气,同时也能挖掘出古代文人志士忧国忧民、渴望利用新技术改变旧中国的先进思想。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不断发展,“桨声灯影”―这一秦淮河水文化的独特符号,记录下了古城金陵多少风风雨雨的故事与典故,必将被世界上更多热爱秦淮文化的人所铭记和传颂。

参考文献:

[1]邹雷.文化金陵[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2]王凯,闫旭.秦淮滨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T].江苏水利.2009(12).

上一篇:游乐与达观――创新中秋节 下一篇: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