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再造和优化

时间:2022-09-22 02:09:58

论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再造和优化

摘要: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建设应适新环境,调整思想观念,形成新思路,不断进行图书馆服务的再造和优化,更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功效。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81-01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要从“硬件”来体现

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主要依托于实体馆藏,依据已有的馆藏资源,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内容体系,这一内容体系概括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图书馆就是通过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应是图书馆人努力争取实现的理想。集中体现在建筑格局、设施布局、室内装饰、景观绿化、光环境、声环境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的信息查询和图书借阅,满足读者的需求。

(1)图书馆常用的阅览桌椅、书架等应考虑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以免读者长时间使用导致疲劳和不适;色彩设计方面,以不同的色彩营造不同的气氛;通过绿化创造环境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照明应采用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补充的办法。

(2)在功能布局上根据不同阅览室的造访量,对图书馆进行明确、科学的划分。根据不同读者的学习和特别需求,可适当地设置供个人使用的学习研究室和供多人使用的团体讨论室,以及能促进读者沟通交流的咖啡吧或茶室。

(3)读者通过图书馆设在大门的门禁监控系统,自由进入各个阅览区,自主地阅览或自习。在大厅设置服务台和咨询台,办理图书借还手续和进行咨询服务,随时给予读者帮助。要高度重视特殊群体的服务。比如为残障读者设置无障碍通道、垂直电梯、卫生间及专用席位等设施。

二、以人为本,构建服务与需求间的和谐关系

(1)列宁曾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由此可见,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扮演着主角。他们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馆的服务质量。无数事实证明,在同样条件与环境下,由于馆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不同,在工作效果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树立“以馆员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向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图书馆的主体是读者,而不是书。 “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必须明确图书馆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建立馆员与读者的和谐关系,对于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良好的处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双方的和谐交流,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

(3)开展个性化服务是“以人为本”最充分的体现。所谓个性化服务是充分考虑读者的个人特点和独特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是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个性化的检索方式、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以及个性化的信息处理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读者对知识信息复合性和综合性的需求,迫切要求图书馆由“文献传递”向“知识传递”的转变。“知识传递”是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信息检索系统,信息资源导航、开发信息服务系统的个人化处理功能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阵地增添了先进的服务设施和现代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首先要改变图书馆以纸介印刷型文献为主的“静态”服务模式,向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动态”服务模式转变。通过“买、联、建”等方式,建立海量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以及多种在线服务或者离线信息服务。如信息推送、网络呼叫、智能、实时咨询、个性化链接等。

(2)采用多种手段传递多媒体文献信息。建立“需求―处理―文献选择―文献提供”的服务流程,满足读者对特定文献的定制和需求。在这样的服务中,图书馆馆员需要确定潜在文献、跟踪读者需求、分析读者需要,提供一系列连贯性的文献服务,建立多样化的专题数据库,开展定题服务、智能服务及参考咨询服务等特色服务。

(3)大力拓展开放式服务。这里是指走出图书馆的固定服务场所,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为教育和科研服务。如开展休闲服务,课题服务;建立图书流动站,和师生们一起建立第二课堂等。这些服务内容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图书馆服务宣传的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图书馆,取得的社会效益也是良好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人更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服务“品牌”,是搞好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促进图书馆和谐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何丽华.弘扬图书馆精神 构建和谐图书馆.2009.2.

[2]王瑞.论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创新.社科纵横,2007.6.

上一篇:浅谈二十世纪山水画写生 下一篇:和谐视角下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