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特性分析

时间:2022-03-10 09:57:11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特性分析

加入WTO使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处于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这既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对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及其流动机制的挑战。要应对挑战,首先需要对我国科技人才的现状以及人才流动特性进行科学的分析。

一、我国科技人才资源现状

按国际通用概念,科技人才资源按不同层次可分为:专门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按照我国科技统计的有关口径,一般采用专业技术人员或科技活动人员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1.科技人才增量表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到2003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已达328.4万人,相比1996年增长率达13.12%,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225.47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上升至68.7%,每万名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上升为0.113%。1996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全时当量为168.78万人年,到2003年该指标升至225.47。在科技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在1996~1999年间却呈现出下降趋势(1996年该比例为68.16%,1999年为64.63%),直至2000年,该比例才回升到75.38%,超过1996年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比重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开发活动从政府研究机构向企业的转移有关。

2.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与结构 。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3089.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部专业技术人才的2.39%;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24.74%;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72.03%。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了2186.0万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0.76%,这个比例相对偏高。

3.科技人才资源总体素质不高。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国民整体素质不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9%,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由于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普遍扩大招生,使得相关比例有所上升,但相比其他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对从业人口而言,2000年,我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如美国为13.4年、爱尔兰为11.7年、韩国为12.3年。显然,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了我国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二、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特性分析

根据统计年鉴资料:2003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已达328.40万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近几年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动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现象,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特性:

1.人才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近几年专业技术人才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地区布局不均衡情况仍然明显,东西部人才分布差距大,人才比较集中于东部。根据统计资料,东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1472.80万人,占全国的47.67%。东、中、西部R&D人员为51.1万人、22.4万人和18.7万人,分别占55.4%、24.3%和20.3%。

目前,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集中了全国17.79%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6.4%的研究与开发人员,两项指标分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总和的7.4倍和6.78倍,这与我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一致。统计数据表明,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逐年增加,而甘肃、贵州、青海等西部偏远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逐年减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部科技人才近几年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入。

2.国内企业人才流失、缺口较大。目前,我国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有80.8%在企业,英国为61.4%。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据一项调查显示,在1998-2002年五年中,被调查的国企共引入各类科技人才7831人,而流出的各类科技人才达5521人,引入和流出的比例为1∶0.71。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引入与流出的比例1∶0.89。

其二,民营企业人才状况不容乐观。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3年民营企业中大学学历的人数比例仅为15.16%。不仅如此,民营企业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达25%,且较大比例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特长。据调查,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这些数字表明民营企业人员不仅流动性较大,而且流动速度较快,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其三,我国科技人才流失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人才向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流失。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这些研发机构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中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

3.科技人才大量外流,近几年出现回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外流一直十分严重。人才流失最主要的渠道是学生和科研人员出国留学。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仅为17.28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52.74万人,回国人员只占24.7%,超过75%留学人员尚未回国。

虽然在与发达国家的人才交流中,我国的人才流失依然严重,但有关资料表明,近些年我国留学回国创业人数稳步增长。从1978~2003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其中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比2002年增长12.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虽然近两年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上升,但回国人数也呈现大幅度上升。

此外,中国近些年吸引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也明显上升。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自1999年以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基本以每年平均递增20%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年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的85829人,与2001年相比,国别增加了6个,人数增加了38.7%,200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更是突破了11万。

留学回国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的增多,说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对跨国流动人才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这是在分析我国人才跨国流动态势时,不能忽视的积极方面。

4.科技人才流动的速度和频率加快。当今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因此,科技工作者为保持该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就不得不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这样也就势必造成科技人才流速的加快。根据我国部分省市科技活动人员数据,计算出不同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减的比率,可以近似理解为科技人才流动的速度或频率。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甘肃、青海等地近几年科技人员流动性很大,例如甘肃2002年科技人员比2001年减少了2.11%,而2003年减少了13.96%,流出的速度大幅上升。从平均数据来看,我国科技人才近两年流动的速度和频率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这和我国近两年积极进行的各种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快人才流动的各种政策有关系。

总之,科技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动现象将更加频繁,人力资源将在流动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达到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特性,将为进一步建立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学院)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下一篇:深化税制改革实现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