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3-04 10:03:36

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摘 要] 占全国5.5%的土地的山东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选择采取什么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则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通过对三种山东省主要的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发现各种流转模式的利弊,得出选择各种土地流转模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 土地流转模式 比较研究 山东

一、山东省目前推行的几种土地流转模式的简要介绍及评价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村里向农户支付一定租金,将农户承包地的使用权收归村集体,村集体再将其租赁给外来的公司、大户。近年来,由于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低迷,农民负担重,加上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民往往“入不敷出”,有的农民甚至弃耕。一些企业寻求土地和较低价格的劳动力,将目标锁定在这些地区。

该模式是当前山东省采用较多的流转形式,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一是有利于利用闲置土地,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如山东莱芜万兴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先后建立了3000多亩生姜等有机蔬菜自属标准化生产基地,涉及农户560户。蔬菜质量达到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外高端市场的技术标准,价格也由原来的400美元提高到了1200美元。二是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土地的出租者和务工创业的自由人,龙头企业的就业需求为解决这些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和原本就存在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途径。三是为农民进一步增收开拓了空间。土地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各地基本都有原则上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的规定;同时,农民在企业工作也会有额外收入。如山东省昌乐县土地流转后近万户农民收入倍增,普通家庭年收入可以由原来只靠种地的几千元增加到土地流转后的万元以上。

2.大户规模化集中经营模式。通过委托转包或自行转包,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自行协商,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转包给种植大户、养殖能手。从转让范围看,此模式一般仅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随着种田比较利益的下降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这种模式的流转面积正呈上升趋势。

该模式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以及专业分工带来的效率的提高。在保持原来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为农村中土地、科技、劳力、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集约化、产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也为解决家庭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找到了最佳切入点,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如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的林业种植大户周传忠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该镇周王许村羊丘山和伏丘山的4500亩林地,成立了莱芜兴国源林有限公司,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栽植20余万株樱桃、杏、松柏等林果苗木,年收入达130多万元。与此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解决环渤海新型工业区“空心村“现象有一定的帮助。

3.农村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承包形式向农户或村集体取得土地使用权,由社员农户分别投资生产,或者是合作社以入股形式取得农户和村集体土地使用经营权,成立专业公司经营入股土地。农民可以获取租金、股金收入。

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全日益受到追捧。截至2008年2月,胶州市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出资设立和农民自发设立等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36家,土地流转面积4.9万亩,占全市流转面积的44.5%,涉及农民9000户,占全部流转农户数的25%。这种模式一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彻底分离,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突破了原来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的凝固格局,使一部分不愿意种田的农民在获得股权后可以安心从事二、三产业,为土地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创造了条件。二是明确了集体资产权属。实施股份合作制以后,把土地及其他集体资产和积累折股到人,明确了每个农民所占集体资产的份额,理顺了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三是对土地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专业化土地经营公司职能转变,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三种流转方式在土地使用权流向、农民流向、农民报酬来源等各方面有所不同,进而在保证土地用途不变、农民安置及社会保障、预期收益及稳定性等问题上三者表现不同。表1为山东省内几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

二、 各种土地流转模式出现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下土地用途是否改变。是何种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流转的是哪里的土地?外来的公司、企业组织农村劳动力在租赁来的土地上如果继续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那就并没有改变土地的用途;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企业是完全的工业化企业,租赁土地用于建设工厂、生产车间,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工业生产。在城乡结合部的城郊地区进行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比在农村内部地区进行的土地流转更有可能改变土地的使用用途。这些不仅威胁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证,而且对我国的粮食产量进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续安置工作是否有保障。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当前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正是因为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和部分村民脱离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缓解了农村地少人多的局面,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土地可以闲置出来用于流转。土地流转给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带来的转包收益成为刺激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的诱因。农村劳动力的盲目转移,使得这些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活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造成社会不和谐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民工住房无法解决等问题出现。

3.农民入股后收入有无保障。合作社以入股形式取得土地经营权,农民获得的预期收益取决于三部分,即:租金、薪金、股金。这三部分收入中租金建立在土地流转市场比较发达的条件下才能较大程度地实现;薪金取决于再次就业时所从事的工作与工作所在地的工资水平;股金则取决于土地进行折价入股后组建的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或公司制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好坏。然而,这种模式同样也存在经营风险,股金和薪金都有可能化为泡影,因此,这种模式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隐患。

三、土地使用权流转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选择土地流转模式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防止土地用途改变关键在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在我国现阶段下,保护耕地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健全耕地保护的法律约束和合约约束是增加违法成本,降低违法行为的关键。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的同时,用法律规范什么性质的企业可以成为土地流转的接受者,土地在企业的用途。在城乡结合部的城郊地区比在农村内部地区进行的土地流转冒有更大的改变土地的使用用途的风险,建立更严格的合约,更严厉的违法惩治措施,都可以对擅自破坏耕地的行为起到威慑的作用。当然,在法律和合约实施的过程中,防止寻租行为又成为另一个目标。

2.农民工安置及社会保障关键在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农业劳动者的技能。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大现象,毫无疑问地推进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受歧视等种种不和谐的声音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阻力。同时,也是对要求解决此难题的呼喊。甚至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先生曾提出把“三农”问题改为“四农”问题,以此表达提升解决“农民工问题”紧迫性。政府财政实力是保障农民工的最基础的力量。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投入,保障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基本生活。当然,对个人而言,借助政府的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才是根本的出路。

3.选准农村合作社,保证收益。保证自己的股权收益、薪金所得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因此合作社的经营效益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在选择是否入股时,一定要考察清楚合作社的情况,到底适不适合入股。能让大部分农民了解清楚合作社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

4. 如何选择土地流转模式。山东作为大省,在城乡统筹改革中选择什么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土地流转模式能够更加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则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弱、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政策及政策的执行力度。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相配合,大户规模化集中经营模式需要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专业合作社模式对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要求较高。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土地流转模式。

参考文献:

[1] 蒋波,邱长生,吴鸣,秦娇蔓: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研究―试析重庆模式. 经济研究导刊. 2008年第10期

[2] 山东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3] 山东汶上6万亩土地流转助民增收3000余万元. 济宁日报

[4] 黄向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金融支持:几个案例比较 金融发展研究 第7期

[5] 山东莱芜市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发展.莱芜日报

[6] 魏好勇:一个成功的土地流转范本---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土地流转富农调查. 中华工商时报

上一篇:互动式多视角设计在杭州会展经济中的运用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与锦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