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幼儿礼仪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3-02 06:24:56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幼儿礼仪教育的渗透

幼儿的礼仪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就餐礼仪包括餐前礼仪,使用餐前礼仪、就餐时的礼仪、餐后礼仪,仪表仪态包括:仪容、形体礼仪、穿着礼仪、坐立行的姿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性的行为训练法。体现“低――要求低”,“浅――内容浅”“细――措施细”“活――方法活”。力求培养幼儿“学做人”“学会生活”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向幼儿进行多种形式方法来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老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

记得我当中四班的班主任时,我要求幼儿平时喝水一定要一个个排好队,不要你推我,我推你。虽然经常强调喝水要排队的习惯形成,但收到的效果甚微。有一次,我去拿水喝,跟着幼儿一起排队,我听到背后有小朋友说:“你看,陆老师也要排队的,所以我们也要排好队,不能插队的”。于是我对那位小朋友说:“是呀,排队等待不仅是文明礼貌,而且可以避免因碰撞而发生事故,知道吗?”。之后,我每次喝水都会跟着小朋友一起排队,这样下来,喝水排队就不再是难题,而且收到的效果比用嘴巴说还要强得多,正如古人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例如:礼仪活动课《妈妈的小帮手》中,教师由广告短片引出,短片中的妈妈就是以身在教(妈妈为奶奶洗脚,被孩子看见了,孩子也有样学样,他也去打一盆水回来帮自己的妈妈洗脚),在日常生活中,妈妈每天都为奶奶洗脚这个习惯行为已经在潜移默化着她的宝宝,因此,言教不如身教更好。

二、利用故事让幼儿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例如语言课《小熊你早》,我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向幼儿讲解礼仪方面的知识。“小熊很有礼貌的,它早上起床的时候,看到别人都说:早上好!小朋友,你们也要学小熊学习哦,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结果我们班的幼儿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每天早上都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为了加强培养幼儿见人就主动打招呼的好习惯,每次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能做到见人就主动问好的行为,我就会抓住每一个能培养幼儿见人就问好的机会,在班上极时予以表扬,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好的好习惯。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班老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渥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了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我在幼儿进区活动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品质。

三、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常规教育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影响,因此我十分重视日常生活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我根据我们班的特点,让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为了培养我们班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在班上我每天都让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不要与同伴交换饭菜吃,吃饭时要保持桌面清洁,吃完饭后要擦嘴。若有垃圾丢到垃圾筒,不要随地吐口水等卫生习惯。还有就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很多家长都忽视这方面的礼仪教育,为了让我们班的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在抓好一日常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时,每天都提醒幼儿进入寝室要安静,睡眠时不影响别人,安静入睡,盖被子不要盖过头等习惯。再如进餐时不说话,不剩饭菜,不挑食等生活习惯。

1.在幼儿园运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见人能主动问好的良好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那就是“礼貌不花钱,但却换来巨大的价值。”为了培养幼儿见人能主动问好的良好习惯,我园开展“礼仪小标兵”,每周各班轮流挑选部分幼儿,身穿统一服装,胸佩礼仪绸带,站在校园门口,热情主动向家长、幼儿问早问好。这不仅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也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一次次宣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如各班教师为了让幼儿养成来园、离园能主动向老师、阿姨鞠躬打招呼的习惯,针对幼儿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一张行为评选表,记录幼儿每周行为表现。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幼儿由一开始的难为情到不时忘记变为能形成习惯,天天自觉主动向园长、老师、阿姨鞠躬问好,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2.幼儿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

我为了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我在做早操时会让幼儿会自觉排队找位置;在带幼儿进出教室,上下楼梯时让幼儿不要大声喧哗等,而且我还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每周星期五放学时我都特意提醒家长星期一记得穿园服回园,让星期一的升旗仪式能做到服饰统一。在唱国歌前我时时提醒幼儿在庄严的国歌中升旗要立正,行注目礼等。

四、将礼仪教育列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在幼儿教育课程中灌输礼仪教育)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

本学期,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我园开展的教研课就是以礼仪为主题内容,把礼仪渗透到幼儿的课程中,寓游戏于教育。如我上的创编礼仪教育活动《我的老师像妈妈》,此次活动我制作了有关老师像妈妈的flas片,通过动画片让幼儿说说动画片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出老师像谁?讲述妈妈是怎样爱小朋友的?(如妈妈在家为小朋友做了什么事去表达她对小朋友的爱)。通过课件我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让幼儿通过讲述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像妈妈一样无处不在。通过学习让幼儿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让幼儿在教师节那天给老师说一句祝福语。活动最后我还让幼儿自选材料制作礼物送给老师并说上一句祝福语。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初步学会关心他人。又如:我的礼仪课《爱护眼睛》,我通过计述故事《老师近视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再通过与幼儿讨论对眼睛有益的行为和对眼睛无益的行为让幼儿在生活中要知道爱护眼睛的方法(如按时睡觉、远眺等)。

五、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工作要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别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首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各项礼仪的表现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我还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目标。促使家长能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消除幼儿二面表现。

上一篇:幼儿任性的利器:家长如何巧用冷处理 下一篇:青年教师初为班主任工作中应注意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