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2 09:00:49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反思

一、反思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误区

(一)不足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还很不丰富。当前,学校建设者和管理者都未能深入思考校园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校园的文化到底从何而来?是上级检查时一夜之间的一蹴而就,还是历任校长苦心孤诣传承发扬过程中的反复积淀?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环境创设上的话,那么谁都可以代校长完成此项使命。学校的精神文化、特色文化很显然需要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和精心总结,才能逐渐凝练出来,否则要么不合适,要么不完整,反被贻笑大方。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文化更是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赶急图快、一蹴而就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的。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还不高。现如今,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高,一方面是因为经费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校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的因素存在。经费紧张只是客观原因,如果校长有心,创造条件开展工作也是完全可以的。主动性不高是个人的工作态度决定的,创造性不高的原因则在于校长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尚有欠缺。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应该考虑校长是否称职的问题。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还有一些盲区。当前部分校长提到校园文化建设言必曰校园及校舍布置,把校园内外的布置当作工作的重点,却忽视了校园文化中内在的、精神的内容,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者长期坚持的和自己将要沉淀的内容,忽视了需要创新的和发扬的特色内容。这些方面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伤,硬伤不除,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误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过分倾向于环境文化的创设。校园文化大致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和特色文化。而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过多地倾向于校园环境文化的构建和创设,忽略了校园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创设。许多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将教室、宿舍、校园墙壁、地面草坪等美化、绿化、净化和亮化,不能深入去思考其他文化的建设。看到校园里空旷,就多了些雕塑和喷绘,看到校园里绿化面积不够,就多挖了几块草地,看到校园里墙上光秃秃的,就让墙壁“说话”,多了几块喷绘等,岂不知这样的缝缝补补只是浮于表面的“文化符号”,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筋骨”。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了“建”而忽视了“设”。校园文化应该在建之前做好规划设计,当然,这种设计提前到修建学校之前最为合适,学校一旦建好,今后的设计和建设就应该以此为基础,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校园文化的“建”和“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设”是“建”的基础和蓝图、目标,“建”是“设”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突出了“建”,而忽视了“设”,往往有些建设只是满足于临时的修补,应付差事和完成阶段任务,忽视了所做工作对校园整体文化的影响,短视利益过多,长远利益过少,由此出现了有“建”无“设”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反思校园文化建设的取向

(一)学校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高地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它是为学子成长和他们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基础的第一阵地,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因此,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都应是文化建设的高地。学校里聚集着学有所成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聚集着渴求知识的未来接班人,聚集着全社会期盼的目光和无私的支持、帮助,更聚集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巨大共识,这些都为学校成为文化的高地创造了条件,我们不能漠然视之,而应责无旁贷,敢于担当。

(二)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己任,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观念

校园文化建设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仅仅改变了校园环境,事实上它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灵魂和思想。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等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办学校就是做文化,用优秀的文化浸润校园,用良好的文化营造校园,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还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对提升办学品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也要来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真正从内心深处解放自己,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己任,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不忘改变自己的观念。

(三)文化的提升需要全员参与,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正能量,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还可以使师生的校园生活得到丰富,使每个校园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促进师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维护学校的长期稳定。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土壤和推动者也是全体师生,单靠校长之力是不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土壤需要我们呵护和热爱,更需要我们全员去耕耘,唯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文化发展持续长久,永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京禄,徐金玲.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2001(9).

[2]张洁,杨甲睿.中小学校园文化之理解、反思及建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1).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1.两者在很多地方存在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两种以上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属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之间就存在着许多“同质性”,[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任务的同质性。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的具体表现,而高校思想引领工作是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感悟、掌握这种文化精神为目标的。由此看来,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引领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力图能够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工作对象的同质性。“以人为本”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时务必做到“以青年学生为根本”。高校要围绕教育工作者如何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因此,二者的工作核心都针对于“人”,工作主旨皆在于“人心”,二者在工作对象方面具有同质性。(3)引导效果的同质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是因为其目标与对象一致,导致其最终的引导效果是相同的,即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其全面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二者在引导效果上存在同质性。(4)研究领域的同质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引领工作的研究领域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中思想引领工作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而校园文化则是研究如何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形成广大师生都能够接受认同的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共同思想观念。

2.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由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以共同促进高校育人的实现。一方面,校园文化因素对思想引领工作起到制约和引导作用。高校思想引领工作不可能游离于校园文化环境之外,独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途径,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必须立足于现有的高校校园文化,吸收接纳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现有文化进行整合、创新,把握时代特征,从而完善自身,以更好地姿态教育青年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大文化的冲击下,迫切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才能使得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也只有合理运用二者的互动关系,高校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现实问题

1.新媒体时代对“互动关系”的冲击自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以来,信息化就一直伴随着大学校园的成长过程,致力于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然成为美国高校的重要任务。虽然我国高校信息化起步较晚,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互动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丰富青年学生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开阔其眼界,发散其思维。但是也正因为新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庞杂的信息,从而致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产生了一些负面反应。因此,该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实现二者的互动关系便成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2.思想观念未能适应互动趋势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互动趋势已十分明朗,然而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仍未重视这一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也因此无法深入。学术界对于二者关系的探讨从未停歇,但因其视角较为狭窄,从而导致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因为缺乏对二者互动关系的认识,不能将二者严格区分或者无法有意识地利用二者的互动关系将二者结合。此外,虽然中央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下发了诸多文件,但是由于未能认识到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导致无法科学开展高校建设活动。由此可见,在思想观念上不受重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局面。[3]

3.机制体制掣肘互动运行当前由于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关系的认识不足,高校还未能普遍建立健全完善、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机制,诸多体制还存在较大程度的缺失,存在缺乏动力机制、互动的运行机制不完备及保障措施不足等问题。[4]此外,在高校建设中缺乏针对两方面的协调管理机构。因此,高校必须优化机构职能,清晰工作定位及职责分工,同时整合出一支工作团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良性互动的共建意识,实现教育资源优势配置的最大化,不断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

4.实践操作缺乏有效手段在实践操作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互动还存在着缺乏统筹协调性、保障性投入不足、无法及时有效评估等问题。部分高校由于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二者良性互动的操作设计不够成熟,诸多措施仍然单体化,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而在物质保障方面,其经费、工作队伍建设等问题还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发展的需要。另外,二者的互动效果因缺乏评估平台,而不能得到及时、客观的评价和信息反馈,导致无法取得有效的育人效果。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现途径

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现提供了机遇,当然也存在诸多挑战。为此,针对二者互动的现有问题,笔者提出了“两点一线式”模型,为有效落实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现提供了参考。“两点一线式”模型是基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创新提出以原则、机制为两个重点,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贯穿始终,两点一线式的互动实践能够实现效果最大化,使高校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可能。

1.明确活动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要实现良性互动,就必须明确活动原则,在思想上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设计操作方案,并最终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1)方向性原则。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中,只有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才不会偏离理想的轨道,浪费高校教育资源,影响最终的育人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要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作为思想指导,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从而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互动中,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参与性原则。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工作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就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主导作用和青年学生及其群团组织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在实践互动的过程中,重视并坚持参与性原则,努力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性意识,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以及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到互动实践中去。(3)整体性原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因其存在同质性,二者在诸多方面紧密相连。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到二者的互动关系后,应树立整体性观念,将其作为一个互动系统去实施、统筹。(4)动态性原则。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动态性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二者互动的走向,把握其动态规律。

2.完善三项机制

机制完善主要是指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通过必要的工作方式,将二者“合二为一”,最终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发挥出应有的育人效果。

(1)动力机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能够推动整个过程实现的“发动机”,而这个“发动机”需要围绕三个方面来驱动。一是利益驱动机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互动过程中,若缺少一定的利益驱动,在二者互动的实践初期则很难进行自觉性建设,高校教育工作者将缺乏应有的热情。因此,为推动人们形成自觉的互动意识,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热情,应给予其一定的物质、精神激励。另外,高校应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引领工作的校园活动的开展,鼓励建设具有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引领工作双向职能的工作团队,同时,针对在二者互动实践方面具有创新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政策驱动机制。由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引领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一系列强制性手段进行“刺激”来推动过程顺利进行,虽然国家在已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两份中央重要文献中存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思想”,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颁布各项政策来促进二者互动的开展。三是心理驱动机制。心理推动往往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隐形力量。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中的心理推动需要学校方面保持持久的热情、完整系统的操作规划设计以及必要的惩戒措施。为此,在实践中需重视心理推动的作用,通过各种心理推动手段,并将其致力于工作职能中,从而培养二者互动的自觉意识,不断整合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两方面的资源。

(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良性互动的内在运行原理和运行方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因其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只有掌握二者互动关系的运行原理和运行方式,才能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摒弃其单一、枯燥的问题,要善于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从这两方面来说,即实现了“高校思想引领工作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的思想引领工作”,然而,只实现这两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联系二者的互动关系,将二者统一协调,实现有机融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存在同质性,因此,要通过建立二者的统一协调机制来作为整个互动实践的运行机制,可以将二者产生“合力”,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相统一、协调,达到教育功能的最有效性。可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相融合的机制,能够使校园文化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同时使思想引领工作更加有效,最终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3)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即为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引领工作的互动而提供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机制。高校在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经费支持是保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有了物质基础,再根据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安排,合理整合资源,优化组织结构,清晰工作分工,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提供保障。当然,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全面的监督保障。不仅仅是通过新媒体设立的评估体系,更需要一系列的、长久的、明确的配套政策,对二者互动实践的情况进行考察,不断落实操作方案,及时把握新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研究解决,同时,针对这些新情况开展有关二者互动的课题研究,为实践落实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有效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顺利开展。

3.引进新媒体技术

在“两点一线式”模型中两个重点提出的基础上,高校应着重以新媒体技术为创新手段,最终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能够传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内容的媒介出现了变革,这将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效果,因此,高校在明确活动原则的同时,应切实把握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时代契机,引进新媒体这一互动载体,体现出其明显的优势,进而增强互动的实际效果。在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中,应改变传统的互动模式,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在构建评估体系时引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及时了解二者在互动实践中的不合理性、产生的新情况以及青年学生的精神需要,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更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内容。网络等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实践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与传统方式相比,网络因其自身特点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些不良信息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同时,需要组建一支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互动的管理团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年学生合理运用新媒体,发挥其特长,展现其独特的优势,增进青年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升青年学生的全面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社会文化,是学校师生知识结构、文化修养、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外在体现。作为肩负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历史责任的各级、各类院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科学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符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我国学校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校园文化的作用分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类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对自身范围内事物具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1.1 校园文化对学校内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学校的师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规范和激励。和谐、合理的教学环境、工作环境、人文氛围、人际关系能够给学校师生带来愉悦感和精神动力。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职业操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氛围等校园文化的微观体现,均会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行为起着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通过校园文化对学校师生有形、无形的影响和约束,能使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做到从被动地接收到主动遵守,由检查监督到习惯养成的转变。同时,面对着共同的校园文化熏陶,可促成广大师生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为集体荣誉和自身成功而努力奋斗。

1.2 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及作用分析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由于受成员素质相对较高、成员构成具有发散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影响,现代校园文化具有传承创新及辐射示范作用。文化传承是学校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文化研究、发展和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学校作为先进科学知识及人才培养基地,在接收和消化社会文化的同时,又能将自身独具的先进性、特质性文化传递给社会,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提升了社会文化的品味与质量。

2 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社会发展同步,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受诸多方面原因影响,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有等解决。

2.1 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尚不平衡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各级、各类院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一些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起了规模庞大的新校区,运动场、游泳馆、体育馆和多功能厅等基础设施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精神文化形态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却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愈加明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的价值更趋多元化态势,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身处社会当中,这种变化和影响自然要在学校当中有所反应。实践表明,价值观的多元化致使我国当代学生中,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丧失原则,一切向钱看,以功利目的为标准,理想和信念在其眼中一文不值,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等观念不复存在,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斥在校园中。

2.3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差异较大。按理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呈现出不同特色,这也是其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然而,现实是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高度雷同,这种雷同不仅表现在场馆建设和校园活动极其相似上,甚至于校风校训的制定也高度雷同,丝毫没有彰显学校的特色,也就谈不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了。

3 加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不足,要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才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转变重物质轻精神的文化建设理念,无需过多地投入金钱、人力物力到那些标志性建筑或雕塑上,而应培养真正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和作风建设,这是加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

3.2 加强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是趋同的,而应突出其个性和特色。建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应当注重学校传统文化,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体现学校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应把社会需求与办学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对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尽量予以保留。例如,清华园的未名湖等具有特色和人文的建筑、景观,是学校独具特色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必须要予以保留。学校个性化文化则是学校魅力所在,要发扬学校个性化文化建设,就应立足自身传统,发扬特色,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和传承,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化校园文化。

3.3 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教育功能

针对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知到:对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应当继续发扬,而存在的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则应通过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过多商业味和市井气,也应适当予以控制,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进而为加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一共性教育而言,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投身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信心,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是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提高育人质量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才能营造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现代校园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进步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戴晓敏.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9).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整体性原则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改革一样,要强调其整体效应。

校园文化是由不可分割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一个系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追求一种有序的、有机的、优化的整体建设,要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对校园文化各层面的基本建设都要考虑到这个目标。就像有的学校在搞校容校貌建设时提出“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发挥育人的作用”。还有的学校提出:“上硬件,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注重环境建设的艺术性和教育性、思想性和知识性;抓软件,要把精力用在校风建设上;抓队伍,要提高校园人的整体素质,发挥教育工作者人格的感召力。”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多样性,要在健康向上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做到丰富多彩。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发展性的原则

校园文化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校园文化是以一种动态、发展的形态存在着,不断有新的内涵、新的表现形式,这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文化积淀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通过逐步进化、优化和强化的过程来实现。为此,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始终融合时代的节拍,始终回荡时代的强音。

近年来,有的学校只注意挖掘和保持传统,一到校庆等纪念日,就大张旗鼓地编校史、唱校歌、请校友;有的从故纸堆里寻找依据,证明自己历史悠久;有的非要花钱“复古”旧的建筑或树立古代名人塑像。主事者名为塑造文化,实际并不真正懂得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内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有充分的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保持系统的平衡。在高等学校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把内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才能历久弥新。所谓内生性,就是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作为全体师生共同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是外加的,强行赋予的,而是由这个组织内部自然而然地生成的。由于每个学校独特的历史传统、校园环境、学术资源、教学育人和管理育人模式长期作用,潜移默化的结果,才产生了各自的引以为荣和内部与外部都认可的不同的校园文化。这种内生的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自组织能力的产物,不可强行改变,但可以自我调节、更新和繁荣发展,使之生机勃勃,充满朝气。指出这种内生性,只是说明任何外来的元素,最终一定要通过系统内部主体的认同和消化吸收,才能成为校园文化这个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封闭和保守,大学的文化永远是积极开放的,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就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核心。如果说,为抵御世俗的、浮躁的和功利主义的某些文化元素的干扰侵袭,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当有一定的封闭和自我保护的话,但对于任何优秀的外部文化,校园文化都应当是“来者不拒”,热情欢迎的。高校校园文化应当与系统外部,主要是与地域(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外国文化形成良好互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但它不是一种自然的积淀,而是人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地认识与自我总结之后,理性地升华出来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要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文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坚持人文和科学的不断整合,建设机制创新的课程文化,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另外,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学校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人与人打交道的文化场所,应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众认同的观念,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交流中相融,让不同观点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让不同种类的文化在沟通中趋同,真正成为从事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的地方,成为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心灵家园。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原则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学校首要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他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大学生能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用先进文化来引导、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体力、智力、心理各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28-01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学校管理者,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这除了有些学校受历史发展因素制约,学校硬件建设发展滞后,学校规模较小,地理环境限制外,更多的是学校管理者没有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软工作,隐蔽工作,投入大、时间长、效果慢,没有抓教学质量这种短平快的效果明显。这种认识应该说在我们身边还有不乏实例。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形象,管理者的治校水平就只能在低端运行。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它还担负着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而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品德、行为、身心的成长,是需要综合因素的影响,是靠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适应学生身理心理发展需要。青少年学生身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生的“三观”还未形成,社会的负面东西也在不断影响学生,加上现在留守儿童、离异家庭、违法家庭、流动家庭的家庭孩子多,他们的成长本身都有许多缺陷,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不良因素影响,从而走向歧途。校园文化建设就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的需求,弥补那些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缺位。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的投入加大,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建设越来越好,教学楼、办公楼、校园道路,绿化园地、综合用房、运动场地、食堂厕所得到大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否与物质文化同步发展,只有从一开始就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同步考虑,一同发展,才不会出现学校硬件建设过硬而软件建设虚空的现象。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只谈校园硬件建设、制度建设、活动载体建设、内外宣传建设、特色文化打造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校园硬件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硬件建设,是校园显性的文化因素,很有视觉的直观性,包括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绿化园林、环境卫生等,其中校门、教学楼、综合大楼、运动场、食堂、宿舍最为显眼。要求校园尽量做到教学、生活、运动、休息各区相对分散,各有功能,布局合理科学。在旧校园改造时要有长远眼光。校园硬化和绿化要一并考虑,以创建优美而富有特色校园为目标。

2、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管理科学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成单位,所谓小学校大社会,自然不能忙中无序,必要的管理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分,它一方面可以保障学校一切工作的有序依法进行,又是对学生进行依规依法行事的良好教材。学校制度不管是针对教职工的,还是针对学生的,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班级层面,不管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管理工作,在制定前都要广泛收集老师、同学的意见,反复酝酿完善,要做到科学、实用、可持续。制度建设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对象主体,做到繁简适度,适应实施主体的认知水平。

3、校园活动载体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许多育人构思,都是在活动中来完成的。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提升、成长。学校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应有活动方案,计划,注重活动全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率,讲求活动效果。有些活动是属于传统的,比如学雷锋、环保教育、法制教育,成人礼教育、新生入学教育,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讲故事、演讲、诵读、体育竞赛、艺术节、科技节等。形式上如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社团等,当然这些工作安排的密度也要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过多或过少都不行。特别是一些重大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定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学生真正受教益为目的。

4、校园内外宣传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发展空间。校园文化建设中,容易被忽略的是对内对外的宣传。如果我们的一些办学理念、校风校规、教风学风、班规校矩、名人名言、英雄字画,校歌班歌只流传于领导之间,只停留在文件之中,教师不知晓、学生不践行,那就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外宣传也很重要,包括学生家长、周边社区,当地政府、相关单位,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都要向他们宣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成果,为学校的发展造就良好的环境。

5、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创新发展。校园特色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历史、环境、人文的特征,既是学校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学校创新发展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要从理论的支撑,到实践的操作,再到效果的评价,反复提炼而来,如果盲目地提出一种特色文化,就只能是一句句口号而已。我们看到一些学校跟风似的提出诸如水文化、阳光文化、孝文化、耕读文化、绿色文化、星星文化,其结果是要么停留在一些计划总结文件里,要么出现在校园的一些装饰里,师生的知晓率、参与率不高,实行一段时间又停了下来,这种特殊文化没有多大价值。学校特色文化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系统的工程,非出大力大智不行。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6篇

1.错误的校园文化建设导向

部分学校在面对网络文化和众多新兴文化的冲击时不知所措,一些学校甚至为迎合部分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将校园文化庸俗化和功利化,忽视人本情怀,人格完善和人生理想,最终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背道而驰,以致于宝贵的传统文化被抛弃。

2.短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

部分高校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时,片面认为学生才是文化主体,忽视了教职工、管理人员等因素,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片面着眼于学生,一昧强调学风、考风,多通过约束性制度而非思想引导来教育及管理学生,形成错位的管理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活动替代校园文化,大量举办教学比赛、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等,形式单一,部分学校甚至还存在过度行政推力的问题,造成校园文化活动冷热不均,师生参与度不高,影响力不大。

4.突出制度管理忽视制度育人

部分学校以方便管理为目标,通过综合评测、学生评教、教风考核等制度进行单向管理,其以管理为目的,只管当前,不管背后,并未真正触及学生和教师思想本质,其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

5.知行脱节

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片面强化教与学,知识灌输,忽视了师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甚至缺乏应有的诚信、合作观念。

二、当前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的优势所在

高校档案镌刻着一所学校光荣而伟大、朴素而又凝重的历史,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可以被称之为“社会记忆”的文化产品,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丰富、真实、立体等特点,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档案概念,可充分发挥其文化导向、德育教化的独特优势,配合其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特点,可以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1.导向优势

从档案的产生看,档案是文化的积累;从档案的发展来看,档案传播着文化;从档案的目标来看,档案服务于人民。档案文化既是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持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的社会主义烙印保障了文化记忆、传承、创新的正确方向,档案中鲜活的、真实的、正面的历史记录同样将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导向于人,它让人们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得已固全本身。

2.资源优势

档案的主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一致,随组织或个人的社会活动开展而产生,内容包括学校创业史、发展史、荣誉史、人物史等,记载着学校的文明历程。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档案信息、档案实体、由其衍生的文化产品等,可直接参与到德育教化的过程之中,是传播文明、激励进步、约束行为、传播经验、支撑决策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3.形态优势

高校档案底蕴深厚,其内容和形式随时代进步不断丰富,不拘泥于纸张,而是广泛地体现于文字、图表、图像、实物上或是各类新媒体上,具有更加真实、立体、客观的特质,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活的信息资源库。它随时代而生,应时代而变,在传播形式与受众接受度上,也具有与网络文化一样鲜活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4.效用优势

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兼具引导及约束的双重作用。它可以通过记录、建档、开放、行为干预和引导、动态管理等一系列手段,丰富管理形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与润物无声的文化宣传、思想引导相比较,约束力更强,见效更快。且这些档案记录可直接纳入社会,与社会道德、职业规范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约束式的生态圈。

三、利用档案提升校园文化

服务水平的路径探索校园文化包括文化记忆及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这与档案的本质属性及档案管理活动的本质要求一致。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科学地筹划和组织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挖掘工作,将记载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情感、经验及知识作为档案育人功能的基本目标,最终形成知校、爱校、护校的群体情感和团结、奋进、合作的向心力。

1.建立档案资源库为校园文化建设导向提供智力支持

档案文化特性的发挥要与校园文化建设主动配合起来,积极参与到素材提供、产品开发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当中,要努力建设好三个库。其一是史料库,即忠实地记录好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活动,作为人们溯源和回忆的源头。其二是智力库。使过往的决策经验、丰富的背景及数据成为未来判断和推测的重要依据或支撑,它体现了过往的智慧,也展示了现代人利用档案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其三是专业库,要把档案库藏中关于科技产品、科研成果的重要理论、事实、数据等,作为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有益信息补充、教育教学的重要平台。作为档案管理部门而言,应进一步加强收集,强化档案整理工作,将丰富和优化馆藏、提高档案信息挖掘质量和效率作为工作的重点。高校档案馆(室)应广开渠道,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档案接收与征集,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特色,对体现学校历史渊源、教育特色、人文气息、教学管理水平等内容着重收集。与此同时,强化实体整理和信息挖掘,使之完整、有序、安全,加强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档案文化服务形象。

2.开发利用特色档案资源推动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档案史料的贮存与信息资源加工开发的中心,承担着存史留志、咨政宣传、德育教化的角色,它应该是集业务管理、美育、德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事业机构,它可以积极介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档案,尤其是特色档案的育人、激励等功能,建立多层次、多类型、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隐性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外在强化式教育,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让学生自己去认知、认同、接受并外化为行动。以水利院校为例,应充分开发水利特色档案,挖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信息量,为水利院校大学生水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思政教育积累素材。如举办展览,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都江堰修建等历史事件,了解水利院校的重大科研情况、名师的成长历史、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史等,从而唤醒这些“沉睡的历史”,让师生在历史的洗礼中“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事”,并激发其勇于献身水利事业、追求卓越的思想境界与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道德情操,从而推进校史校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3.开发档案信息产品传承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的传承是以原生档案信息为对象进行开发、重组、编撰和研究的社会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构建适于校园文化的知识或内容主体。档案信息产品开发是档案记忆和传承的综合表现形式,是信息整合后的再加工品,它在知识的集合性、易用性、传播深度和广度上比原生信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对校园各项工作存留档案的研究之中,按管理或文化需求对档案进行整合加工,编撰《校史》、《年鉴》、《大事记》、《管理制度汇编》、《名人校友录》等,更好地记载和保存历史,支援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历史口述、记录片制作、宣传片制作、校史纪念品制作中去,充分地向公众展示高校档案所蕴涵的文化能量,提升学校的文化形象。这种文化的再创造,既反映了档案工作的文化功能,又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取向。4.建立和完善档案门类,提升校园管理文化的约束力及影响力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及教工,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对人施加正面的影响从而引导、约束、鼓舞人的情感及行为。高校档案门类众多,来源各异,通过创新档案形式及档案门类提升制度的约束力及行为的影响力,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应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加大“诚信档案”、“问题学生档案”、“业务档案”的建立,走由制度管理向制度育人转变的道路,通过记录品行、奖惩、心理、行为、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管理基础信息和系统评判支撑,使教师和学生更加准确、快捷地获得来自学校教育、人事、科研、学生管理部门甚至是社会的进一步帮助或约束,从而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文化。要善于借用现代手段,弥补档案载体与内容的固化关系,处理好复杂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保存与利用的矛盾,可以通过兴建网上展厅、建立档案记录及教育平台、制作档案产品等形式进一步参与到这种群体文化的传播上来,进一步拓展档案功能、加强校园文化渗透力,扩大知识传播面、精神影响面和文化的感召力。档案是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形式,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档案在教育人、管理人、服务人、塑造人上的独特优势,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档案教育、管理和服务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7篇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物质文化。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活动的设施。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2.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的特点。它对于规范师生的言行,维护学校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秩序,培养师生良好的品行,督促师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搞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包括学校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行为模式、校风传统、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学校的追求和信念,学校的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它对于形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社会主文化的一般特征,但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的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比较社会主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性。各个学校由于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学校传统、功能定位、领导喜好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

2.导向性。它是指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校风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强势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对良好校风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而颓废的校园文化反映在校风上则是教风不端、学风不良、工作作风散漫。一般而言,一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在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

3.教育性。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指校园文化的内容、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师生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习惯,保持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政治信念。教育性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校园文化需要被高度重视的原因。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的房屋建筑、道路交通、体育场所、教学实验设备、花园苗圃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中独具风格的建筑,整洁平坦、绿荫蔽日的道路,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等等,无不对师生产生影响,使其保持一种平静、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健康情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校园的房屋建设,包括扩建新校舍,整治旧校舍、维修,以及建设新校区,等等;二是搞好校内道路的建设和维修;三是不断添置、更新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搞好图书室、实验室等功能部室建设;四是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搞好校园的环境卫生;五是搞好校园运动场所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六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以及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七是保存、修复承载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等等。当然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广义上说,凡是涉及学校硬件设施的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另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精神,使其具有教育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就要求学校建筑和设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便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学校的一切设施本来都是为了服务师生而设立的,偏离了服务师生这个方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2)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学生时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当然,学生的环保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培养仅仅靠语言灌输肯定不行,只有让学校的所有活动都能体现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3)富有文化内涵,符合审美要求。学校校园是知识集中的场所,也是育人的场所。这就要求学校校园的各项建设要富有浓郁的书香气息,布局建设符合审美要求,一砖一瓦都要有其象征意义,而不是强调整齐划一、单调直白。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学校管理机制。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目的是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鼓励正确,惩罚错误,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时发挥心理强化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言行、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确立良好的校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使制度文化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在确立各项规章制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涉及学校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2)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度的科学性是可操作性的前提。只有科学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制度去约束、规范其成员的言行,制度才能被很好地贯彻执行。(3)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公正性也是一个制度能被贯彻执行的条件。只有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获得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认可,才能使遵守规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作用。如何才能保证学校制定的制度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公正性?一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审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三是广泛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把其他学校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引进过来。只有做到既从学校实际出发,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并能体现出学校规章制度的历史沿革,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用的完整制度体系。

3.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营造优良的学校“三风”。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校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而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是抓好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首先要从领导入手,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其次要从教职员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组织教育观念大讨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最后要从学风建设入手,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班级开展“创文明班级、树良好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以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学生能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以寒暑假、重大节日和各种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性教育活动,如庆祝元旦活动、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运动会、科技艺术节、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等;与校外共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如举办共青团基地、科技夏令营等。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学生文学社、科技制作小组、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组、篮球队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专题讲座、辩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既能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个性,又能使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3)占据网络文化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员工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和交流平台,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拓展了校园文化的空间,为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上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抢先占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在成为宣传先进文化和健康思想的主阵地的同时,也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感情融通的主要通道。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把方便师生员工的生活和学习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和关爱;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宽严适度,不苛求,不放纵;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人尽其才、学有所成为第一要务。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8篇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索和开发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纽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领导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全方位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是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途径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名词,长久以来,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内涵进行定义。目前,学界普遍接受《辞海》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广义内涵出发,学界将文化区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辩证统一,共同构成文化系统。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和社会为载体,以育人为最终目的,以校园环境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分支。

(一)校园环境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是指学生实行和完成文化活动所依赖的物质环境,它是由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提供的各种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总和。具体来说,学校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包括教学、科研、娱乐、体育、住宿、餐饮等各种硬件设施;社会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包括政府提供的图书馆、博物院、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以及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是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物化资源,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二)校园制度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管理规章制度所构成的规范体系。具体而言,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包括各级团委组织和学生会,活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各种校规校纪、规章制定,以及一些学校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1.组织机构队伍。

校园文化活动仅仅依靠大学生自发性组织很难发挥其先锋性和引导性作用,还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队伍探索、引导和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以保障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强劲高效的管理队伍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搞好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活动管理规章制度。

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全院师生必须要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其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的特点。要保证校园文化活动持久的良性发展,就一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活动管理制度,鼓励积极参与的学生群体发挥带动作用,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激励落后学生积极面对校园文化活动。

(三)校园行为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广大师生在常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稳定性、活跃性和前沿性特点。

1.专业文化。

目前,专业文化被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有其自己独有特点,它带有明显的“职业性”,是行业文化同专业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延伸。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潜移默化地引导了该专业的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是以青年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学生团体。职业院校的社团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延续和补充,它具有创造性、活跃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3.生活文化。

职业院校的生活文化是指学生思想和业余生活领域,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很多主流和非主流的思想的冲击对这一领域的影响都是无法预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要高度关注这一领域的动态,正确引导学生世界观的养成。

4.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是校园独有的文化,是在文化水平相当、性格各异的大学生之间相互适应和冲突中形成的。寝室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但大家都在集体生活中共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里得到了交融。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

(四)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层次,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并日趋稳定积淀下来的精神成果和意识形态,它引导着学校的整体工作方式和方向。具体体现为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促使广大师生形成和谐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抵御消极的心理和不良风气对学校发展的侵袭。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职业院校要构建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系统就要求校园文化工作者多角度、多层面的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以保障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健全的组织机构队伍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校园同社会衔接的纽带,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特点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现出来。职业院校党委要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发展现状合理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执行方案,以团委和学生工作处的组织形式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一定组织、管理、社交能力,或者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将这一群体以学生会和社团形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头作用,合理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二)加快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基础设施是指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校园配套设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保证“量”的充足,更要达到“质”的标准。在保障校园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力求将校园向“园林化”“公园化”发展,为广大师生打造舒心怡人的工作学习环境。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政府提供的图书馆、博物院、文体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资源同校园物质资源对教育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运用公共关系共享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将校园融入社会,进而缩减了学生由校园走入社会的时间。另外,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源还包括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企业环境对于学生来讲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院校校内的所有教学和实训都是为了让学生胜任企业中的社会角色。尝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三)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校园文化科学发展

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结合学校的历史和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校风、教风、学风的构建中,提炼出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其内涵,养成自觉贯彻的良好风气。同时,不断强化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榜样”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要保障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校园活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社团规章制度、学生会规章制度、寝室规章制度、学院公共设施使用制度等,要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易操作、科学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另外,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完善,在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规章制度在制定后要按章办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形同虚设不仅不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甚至会导致学生漠视校规校纪,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五)全方位开展校园行为文化

1.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两课是指职业院校公共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课,这是目前各大院校采取的常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然而,由于课程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两课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对两课进行深入的改革,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融入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2.大力支持社团发展,建设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是以青年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因素。要保障社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学院就要引导和鼓励社团活动。同时,学院还应该最大程度的为社团提供一系列便利条件,促使社团规模不断壮大,作用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

3.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不仅是他们学习和休息的空间,同时也是娱乐、交流思想的平台。宿舍文化建设应采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在寝室文化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管理和协调的能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是保障,学院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寝室管理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量化寝室日常表现,将量化结果作为学生德育考核内容,保障寝室文化健康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将校园环境、企业环境和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

(1)思想教育活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注重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除了依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渠道。我们可以结合各种纪念活动、节假日,通过集中学习、主题团会、社会实践等形式走入学生中间,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广大学生的热情,并且成功的将这种热情贯穿到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这不仅可以缓解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强个人的认同感,促使较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3)专业特色活动。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院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和企业资源,以专业为依托组织各类专业类活动,将教学、工作、竞赛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完全是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通过社团活动、专业活动、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将校园融入社会,将社会引入校园,在虚拟与现实的“社会活动”交替过程中完成学生的全面培养。职业院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和行业人才的聚集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大责任,是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养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立瑜 越寒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业论坛,2007,(04).

[2]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教育家,2008,(03).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巩象忠.试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1,(27).

[5]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6]韩丽丽,孙乃有.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势在必行[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9篇

1中职校园文化的特征

我国的中职学校主要是各种类型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按照相关规定,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的办学思路、目标和普通高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校园文化也相应地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和独有的特色。第一,教育功能和愉悦功效极其强烈。中职学校定位于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依据时代特征、发展趋势及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来教育和培养学生。相应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就必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把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努力培养有抱负、有理想、有素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愉悦功效。校园文化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尤其是在校园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它并非十分严肃,而是一种具有思维性、文化性、趣味性的综合活动,是教育与娱乐相互结合的活动。”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教育功能和愉悦功效,才能打造出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开放性和衔接性相当突出。作为社会文化在学校的延伸,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文化大环境。为此,校园文化建设也就必须彰显出鲜明的开放性,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中职校园文化应该不断吸取和融合其他层面的社会文化精髓,如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饮食文化、道德文化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借鉴和扬弃,从而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时,中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还应与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保持良好的衔接性,秉承拿来主义的原则与甄别选择的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职业性特色鲜明。中职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具体定位开展,所有校园文化活动都应该彰显出职业性的特点。首先,物质性文化的建设要达到职业性的状态。中职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性文化,是指中职学校应该拥有美丽清新的校园环境和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硬件设施,并以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来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品行。广大中职学校并不一定要广造高楼大厦,而是应该建立体现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习基地,拥有完备的实习设备、实习材料等硬件设施。其次,制度性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出职业性的行为准则。中职学校的行为准则,是指学校根据特定校园文化情境下的个人所构建起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制度规范体系。中职学校所有制度的制定都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实用价值,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的各种操作行为,用具体的行为准则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中职学校的所有校园文化活动都要体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紧紧围绕“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等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专业产品的制作设计活动以及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具体服务的专项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让学生在温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最后,精神理念性的文化也应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第四,时代性和创新性特点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能立足社会,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创新特色,把握时代脉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德才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第五,兼容性特征显著。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便捷,各种文化交相碰撞、相互融汇。这种社会文化的兼容性状态,就注定了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反映和体现兼容性的特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兼容性状态,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硬件设施、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

2加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贯彻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要在进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中职特色加以强化和补充。具体而言,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人本主义为纲领,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贯穿德育主线,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我国中职学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相当多的生源都是学习成绩较差而高考升学无望的“差生”。长期的“差生”标签以及在应试体系内萌发的自我认同危机,促使广大中职学生缺乏自信,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知。而且,由于在考试成绩上的受挫,他们的注意重心就会发生偏移,逐渐转移到学业之外的其它事务上,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意识上的混乱和多元,使他们理想信念缺失,人生目标不明,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常抱定“混日子”的倦怠思想得过且过、混沌度日。为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引入和大力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比如,学校每年一度的运动会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要重视体育精神的发扬和整体精神风貌的弘扬,向学生灌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讲解体育明星自信坚强的成长故事和自尊爱国的精神品质。在联欢晚会上,不能只追求炫目震耳的声光效果,还要注重内在的精神品味,使节目表演和价值追求相融合,憾人灵魂,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激励学生健康向上、成长成才。第二,以企业文化为根基,与就业工作相融合。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教育部曾明确指示:“中职学校可通过课堂教学、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班会课、共青团活动、实习活动、第二课堂等形式去彻底落实就业指导工作。”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拓展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和先进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不断为校园文化注入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广大学生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富于创新思维。当然,中职学校在吸纳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自身需求,结合办学思路和专业特点按需吸收。总之,中职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促进中职学生当前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作者:荣炳新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中等职业教育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10篇

校园文化可以较好地发挥育人功能,特别是在德育方面更是得天独厚。从学校理念,学校品位到校园布置设计,由室外橱窗、艺术画廊到校园广播、名人画像,从有形激励到无声熏陶,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这个平台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张扬,以达到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提高审美、树立志向、塑造品质的多种效果。

校园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教育,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终身难忘的教育。校园文化可以较好地发挥启智功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者可以相互统一协调,通过校园文化最大限度地整合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愉悦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心智的阳光生活。再次,校园文化可以较好地优化人本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励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是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本质要求。那么,如何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克服盲目性、任意性,避免一刀切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它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条件和特性,在具体工作中切忌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力求规划上有新理念,设计上有新思路,内容上有新要求,不搞形式主义。

2.注重活动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少些命令式,多些倡导式,寓教于乐,自然流畅。

3.与时俱进,强化先进性

校园文化建设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吸收当代先进文化的成果,使之武装、丰富学生的头脑,让校园文化起始就有一个高起点。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对热点、焦点文化的梳理和讨论,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从而在校园文化上构筑起一道坚实牢固的抵制低级、庸俗、腐朽文化侵蚀和毒害的防火墙,以保证校园文化的纯洁性、先进性。

4.注重渐进性和长期性,克服短期效应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而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遵循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把握好集中与经常的有机结合,不搞过场,不图热闹,注重过程,讲究实效,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事情,扎扎实实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是2010年上海市援建的一所具县级初级中学,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说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收到了一定的育人效果。走进宜昌市上海中学,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三峡两坝一峡”的浮雕,使全校师生和家长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领略三峡文化;登上第二级平台的则是“东方明珠塔和上海市气势磅礴的建筑群”浮雕,使我们又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先进,东方明珠和两坝一峡遥相呼应,她们象征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同时也象征着上海市人民和坝区人民心连心的手足之情,还象征着上海人民对坝区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奉献精神,来到德育厅,就可以看到新建的宜昌市上海中学从考察、论证、建校到学校竣工开学的宣传图片和文字说明,她将肩负着对学生长期进行感恩教育的历史使命,墙上“饮水思源、感恩怀德”八个大字将使上海中学的全体师生永远铭记上海市人民的恩德,常怀感恩之情。

上一篇:法律服务所范文 下一篇:市政工程预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