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作弊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时间:2022-03-01 04:25:12

高校考试作弊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考试是学校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基本手段,也是检查、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考试成绩对学生评优、评先、入党、提干、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考试过程中,为了获得较好成绩,有些学生就采用了作弊的手段。考试作弊不但有悖于考试的初衷,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造成部分学生对考试意义的曲解,同时违背了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学校的考风、学风和校风都有不良影响。基于此,对高校考试作弊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全面分析,查找原因,并尝试提出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此种现象,是整顿教学秩序、治理育人环境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高校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

1.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底子薄

高校扩招录取了一批知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力、接受力不强,再加上不适应高校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久而久之易产生厌学情绪。平时不认真学习,又担心考试不过关,不能按时毕业,于是就会在考试中挖空心思、投机取巧,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成绩。

2.对作弊行为的性质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无非是想考试过关,提高卷面成绩,而不认为这是诚信意识缺失、道德水准低下的表现,是对学校考风考纪、校风校纪的违犯。由于对考试作弊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致使有些学生在义气、虚荣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在考试中作弊。

(二)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原因

1.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表达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生动的课堂氛围、灵活的讲授方法、鲜活的讲授内容等,都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高校教学中的多数课程仍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现实脱节,有些甚至落后很多;专业知识更新慢,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产生“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1]一旦学生有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学习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在考试中欺瞒舞弊也就不足为奇了。

2.评价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还是卷面成绩,而学生的平时表现多被作为无关紧要的参考。由此所形成的总结性评价方式,以卷面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依据,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关注度。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想通过在考试中作弊蒙混过关;而平时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也想通过作弊取得更高的分数。“唯分数论”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大学生对考试目的的理解,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3.命题流于形式

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编制试卷。但是部分教师在编制试卷时往往十分程式化。一套试卷重复使用,题型多年不变。试卷中客观题偏多,要么是完全照抄教材内容,要么是课本上的例题或课后作业,答案是现成的。从而导致有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临时“抱佛脚”,把教师明确强调的重点多复习几遍,不求甚解,只管死记。实在记不住的就想办法作弊。这些教材上答案已明确的考试内容为学生作弊提供了很大空间。

4.监考不严

监考教师疏于职守,不严格监考,是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的又一诱因。有的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看书、看报、说话聊天、用手机打游戏、收发短信、随意走进走出;更有个别监考教师不遵守监考纪律、不坚持原则,对考试作弊的学生睁只眼、闭只眼,包庇纵容。监考人员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使一些学生心存侥幸,甚至使一些原本没有作弊想法的学生也滋生不良心理,无形中提供了更多的作弊机会。

总之,产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有很多种,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负面教育现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

二、预防高校考试作弊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诚信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高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着眼于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学校要经常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等,营造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诚信新形象的文化氛围。教师要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品质言行的教育。通过诚信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提高学生对作弊性质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明白考试作弊并非一般的纪律问题,而是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的问题,是一个人不诚实、不道德的具体反映,也是对其他参与同一考试者实际利益的侵害。要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学生勤勉求实的学风和诚实正直的品格。[2]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大脑的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身知识的内化活动,是个体的一种自主行为,单方面使用任何强制性的方法都难以奏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专题发言,运用所学原理、方法解答实际问题;或者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有准备的辩论或临时即兴的争论;或者要求学生当堂作一些探索性和创新型的作业练习等。[3]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和学生接触,进行思想沟通,加强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学习信心。

(三)增加评价手段

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要综合、全面,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形成性评价,淡化总结性评价,弱化学生对卷面成绩的关注度。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全面表现的评价,强调的是过程性、全面性、综合性。例如,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程度、参与系或学院组织活动的主动性、参与学校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特长或优势的发挥如何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参考因子。适度降低学科成绩在评优评先中的作用,减轻学科成绩在评价学生中的权重,既弱化了诱发学生考试作弊的内部动机,同时也为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肯定和展示,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利于考风的根本好转。

(四)深化考试改革

一是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法,灵活应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论文写作、案例讨论、实验分析、实训实习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考试要以考核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二是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在命题上尽量减少客观题、现成题,少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而应适当增加主观题、综合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如果考试的内容在书本和笔记上找不到,无形中就减少了学生作弊的机会。三是考试前严禁各种形式的针对考试的辅导、划重点、出复习题等。四是重视形成性考核。诸如:平时的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实验报告、教学实践活动、专题讨论、小组学习以及课堂参与情况等,都可以作为形成考核成绩的参数。五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实行教考分离,充分利用试题库,随机组卷,并采用计算机阅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五)强化考试管理

规范的考试管理对考纪考风建设起极大的推动作用。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考试中的各个环节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考前召开学生动员大会,进行考风考纪教育,从思想上否定考试作弊的“合理性”。二是加强监考教师的选聘、培训与考核工作。选聘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监考。与监考教师签订责任书,建立考场责任制,明确树立监考是考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采用不同科目的教师、不同学院的教师交叉监考;将监考教师的工作情况直接与年终的考核挂钩。三是严格考场纪律。考试期间监考教师要认真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严格遵守监考制度,不准学生带任何与考试相关的物品进入考场;对有作弊倾向的学生要及时制止并给予警告,对于无视考场纪律、已形成作弊事实者,监考老师要如实记录,并上报学校,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对考试作弊者做出处理。四是加强对考试的巡视。校级和院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分头巡视,加大巡考的力度,不给考生作弊提供条件。

(六)加大对作弊者的处罚力度

一是和学生家长共同实施教育。学校要把学生作弊的事实及对作弊者的处理意见及时告知学生家长,通过家庭教育减少学生作弊的机会。二是区别对待因作弊补考者和其他补考者。作弊者不得参加正常补考,并取消其评优、评先、评奖学金的资格。三是建立诚信档案。[4]在学生进校之初就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并标明诚信基点。入学初期每位学生的诚信基点都是一样的,然后根据在校期间学生的诚信表现来增减其诚信基点。学生的诚信档案应计入其学籍档案。

参考文献

[1]徐俊霞.对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0).

[2]江涛.杜绝高校考试舞弊行为浅议[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金国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陈利华.高校考试作弊与诚信教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2).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行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