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思考

时间:2022-08-02 01:27:57

高校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思考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失序和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已侵蚀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本文对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作以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诚信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根基,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失序和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已侵蚀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一、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一)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当前高校中学生诚信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类。

1.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作业抄袭,论文东拼西凑,甚至完全照搬他人论文。考试不认真复习,靠舞弊过关。

2.经济生活中诚信缺失。有学生伪造家庭贫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学生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优先申请助学贷款;有学生贷款逾期不还,或以各种方式躲避还款责任。

3.集体生活中诚信缺失。学生间存在不信任,勾心斗角争夺奖学金、干部职位等荣誉。

4.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为获得一份好工作,简历作假,随意毁约的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成为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只出现少部分学生中,但其负面影响巨大。少数学生诚信缺失获益、诚信学生利益受损现象破坏了正常秩序,导致无序、恶性竞争和漠视责任,并可能会引发学生心理疾病,造成人际关系异化,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学生在校期间失信行为一旦得逞,易形成投机取巧、习惯思维,产生冒险和侥幸心理,养成漠视规则陋习,为将来可能的犯罪埋下祸根,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隐患。

(二)高校学生诚信缺失探究

1.社会大环境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利”观念不断在社会各个角落和层面放大。经济领域中坑蒙拐骗经营;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甚至科研教育领域中教师抄袭论文、伪造科研成果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等等,使得人们产生了畸形认知: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获得利益的一个捷径。

处于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大学生,社会观和价值观正在成型中,在认知上具有不稳定性、易变性、易受暗示等特点。当今社会,学生很容易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中接触到大量缺乏诚信的社会现象,导致他们对是否坚持诚信产生动摇。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很容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随波逐流,放弃自己对诚信问题的正确认识,而做出缺乏诚信的行为。可以说“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间接的造就了“诚信缺失”的大学生。

2.校园小环境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无论是学校、家长,以及很多的用人单位,学生的文凭、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秀程度的唯一标准或第一标准。而学生在完成艰苦的高中生活考入大学后会出现阶段性的目标空白。进入大学后,学生个人生活上不再有家长的强制约束。面对大学中丰富多彩的半社会化生活,学生往往会主观放松,精力分散,对学习不再提的起兴趣,又希望获得好的分数和顺利得到文凭。作弊成为唯一的捷径。

人都有逐利本性,大学生也不外其中。在高概率获利而无明显诚信破坏成本的情况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诚信破坏的冒险。且当前大学生破坏诚信行为所受惩罚带来的个人负面影响基本只存在于高校期间,不会对其之后的社会生活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敢于冒险。

二、高校诚信教育建设思考

(一)思想教育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方法应该多样化,教育过程应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面面去感知和积累。比如大学生有着纯洁的理想,崇拜成功人士,模仿性极强。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社会名人讲座,从正面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上直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学校还可以组织诚信等社会道德方面论题的辩论赛,以互动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深处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大环境的现状,高校无法去改变。但是高校可以净化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小环境。通过和学生的家长充分沟通,形成健康的家庭环境;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在校内形成健康学校环境。从而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旗帜,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环境中的价值准则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进而营造一种讲诚信的氛围。通过校园内各种宣传渠道,利用舆论力量约束并规范着大学生的诚信行为。

高校和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可以进一步降低普通考试成绩在学生评价中的比例,更多的采用实践考察方式,具体的形式可以依据具体的专业不同而设计。通过评价体制的改变,使学生改变学习为分数的目的,摆脱“破坏诚信”作弊的动机。

(二)诚信标准制度化

有完善法制的社会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同样,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起一套诚信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人与制度之间建立起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获得应得利益。

建立一套合理的诚信考评标准,使用有效的数据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并且可以把诚信考评结果作为学校奖学金、学生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并获益;让不守信用者受到惩罚和舆论的谴责。

建立和社会接轨的诚信档案,记录在校期间的诚信评价,把个人信用档案当作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并且可以通过高校合作,建立全国高校统一的学生信息库,存入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记录,为用人单位、银行等社会机构获取查询对象在校期间诚信信息提供方便的查询方式。当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社会信用记录的一部分后,破坏诚信的成本提高,会对践踏诚信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威慑。

三、总结

高校学生的面貌就将是国家未来的面貌,面对高校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我们要积极思考,勇于应对,对症下药,努力建立和谐诚信的校园环境,培养诚实守信、素质过硬的大学人才。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郎晓芳.论西方人权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J].理论观察,2003,(4).

[2]章志光.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5,(4).

[3]张莲英.高校学生诚信现状及其对策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

上一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下一篇:浅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