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01 04:01:23

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风险始终贯穿于基本建设项目,对于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避和化解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学者们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大都从微观着眼,探讨的重点大都集中于某一具体的维度,如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识别及评估的方法、量化的工具等,缺乏从宏观上对项目风险的管理提供原则性的指导与建议。文章从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针对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应对性措施。

关键词:建设项目 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40-02

一、引言

风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始终存在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设项目的实施常常被风险所困扰,其主要原因是其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而认识能力的有限以及信息本身的滞后性,使得人们对建设项目开展中潜在的各种威胁辨识不清,往往造成项目的实施偏离预期的目标,最终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建设项目风险是所有影响建设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管理者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合理的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甘华鸣,2002)。我国对于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郭仲伟教授撰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标志着我国新时期风险研究的开端,20世纪后期相关的教学和应用研究才开始。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尚未成熟。本文将对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提出可操作性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我国的建设项目管理发展时间短,基础不牢,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在建设项目中资金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决策者更难以“挤出”风险管理费用,从而忽略项目风险。另外,一些承包商因急需找到任务,承揽了自己技术能力不及的项目,不能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项目落实后,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处理项目风险的手段单一而落后,对项目潜在的风险缺乏前瞻性的推断,大多以凭直觉、经验的态度来对待风险,仅通过定性的分析,避免定量的分析。以致于那些科学定量分析难度大、专业化程度高、费用高的项目被以简单的风险处理手段而敷衍,最后被风险吞噬,导致项目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到了建设项目风险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

2.风险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类型的管理都需要健全的体制来规范,必要的责任人员来执行,合理的规章制度来遵守。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各个项目运作主体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积极参与,且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风险管理效应,从而构建规范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与操作规范。然而国内多数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组织,“项目上马建班子,项目完工散摊子”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在项目的组织结构上未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和与相应的职能,缺乏专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加之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特殊性,如参与主体多、利益牵涉广、责权利定义模糊等等,出了事故相互推托,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求更高,增加了项目的运行风险。

3.风险管理信息监测体系不完善。建设项目风险主要是由于不确定性事件造成的,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存在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加之信息的不完备使得人们无法充分认识到一个项目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从信息学角度来看,信息的不完备性是绝对的,而信息的完备性是相对的,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滞后性是造成这一客观规律的根本原因。风险存在于建设项目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部门,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在项目生命期内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观念、措施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环节中去,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预警系统。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对经验的积累与数据的分析,未能建立一个全面有效、通畅的信息监测体系。当风险到来时,由于缺乏全面的、可靠的数据支持,各部门信息传递的脱节,以致于不能及时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来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4.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在我国,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采取担保和保险两种方式,缺乏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规定。尽管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已经有了相关法律、规章,如《担保法》、《保险法》、《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等,但仍没有一个如美国的C/SCSC在项目管理行业范围内的指导性实施准则,在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保证担保和保险虽能转移或分散部分风险,但在国内的投保率依就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担保市场尚未形成,工程保险知识不普及,缺乏相应的中介(专业的工程保险经纪人、人),扼杀了业主、承包商的投保积极性。法律、法规不健全,人们法制意识亦淡薄。体现在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对相关规定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工程没有实行招投标制,有些采用议标或是假招标,大搞“人情工程”、“形象工程”,使得建设项目风险加剧,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既定目标的轨道,必然导致项目的失败。

三、完善建设项目风险体系的有效途径

1.强化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手段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强化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素质,加强实践,尽快适应国际化风险管理模式要求,是做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以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多数风险都是可以预防和化解的。这就要求企业对建设项目的开展投入必要的风险管理资金,对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个管理人员的心中。针对对不同的项目选派不同的项目管理人员。对过于复杂的项目,应选派知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充分论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将有关风险因素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找出影响较大、出现概率较高、产生损失较大的风险因素,对每一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制定风险产生时减少损失的应急措施等。加大各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支持,以尽量减少由于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工程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补偿机制,即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费,而将工程进行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投保对象,转嫁给保险公司。但国内工程项目工程保险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强化投保意识,有效利用这一简单而有力的手段分散风险。

2.建设以人为主体的责任机制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项目管理也是人的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来自各方面(业主、承包商、政府等),每一方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工作,为谋私利而作出的有损项目建设的行为也不可避免,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建设项目中潜在的不可确定的风险因素剧增。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应当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完整体系,它牵扯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要想提供一条逻辑清晰的项目风险管理发展主线,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在各个运作主体之间明确责任,合理分担责任,坚定关键人物的责任心。加强各运作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减少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风险,从而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处理好企业内部职责划分的同时要适时地掌握国家的政策动向,既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也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在推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处理好科技知识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这两项工作,建立起各项目运作主体之间相互信任机制的桥梁,为解决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平台。当各运作主体就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取得一致认可并清晰定位后,各个参与主体的工作才会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效应。

3.完善的信息监测体系是对建设项目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决策的技术依据。降低建设项目风险需要在构思、设计、施工、运作等各个环节中遵循预防性的管理原则,成体系的预防性方法既可以取得预期管理成效,还能够降低管理工作本身所引发的风险。可靠的信息系统是预防项目风险和制定应对策略的依据。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选择地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经营活动。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需要准确及时的信息报告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在关键时刻要能迅速对建设项目风险作出反应,并预测风险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建立预报系统,将信息迅速反馈给相应部门,集整体力量来应对和处理风险。在信息分配和反馈过程中,要在不破坏原始数据结构的条件下,对信息样本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更好的识别与量化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对样本进行量化、分类外,还需要对其进行扩张,以便使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在经过处理后,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项目的风险特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考虑项目风险问题,风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RACCP)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方法。RACCP强调工作的提前量以及对关键点的控制,能解决好各环节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演化和分配问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运作的各个阶段。

4.强化法制意识及健全的法律体制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成功实施的保障。对于建设项目中的风险,以科学态度来对待,以法律手段来规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产生和消除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任何风险只要预防得力,一般都能化解或规避,即使出现损失也能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甚至利用它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应对某些风险时,应以法律手段为后盾实施防范措施,以保护自身利益,减少损失,切实做到有法必依。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工程合同既是最基本的法律文件,也是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利用合同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法律手段。建设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对工程合同的每一条款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了解合同潜在的风险,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我国关于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应加快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的进程,加强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特别是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参照国际惯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培育担保市场,发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介机构。研究合理的工程担保、保险的收费标准及费用收取办法,为我国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为风险管理的开展提供依据。

四、结语

风险在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建设项目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于一体,各个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加强风险防范,降低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信息,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等。而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各个项目运作主体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相互协调与合作,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风险管理效应,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2.孙世鸿,邱明,赵德生.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解决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3.王义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0(5)

4.谢喜丽.项目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7(下)

5.卿姚,王月明.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若佳)

上一篇:婴童洗护产品市场进入研究 下一篇:浅谈手机英汉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