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陕北农村妇女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

时间:2022-02-21 11:19:18

城镇化对陕北农村妇女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

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城镇化。城镇化对陕北农村妇女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既有自我意识增强、参与社会生活意识提高、生育观念优化等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了功利化凸显、离婚率升高、自我定位异化等消极影响。为此,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作用,重构农村伦理道德;关注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带动社会“正能量”宣传;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引导作用,为农村妇女提供全方位服务。

城镇化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就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陕北地区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现代化并存并行的,它不仅对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农村妇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双重效应。如何有效强化积极影响,降低消极影响,对于促进陕北农村妇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陕北农村妇女传统价值观念的特点

在陕北农村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妇女(成年已婚女子的通称)逐渐形成了对客观事物以道德至上为标准的惯性思想观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看重婚姻关系,依附意识强烈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陕北农村妇女非常注重婚姻关系,她们理解中的婚姻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组建新的家庭后,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维护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心里的依靠对象由原来的父母自然转变为自己的丈夫。历来陕北农村,离婚是颇为罕见的。结婚后的农村妇女即使婚姻生活不幸福,与丈夫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也会尽量委曲求全,能凑合就凑合。在夫妻之间有了孩子后,她们心理的依靠更多地由丈夫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替代丈夫成为她们婚姻生活的重心和期盼。陕北农村妇女将这婚姻的枷锁牢牢地套在自己的身上一辈子,她们将自己的婚姻归结为命运的安排,是无法重新选择的,只能选择认命。更有一些农村妇女选择以更加悲剧性的方式摆脱不幸的婚姻。

不出头露面,固守家庭

在陕北农村,女人们是不能抛头露面的,要安守本分,在家里操持家务,从事家庭劳动,包括做饭、洗衣服、照看孩子、为家人缝补衣裳与鞋子、打水、拾柴、养猪及照料庭院里的其它牲畜,必要r还要到田地里参加农业劳动。陕北农村妇女不仅要进行户外劳动,还要同时照顾家庭内部生活,她们能够活动的最大范围就是自己家门口到自己家的农田,或者偶尔可以去一次农村的集市,但就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1]如果一个女人经常往外跑,被认为是“不正经”的表现,有伤风化,会被别人说三道四。而且女人出面办事,会被人瞧不起或者认为对事情态度不够重视,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重男轻女,在意延续香火

陕北农村有着强烈的重男轻女的性别偏好,不仅仅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因为在农村只有儿子才可以享有名正言顺的家庭财产继承权,女儿的权利是遭到否认的。因此陕北农村妇女的义务就是必须为家庭生一个儿子,传宗接代。农村妇女如果不能生下儿子,不但会被婆婆责骂没用,不伺候坐月子,而且会被丈夫嫌弃,被同村人嘲笑和鄙视,生不出儿子,就连她们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夫家。在多重压力之下,陕北农村妇女特别在意生儿子的事情,即使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也会东躲、千方百计继续生育,直到生下儿子为止。她们觉得有了儿子就能扬眉吐气,挺直腰板,生活也就有了新的希望和干劲。

看重德行,名声重于生命

陕北农村尤其注重个人的德行和名声。在日常生活中,陕北农村妇女从小就被教育要注重自己的名声和德行,做事情要讲道理。因此,她们勤劳、善良、贤惠,孝敬老人,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先尽着让老人、孩子、男人先来,从不争抢,总是默默地将自己放在最后面。与邻友善,热情好客,谁家要帮忙,都会积极响应。陕北农村妇女厌恶那些德行不端、油嘴滑舌的人,她们看重那些正派、善良的人,即使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备受推崇。另外,在陕北农村两家人结亲家,双方都非常重视对方个人的德行名声以及对方家庭在社会上的威信,如果风评不佳,一般是不会考虑与对方结亲家的。她们认为与德行不好的人家结为亲家,别人会戳脊梁骨的,实在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城镇化对陕北农村妇女价值观念的双重影响

城镇化对陕北农村妇女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

农村妇女的自我意识开始醒悟。在解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着陕北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陕北农村妇女的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渐增强。她们受到男女平等、恋爱婚姻自由、妇女半边天等新思想影响,开始了解和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不光有各种义务,还有很多的权利。逐渐关注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诉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医保政策、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多数农村妇女克服了“有病就扛,不敢说,怕浪费钱”的思想,她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再隐瞒病情和不适,认识到自己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她们开始表达自己对家庭各项事务的看法,不再一味听从男人的意见,独立思考和判断,原意尝试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愿意做的事情,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

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生活意识逐渐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复兴使农民获得非农工作的机会发生了急速变化,与此同时,对陕北农村许多家庭来说,土地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丧失,而在村外就业的重要性却日渐增长。陕北农村妇女不再固守“不抛头露面”“依靠男人”的思想,她们热情且积极地参与全新的生活,她们希望通过外出就业提高家庭收入,改变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她们主要从事的是餐饮服务业、零售业、旅游业、家政服务业等低门槛且容易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业。据有关统计,2015年延安地区农村妇女劳动力达到384436人,其中有38.5 %参与非农就业。农村妇女凭自己的能力积累财富的机会大大增加,这更加刺激了她们进一步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

农村妇女生育观念发生改变。在城镇化过程中,陕北农民的收入来源不仅仅来自于土地,更多的还有城镇务工的收入,农村妇女的打工收入也不比男人差太多。由于农村家庭收入结构性的变化和对男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这无疑增强了农村妇女对于生育的发言权,而且她们意识到生育太多子女会给家庭带来比较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农村妇女在生男生女的问题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她们逐步摆脱了以前传统的必须生一个男孩子的观念束缚,认为女孩和男孩是一样的,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陕北农村妇女无法接受不要孩子的观念,大多数陕北农村妇女会选择生育一个到两个孩子。要一个孩子的话,最好是男孩,女孩也行,没有了以前执拗的性别纠结(并不是说不再重男轻女,只是这个观念没有以前那么偏执)。两个孩子的话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男一女。生育观念的优化,彰显了农村妇女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跟随时代潮流的脚步前进。

城镇化对陕北农村妇女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

亲情观念减弱,功利化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传统的浓浓亲情也让位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比如很多年轻人将老人视为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包袱和累赘,缺乏对老人的基本尊重和爱护。兄弟姐妹之间也首先考量的是经济利益关系,其次才是兄弟姐妹之情,亲朋好友就更不必说了。与此同时,陕北农村评价一个人不再是主要依据其道德修养,而是注重其个人能力,尤其是经济活动能力。会赚钱的人成为人们羡慕和追捧的对象,也成为农村妇女选择对象的首选。整个农村过去和睦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也因为各方不同的经济利益的诉求和牵扯,越来越面目全非。

婚姻观念淡化,离婚率不断攀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开放、多元的文化使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发生变化,特别是婚恋观念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从恪守向开放的转变,传统的以家庭为纽带的亲情伦理受到了冲击。[2]她们已经不再受传统婚姻的约束,对婚姻的态度由原来的“一辈子的事情”变为“合则过,不合则离”,对婚外情的看法也由原来的反对鄙视变为基本认可和宽容。一些农村妇女在巨大物质的诱惑下,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夫妻之间因为经济问题,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农村离婚率节节高升。据统计,2010年,陕北地区离婚率为12.2% ,到2015年,则升至16.6%。

自我定位异化,贪图不劳而获。越来越开放的时代,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越来越多的诱惑,使一些农村妇女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于寻找和依靠一个有钱有权的男人,以此来实现自己对于奢侈豪华生活的追求。有些人渴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她们嘲笑用自己双手努力劳动获得幸福的方式,她们紧紧依附在男人身边,卖力取悦男人,在她们心中物质至上,金钱万能,为了金钱可以出卖一切,不惜破坏别人家庭。她们扭曲和混乱的价值观让自己陷入了欲望的深渊不能自拔。

陕北农村妇女价值观念变化的诱因

市场经济促进了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苏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体制,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市场经济所蕴含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虽然陕北的农村妇女们的变化不如城市妇女迅速,但她们终究也开始了解到自己可以独立参与经济活动,平等参与竞争,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农村妇女不断扩大自己真正自由的过程中,她们的自我意识渐渐地苏醒。这样的苏醒,也可以被看作是“星星之火”,有一天会迅速照亮她们更广阔发展前进的道路。

城镇化丰富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

陕北城镇化进程加快,促使农村妇女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扩大了社会活动的半径。由于眼界的迅速开阔,使得她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比过去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参与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3]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各类人群和事情接触的过程中,她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促使她们开始对照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想法,不断修正人生观、价值观。

多元文化环境对农村妇女价值观念的冲击

在信息化时期,各种信息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越空间,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包围和影响着每一个人。大众传播电子媒介向农村妇女打开了新的看社会的窗口和视角,各种多元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通过持久作用,日积月累的影响,不断对农村妇女本身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不断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这种新的参照体系促使农村妇女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价值观念。

“朋友圈”对农村妇女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谓“朋友圈”是以大致相同的年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和价值标准为基础,形成的相ξ榷ǖ慕涣魅禾濉P矶嗯甯九,由于社交活动相对单一,因此她们格外重视和热衷与同辈“朋友圈”成员的交流,经常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休闲娱乐,并通过微信随时随地保持互动。朋友圈的社交,使得农村妇女的社会交往、寻求友谊、发展感情、自我尊重、获得支持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她们与朋友圈的成员之间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更容易彼此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但是每个“朋友圈”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不规范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趣味、消遣活动、衣着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农村妇女在与“朋友圈”频繁互动、密切交往的过程中,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陕北农村妇女树立科学价值观念的几点建议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作用,重构农村伦理道德

在农村,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妇女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个人价值观念;同时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夫妻恩爱、邻里互助、尊老敬老、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道德风尚,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来宣传教育,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引导周围群众学习,在农村营造良好的健康的道德氛围。[4]另外,通过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村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积极参与进来,潜移默化转变思想观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注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带动社会“正能量”宣传

农村妇女承受的家庭压力和心理压力都远远超出男性,因此要特别注重结合当地妇女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娱乐休闲活动,着力改善和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她们的压力能够得到较好地释放和缓解。比如,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行广场文化,鼓励妇女参与这一群体性活动,增加村民之间的粘性和互动,从而改变村风村貌。

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引导作用,为农村妇女提供全方位服务

由于农村妇女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处于弱势地位,基层妇女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使命和担当,不但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帮助她们提高经营家庭、调节自我的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农村妇女融入社会,逐步实现自我价值。[5]而且要加强对农村妇女关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保护农村妇女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8.

[2]卢水生,房蔚琼.试析中国女性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4][5]阜阳市委党校课题组.城镇化对农村妇女发展影响的调查和思考.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

韩 静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6级研究生

高布权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