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浅议

时间:2022-02-18 10:27:0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浅议

【文章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经历着大的变革。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改革的成就与不足进行评价。

【关键词】

社会保障制度;变革;进步

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家和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全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序的重要标志。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便是社会保障制度,它关系着每个劳动者甚至每位公民,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不仅是制度,同时是目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它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关系着我国改革的进程。下面我们将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现状,由此透视其进步与发展方向。

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

社会保障问题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在中国,最早涉及社会保障思想的文字见于4500多年前的《礼记》。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曾在自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过保护劳动者的保障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到1957年末,我国不仅根据经济力量在有能力保障的人员范围内力所能及的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保障内容、保障项目方面也初步完成了基本立法工作,从而在全国范围形成了以国家保障为主要形式,以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的职工为主要对象,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为基本管理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框架。这一保障制度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 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我国建国以来逐渐成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种种困难情况下,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毕竟是在传统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之后,这一传统保障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覆盖范围过窄

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保障缺席主要集中于全民企业,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保障制度覆盖面显得过窄,并且不利于各种不同经济成分的主体之间的人才流动和平等竞争。

2.2 保障层次单一,国家负担过重

限于传统的分配理论,计划经济下我国社会保障费用都是由国家和国有企业承担,由此导致我国公民保障意识淡薄,保险费用浪费严重;国家和国有企业负担过重,包揽过多,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同时也不利于企业成为独立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从80年代开始,我国经过长时间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考察并结合自身情况,在反复摸索中逐渐确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思路。下面我们主要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为例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情况,它与以往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3.1改变了过去费用由国家,企业包揽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合理分担费用,并明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统一的规定企业缴费率一般不超过20%,职工缴费率从4%逐步提高到8%;职工按本人工资11%设立个人账户;并规定养老金发放按20%的当地平均工资加个人帐户储存额/120计发,这样既体现了社会共济,有突出了自我保障;既讲求公平,又注重了效率,通过个人账户把职工养老待遇水平和在职时的贡献的大小结合起来。

3.2突破了原来现收现付,代际补偿模式,改为部分积累模式。所谓现收现付,代际补偿就是退休人员退休前没有任何积累,其所需养老费用完全有在职职工承担。这一模式导致我国在人口高峰到来时缺乏资金积累,将只能靠提高养老保障统筹费率(退休费用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来度过难关。据统计,这个数字已由1978年3%上升为1995年的76%,到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最高峰到来时将达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25%的警戒线。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现收现付模式,从现在开始职工就为将来积累部分养老金。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定》,使得部分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得到了确立和完善。

另外,我国还进一步扩大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适当降低养老保险替代率(养老费用指出于缴纳的比率),把一度高达80%――90%,甚至达到110%的替代率确定为60%左右;同时我国还对养老保险实行国家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自愿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多层次保障模式和养老保险服务的社会化等进行探索。在改革工程中,既考虑了改革的需要,又照顾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

其他方面的改革。从80年代开始,我国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制度等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医疗改革方面建立了“统帐”结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并坚持了医疗制度改革、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同步推进”;失业保险方面填充了长期以来的项目空白,并把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及积极推进再就业结合起来;社会救济方面扩大了覆盖面。通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张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框架的社会保障网,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改革的进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在养老保险改革中,转轨期的成本就成为一大难题。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还只是开端,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深化。党的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1]邓荣霖,张用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激励与增长》,《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永娟(1975―),女,河南安阳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从事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

李喜英,女,1961, 河南内黄,副教授, 经管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会计。

上一篇:Bobath疗法早期干预治疗脑损伤高危儿的疗效分... 下一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