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正确认识

时间:2022-02-15 04:28:44

提高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正确认识

经济增长方式的任何优化,都应当带动就业增加而不是相反。为此,中国科技创新的方向应是带动而非挤出就业。

这场危机使人们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需要纠正。

经济增长一般有三种方式。一足增加生产要索投入,比如增加劳动力、原材料及资本的投入等。二是加强微观管理和改善要素配置,如实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优化要素投入比例等。三是科技创新,其体义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种方式的不同组合对经济增长相对贡献是不一样的。这三种方式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度的不同组合,就是经济增长方式。

人们通常把依靠要索投入增加推动的经济增长归结为粗放或者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并进而认为这是不好的增长方式。这种看法很不科学。实际上,没有实现要素充分就业的增长月式肯定是不好的增长方式,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增长方式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增长方式。任何一个经济体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应该充分就业而不是闲置。中国改革三十年国家有了巨大的财富积累,应当说相当一大部分是中国充足的劳动力的贡献。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更应该充分就业而不足闲置,在中国,资本相对稀缺,再加上没有充分被利用,则未被利用的资本就无获利,也就无法获取资本积累,资本稀缺的状况就无法改变。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始终积极引进,充分利用外资的根本原因。在美国,劳动力相对稀缺,势动力失业率是所有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最重要指标,如果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就会经济衰退。要素投入增加所推动的增长方式,对应着两种情形。一种是存量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就业基础上,新积累的要素投入生产。另一种情形是,原本闲置的存量要素投入生产。不难理解,这些情形根本无法和不好的增长方式划等号,恰恰相反,这些都是好的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不断积累生产要素并投入生产,扩大市场规模,是内生科技创新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塌新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研究都认为,市场规模大小实际上是分工深化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前提,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最优增长方式的内生性是指,在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加强微观管理和改善要素配置以及科技创新三种方式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增长所倚重的方式不同,在各种方式中采取的重点途径也不同。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发展中国家不必强求和发达国家有同样的经济增长方式。理解最优经济增长方式组合内生性质,关键在于理解科技创新不是“免费的午餐”。原始创新本质是控制性试错,其典型特点是高资本投入和高失败概率即使在技术上成功的技术,其商业前景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观察到某个公司一项转利赚取大量利润的例子,并不能改变空社会原始创新失败概率的统计性质,一个企业成功案例背后实际上是多次失败的尝试,以及全社会大量竞争性公司沿着相近技术方向上的多次失败尝试。在发展中国家,把有限资本投入到前沿技术原始创新所获的回报,远不如投入到成熟技术的生产活动中来得高。改革开放三十年,许多行业许多企业成功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并很快推出了产品或推出了再创新的新产品占领市场,获取益酬,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个道理。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劳动力增长缓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积累虽然比劳动力增长快,但也不如其历史上那么快。管理水平、微观激励、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结构等接近于最优化。因而,要素投入增加和改进生产和配置效率对增长的贡献相对就小,其经济增长主要倚重于科技创新。而且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也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原始创新,难以引进别国技术,因为很少有比它们更加先进的技术。而对于中国这一发展中的经济体,虽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一样要倚重要素投入增加,提高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科技创新,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要素投入增加推动增长的潜力比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更大,提高生产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潜力也更大,就技术来源而言,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除了少数涉及国防等受到封锁进而需要进行原始创新以外,大量生产技术主要依靠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长方式内生性的结论不仅是在研究美国和日本经济史时得到了验证,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发展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并不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些部门、行业和企业中有些人取得了一些成绩便好大喜功,势必要世界第一,技术非原创不可,结果劳民伤财,效果不佳便是很好的反证。而那些利用经济危机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甚至高科技人才的所谓“技术抄底”就是很聪明的作为。

国家有关研究机构对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产业对比角度看,总体而言,劳动密集轻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程度高于资本密集重工业部门。这表明中国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比劳动密集轻工业部门差,一是重工业部门国有企业比重高,不少企业还享有行政性垄断地位和软预算约束保护,企业改善管理,优化要素配置,节约成本,促进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二是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技术研发所需资金量和失败概率均比轻工业部门大,行业标准也由发达国家控制。所以,资本密集重工业部门应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垄断地位,硬化预算约束,改善要素配置和管理水平,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从而增加自身的资本积累。随着资本实力的提高,研发活动可动用的资源才逐渐增加,从而开展更多的自主创新。目前阶段,除少数国防安全需要或者发达国家封锁的技术需要自主研发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仍应该作为主要科技创新途径。

中国劳动力资源世界第一,且没有在人口自由迁徙的前提下实现充分就业,这不仅是生产要素的极大浪费,更不利于未就业人口获取劳动报酬和分享发展成果,和谐社会也就难以建立。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任何优化,都应当带动就业增加而不是相反。为此,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向应是带动而非挤出就业。自主进行原始创新应该如此,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也应该大力进行本地化的改造,能够用劳动力替代的环节,尽可能用劳动力替代资本。另外还需加强劳动力培训,完善全面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就中国当前发展阶段而言,应该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或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中劳动相对密集的区段,唯有如此,大量劳动力才能够配置到产出更高的非农部门,充分发挥出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时才能因为快速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而提高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稀缺程度,创造出对劳动力的最大需求,工资相对于利润才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

最优经济增长方式内生决定于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最优增长方式,把握好这些才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正确认识。

上一篇:碳排量封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下一篇:为什么要增持美国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