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刍议

时间:2022-02-15 02:22:56

中国经济新常态刍议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质和内涵是什么?新常态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新常态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明确回答。

一、应科学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从字面理解,“新常态”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二是“常”,表示一种趋于稳定的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长期保持在高水平。近两年来,经济增速换档回落。经济增速由过去10%左右的高水平转为7%左右的中高水平。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支持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外,从1979年到2012年,连续33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9.8%,这样的高速发展态势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源过快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效率低下;产能过剩;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时机。中国经济在既有增长框架下停留的时间越长,经济战略转型的边际成本就越大,还会加大经济生态的脆弱性,提高系统性经济风险爆发的概率。这些趋势的变化迫切要求把经济质量、结构调整作为发展重点,长期实现理性发展、科学发展。因此,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必然的。

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承认并接受经济下行压力,认真通过中长期的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创造增长内生动力,应是新常态的根本内涵。从具体操作上看,新常态即是政府接受经济的中速或中高速增长,着手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中长期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平衡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

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长的自然放缓。从科学角度看,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应是在承认增长速度下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趋势的同时,争取经济增长是由比较高的生产率来支撑。如果陷入了低效率的中速增长或更低速度的增长,不仅过去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经济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而且由此将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而效率提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对症下药。要在保证不发生崩盘、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条件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改革上。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建立良好的经济社会体制,进而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由此确立由较高效率支撑的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总的看来,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

一是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来3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改革的进度。改革有所推进,体制有所改善,发展方式转变就容易取得成效;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

二是优化结构调整。面对经济结构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优化结构,缓解失衡。在产业结构方面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在质量结构方面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在区域结构方面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在金融结构方面要打破金融垄断,向让利实体经济转变。多措并举,实现全方面的优化再平衡。

三是改进宏观调控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采取一种全新的中医疗法,增强经济体的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也就是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不再寄望于通过“放水”、“刺激”等需求管理手段拉高经济增速,而是如所说:“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宏观调控要着力通过促改革和调结构消化前期政策,发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具体来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从制度设计上激发全民的创新积极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要鼓励创新,给创新提供政策和空间。“十二五”初期,七大新兴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只有5%,当时计划到2015年,这个占比要提高到8%,到“十三五”的时候要提到10%。这就意味着从“十二五”到下一个五年计划,这个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要在20%―22%之间,如果GDP平均增速为7%的话,新兴产业的增长将远远超过7%。

二是要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国际上看,世界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60%。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约为70%,其中,美国超过70%。而中国的这一比重只有45%。我国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工业增加值,按这个趋势,未来几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要达到50%,就是说第三产业的比重等于第一产业加上第二产业之和。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有可能的。

三是城镇化要稳中加速。实践证明,城镇化会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扩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城镇化进程要科学设计,稳步推进,同时兼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是中西部地区再崛起。目前,西部大开发政策已见效果,近两年中西部的经济增速都超过沿海地区的增速。中西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改革开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为今后中西部地区的再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使技术变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给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科学引领,技术变革将对经济转型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六是中国企业应大阔步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推动我国优势和富余产能跨出国门、促进中外产能合作、拓展发展空间,而且可以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七是鼓励新兴市场业态的大发展。新兴市场发展已初露端倪,总理曾说过,对于新兴业态,不能一棒子打死。应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同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中介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

八是要大力推进国企改革。要通过顶层设计,推进机制体制、股权结构方面的改革,科学推进混合所有制,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新常态下更有质量的发展。

九是建立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配套体制机制。要着重建立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建立开放、稳定、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

三、新常态将带来经济均衡和社会公平

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建立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理性的选择。这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一是就业更充分。一般情况下,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就有了保障。此外,新常态下将向消费型经济倾斜,扩大消费就对增加居民收入提出了客观要求,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物价更稳定。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求改变传统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方式,转向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其影响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

四是房价更趋平稳。近年来,各地陆续对楼市实施宽松政策。二三线城市住房供给过剩,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房价将持续平稳,不会出现大涨大跌。

五是社保更完善。新常态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老有所养”的大问题,伴随医疗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实施,我国将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六是创新行业更赚钱。新常态下,一些传统的缺乏创新的行业或企业将步履维艰,面临兼并重组。国家明令禁止、无创新、低效益行业将面临被淘汰。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物流、商贸、餐饮等赚钱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将使一批有创意、有技术的产业与人才获得大发展。

四、结论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提出的科学概念。在经济新常态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经济增速的“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最后进入经济发展的自稳期。当前及未来,我们再不能仅以GDP论英雄,决定GDP本质的更多应是GDP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另一方面,从发展阶段看,经过上一时期的高速发展,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7000美金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均收入提高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了,难免会出现社会矛盾的加剧,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加剧,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协调。此种情况下,如果不正视各种潜在矛盾和问题,我国很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提出和定位经济的新常态,需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创新力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使经济结构和增长速度更合理,增长质量更高。如果能把握好新常态下各种机遇和改革窗口,主动推进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理性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量,以务实扎实的心态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经济将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将得到充分展现,我国经济势必将迈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张夕和,山东潍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綦鲁明,山东青岛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上一篇:一门手艺,就是一所大学 下一篇:房地产品牌形成机制和建设模式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