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情境教学浅谈

时间:2022-02-15 04:59:07

初中科学课程情境教学浅谈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主张情景创设教学模式。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界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根据实践情况,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情境教学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根据初中科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分析了情境设置的积极意义,并探讨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和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 教学 情境 意义 策略

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模式展开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一、情境设置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 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原因。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求知欲也就越强,学习效果也将会随之提高。由于初中学生尚缺乏自主控制能力,对于科学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而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物理教学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在声音传播的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怎样区分声音,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甲、乙、丙三个同学带上面具一人唱一段歌,然后让学生辨认哪一段是甲唱的,哪一段是乙唱的,哪一段是丙唱的。由于这样的活动设置,能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在活动中会感到很轻松,会对课堂的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学习很有意义,使教师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2 情境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解决这些物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情景创设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物理来解决。而科学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在导体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教学中,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组发一节电池、一只小灯泡,以及不同粗细、长短、材料的导线,让学生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导线连接时,小灯炮的亮度并不相同。由此获得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导线连接入时,灯泡的亮暗会有不同?学生会产生一种求知欲望。再通过教师引导,就能将它转化为科学探究的问题。

3 情境教学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情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交流和实践性较强,例如分组探究的方式,都是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通过创设科学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动脑,亲自观察、记录、操作、整理、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用物理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取得科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 情境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思维理论,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长时间记忆来实现的。教师的讲课,语言稍纵即逝,学生听课往往形成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如果在听课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的物理情景,通过情景形成的鲜明形象就可以实现长时记忆。教学中把记忆内容与物理情景相结合,以情景作为记忆载体,就是在发挥形象记忆的作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以学生熟知的事物增强其记忆。如通过“坐沙发比坐椅子舒服”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压力和压强”。通过“寒冷的冬天,为什么玻璃室内一侧有哈气”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液化”的知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已经形成记忆的,通过已经形成记忆的概念,结合新知识分析,能使学生很快掌握。

二、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科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科学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情境,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科学原始现象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重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平台,架设一座联系“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关于“浮力”的原理,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形成的经验,常会使学生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

(1)用弹簧称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称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

(2)用弹簧称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称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

(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称示数有何不同?

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悖,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认知矛盾,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

2 创设纠错情境,加深学习印象

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加深学习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一些错误,激发学生自己去怀疑、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一些电路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演示实验,先引发学生的自主思维,特别是要引出其理解中的错误,然后通过实验证明正确的结论。

步骤一,提出问题:出示电路图。图1:一小灯泡与一节干电池串联成一简单的闭合电路。图2:将同一小灯泡接在两节并联的电池串联,构成简单的闭合电路。提问:“哪一个电路的灯炮亮?”

学生根据经验,大都回答图2的亮。这时教师先不纠正错误。再做另一个实验。

步骤二:接通电路,通电实验。结果显示两个电路图的灯炮是一样亮的。学生显示很好奇。

由于这个电路牵涉到电压、电阻、电流、串联、

并联等多个概念。学生虽然记住了概念,但很难消化。本案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导入相关理论,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灵活分析,可再以相关原理提出以下问题。

步骤三:提问:“这里有40W和IOOW的两个灯泡,同时串联接入一个220V电源的交流电路,哪个亮些?”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几乎都会作出100W泡比40W亮的结论。此时教师也不应指出错误。

步骤四:教师再当场做演示实验,结果显示40W的灯炮比100W的更亮。学生此时显得很惊讶。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

步骤五:教师解释电路原理,并导入课文知识。

学生由理解错误,到认识错误,再到惊奇与困惑,最后由困惑产生了急于求解的心理。这是教师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不协调的必然反应,于是学生定会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深化思维模式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一些奇异的现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思维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进行独立思考,思维模式不断深化。而递进情境应用于授课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讲授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教学中,可通过创设以下系列情境为学生提出合理假设建立基础。

情境1:用多媒体演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航行;

情境2:实验演示:小铁钉沉入水底,而较重的铁盒却能漂浮在水面:

情境3:取一杯清水,一杯盐水,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下沉,放入盐水中漂浮。

在情境启发下,提出问题:浮力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与实验现象提出以下多种猜想:

猜想1: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2: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4: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5: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6:可能跟液体的温度有关;

猜想7:可能跟物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有关。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上述猜想进行筛选、排除、归并。把不合理的排除,把相似的合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最后的决定因素归结为可能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上来。通过递进的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对浮力的认识就更为明确,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牢固了。

三、结束语

科学中蕴含各种智慧和技能。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引导学生多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最终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上一篇:让课堂情境创设更有实效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兴趣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