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

时间:2022-02-14 02:55:15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

摘 要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目的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作机制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效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不仅要准确认识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概念特征和本质要求,也要系统了解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意义和基本内容。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24-06

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构建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尤为重要。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涉及诸多内容,既需要高职院校统筹谋划、认真实施,也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有效支持。借助教育诊断、评估和督查等方式,政府能够合理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了加强教育诊断力度,提升教育诊断水平,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2016年开始报送本省(区、市)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年度实施情况及下一年度安排。如何确保2016年教育部全面实施推进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对诊改工作的概念特征、主要意义和基本内容等问题进行细致分析。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概念特征

“诊断”属于医学学科术语,是指医生通过检查病人病症,判断病因症结,开出治病处方[1]。目前,诊断已经突破了概念范畴发展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理论,诊断学具有稳定的理论内容和实操规程。近年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融互透,不断催生新学科,一些交叉学科开始出现,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提高了人们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诊断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原理,也逐渐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形成了社会诊断、企业诊断和教育诊断等理论。教育诊断理论出现在21世纪前后,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引领学校建构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开拓发展新路、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人们可利用教育诊断理论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诊断”侧重于诊断主体对诊断对象的问诊判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是诊断主体,病人及其病症是诊断对象。同样,教育诊断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主体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判断分析。与医学领域不同,教育诊断主体具有多样性特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第三方评价机构、企业以及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其中,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诊断主体地位具有相对性,如果教育行政部门是诊断主体,那么学校及其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诊断客体和诊断对象。如果教育诊断由学校自我组织,学校作为诊断主体,可聘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诊断工作,那么诊断客体和对象就变成教师及其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进行自我教学诊断,那么教师就具有诊断主体和诊断客体的双重身份。相比较而言,教师的自我诊断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按照教育层次,教育诊断可分为学前教育诊断、基础教育诊断、中等教育诊断和高等教育诊断。每个层次的教育诊断在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和过程等方面存有差异,但都遵循教育诊断的一般规律和要求。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时期,院校数量剧增、招生规模扩大、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增多、生源和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发展特色不明显、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均困扰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3]特别是教育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调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4]。根据现代教育评估理论,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学校内部、外部两个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组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等对学校教学活动及其质量进行的监控和评估体系[5]。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方面,高职院校是实施主体,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整合各方力量,合理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是引导监管主体,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有效监管高职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可理解为在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依据一定的原则方法,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运作及成效进行全面诊断的动态过程。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是手段,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是目标。实现从手段到目标的转化,必须借助改进这个环节。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进是一个由诊断信息反馈、存在问题归纳、产生原因分析、解决对策提出等内容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诊断信息反馈主要来自于教育行政部门或高职院校组织实施的教育诊断,诊断信息的客观、真实和准确程度,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进的有效开展。存在问题归纳通常是高职院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反馈的诊断信息来总结,也可通过自我查摆方式来实现。产生原因分析主要是对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概括总结造成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解决对策提出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根据诊断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实施相应的改进举措,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改进阶段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改进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高职院校主体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改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突出及时性、全面性和持续性等原则。及时性是指改进工作要在诊断阶段结束后随即展开,应保持与诊断阶段的无缝对接。全面性是指要针对诊断提出问题,全面开展改进工作,实现改进工作全覆盖。持续性是指高职院校要持续有效地推进诊改工作。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目的性。诊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6]二是系统性。诊改工作主要包括诊断与改进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每个方面又包括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原则和过程等。这些方面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诊改工作有序开展,因而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要素的作用。这就要树立系统观,统筹协调诊断与改进两个环节,积极稳妥推进诊改工作。三是科学性。诊改工作应该遵循和体现高职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办学规律以及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忽视或违背这些规律会影响诊改工作的目标实现和过程开展。四是动态性。人才培养实际的多变性决定了质量保证体系内容的动态性。相应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也应该符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特点及其构建要求。

二、实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意义

实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教育监管能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引导高职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机制建设,增强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质量保证主体作用。

(一)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1999年以来,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和重要保障。经过规模发展、跨越转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提升质量、强化特色的发展阶段。面对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时代要求,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高职教育迫切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运行体系、保证体系和评估体系,合理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中,质量标准体系是基础,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同时也影响教学运行、保证、评估体系合理构建。运行体系是核心,体现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过程。保证体系是关键,是落实质量标准、促进质量运行的重要保障。评估体系也是质量保证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评价教学质量标准执行情况和教学运行成效。构建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除了发挥高职院校主体作用之外,还须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监管职能。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监管职能的重要体现,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将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根本目的。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存在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对于谁来负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教育行政部门,有的认为是高职院校自身,也有的认为是高职院校教师,还有的认为是学生。由此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意识不强、目标模糊、主体错位。从广义上理解,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利益方都可视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只不过各利益方发挥主体作用大小、高低不同而已。在狭义层面,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随着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的深入推进,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中的主体作用日趋突出。然而,审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现状,高职院校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行业企业关键作用有待继续提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监督和管理职能,通过开展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不断明确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促使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同时,也要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鼓励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办学,推动校企紧密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倡导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要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7]。作为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管办评分离的关键在于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其本质并不是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职能的简单划分,而是基于三者之间的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和协同联动,组成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在国内学者高兵等人看来:“管”即负责、管理,在管办评分离改革中处于基础地位。有效管理要做到放权、改革和创新,不断为“办”和“评”提供空间。“办”即举办、办学,在管办评分离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是办学的主体,办学质量直接决定教育质量。“评”即评审、评价,在管办评分离改革中处于保障地位。评价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借助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对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的能力、水平和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8]。目前,高职教育在管办评分离改革方面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尽管有的改革举措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对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实际上是在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政府如何实现更好宏观管理、高职院校如何实现更好自主办学的有益尝试,会积累很多有益经验,有助于促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四)增强治理能力

诊改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架及其运行状态,其目的在于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按照《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实行)》要求,诊改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自主诊改和抽样复核两大环节,其中自主诊改以高职院校自我定期诊改为主,其参照依据为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高职院校可组织校内人员实施,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参加。自主诊改是高职院校对自身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保证体系构建运行情况的自我诊改,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的动态过程,也是高职院校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有机过程,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意识、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抽样复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审查核准高职院校自主诊改工作情况,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期间可聘请国家、省两级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与。这些专家通常熟悉高职教育教学、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特别是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够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理念带入高职院校,不仅能够为校企紧密型合作带来新机遇,也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治理能力新提升。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基本内容

诊改工作主要是诊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针对诊断发现问题进行合理有效改进,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提出的诊断项目参考表,可以将诊改工作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构架;二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三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效果。这种划分方式基本遵循“体系设计体系运行体系成效”的思路,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构架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基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能否有序开展。因此,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总体构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质量保证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行动源自于正确的理念指导。高职院校质量保证理念主要体现在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保证目标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必须科学明确,客观具体,相互协调,特别是质量保证目标要服务于前两个目标并保持一致。

2.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紧密关联、彼此制约,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及其运作发展。

3.组织构架

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仅要树立正确理念,选择合理内容,还要搭建组织结构,做好人员配备。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学校、院系两个层面,明确各级质量保证机构职权,配置专门的质量保证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确保组织结构持续有效运转。

4.制度构架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主要包括学校、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等。围绕各利益主体实际,分层面制定、落实、改进、完善质量保证制度。

5.信息系统

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是动态纪实和监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既要高度重视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切实保障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运转,也要充分利用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管控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实际上是内部质量标准体系执行状态。内部质量标准体系包含丰富内容,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活动都要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各项教育活动只有制定和达到质量标准要求,才能保证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关键因子分析来看,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子体系中,专业、课程、师资和学习生活成长环境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入。因此,这4个关键因子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其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影响内部质量标准的实施水平。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必须持续诊断和全面监控这4个方面质量标准的实施效果。

1.专业质量标准执行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内核。没有相对稳定的专业规模,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举步维艰。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必须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学校办学实力,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建设。开展专业诊断评估,整合专业建设资源条件,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确保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品牌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持续对接。依托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合理制定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品牌专业及专业群,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2.课程质量标准执行

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课程结构要与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相适应,也就是说课程结构要服务于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由于课程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高度重视,具体而言:科学合理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提高课程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定期组织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工作,构建常态化的课程质量标准运行机制;加强高水平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力度,辐射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重视课程标准建设,加强对课程标准建设、执行和修订情况的教学督导检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时修订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完备性。

3.师资质量标准执行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的根本。没有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做基础,高职院校将无法有效开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各项活动。通过师资质量标准规范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具体而言:合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确保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实现;认真制定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年度制或学期制考核,实施考核不合格劝退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诊改,构建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提升教师质量意识,增强教师教改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中青年教师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教师交流学习,拓宽教师理论视野,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环境质量标准执行

环境育人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原则。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营造育人环境。一是明确和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科学制定学生素质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二是明确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社团活动管理等职能部门的服务标准,做到服务标准公开透明,随时接受学生监督;三是定期开展对育人环境的诊改、评估,组织星级服务和管理部门评选;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教风学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五是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建设,确保和提高学生安全质量和生活质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资助帮扶等活动,保障特殊学生群体健康成长。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效果

按照质量标准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开展情况及其绩效水平能够反映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不仅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对口就业率等方面的提升,还体现在学生满意度、招生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提高。这些维度也是反映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效果的重要指标。

1.外部环境改善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够吸引社会资源合理流入,带动政策环境优化改善,赢得地方政府高度关注,推进“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有效运转。同时,也能够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其能满足和促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2.质量事故管控

建立质量事故反馈机制、投诉受理机制、自查自纠机制等常态化的质量事故管理机制。严格管控质量事故发生率、投诉率及其影响程度。制定质量事故应急预案,构建质量事故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快速处理质量事故。注重质量事故信息管理,合理利用年度质量事故分析报告,提高质量事故预判和处理能力。

3.学生对口就业率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会带来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口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提升。就业率的提高会直接带动招生率的提高,即便在生源数量减少或不足的背景下,较高的就业率也有助于持续保证招生规模稳定。

4.学生满意度

依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往往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办学、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水平、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满意度,以及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效果的满意度。

5.社会影响力

全面动态的质量标准、日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运作机制,不断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带动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满意度和关注度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在区域内职业教育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能够辐射带动现代职业教育进步、中高职衔接和同类职业院校发展。

6.质量保证特色

高职院校形成特色鲜明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具有较高的实施效果、显著的辐射效应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2]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35-38.

[3]刘志国,刘志峰.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

[4]刘志峰.高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 (19):49-54.

[5]杨应嵩.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5):1-5.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7]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2-13(1).

[8]高兵,等.管办评分离的本质探析与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5 (3):7-9.

Study on the Nature, Significance and Content of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Zhifeng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st development,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base for improv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ttractive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To carry out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the purpose is to perfect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guid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not only to accurately recognize the concept features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lso to know the main significance and basic cont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diagnosis; improvement

Author Liu Zhifeng, professor of Qinhua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inhuangdao 066100)

上一篇:韩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动力与发展保障因素分析 下一篇: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总第2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