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时间:2022-02-12 05:49:52

社会和谐: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一、社会和谐:是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一大问题

在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部大开发,以及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等,都反映出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社会等诸多关系,交织融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而对于社会和谐的问题,则是近几年来被重视和关注的。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被重视,是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认识社会和谐,笔者认为,社会和谐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大体上有:一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应坚持“经济效益原则与社会公平原则”的辩证统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并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人类要善待自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重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三是社会稳定,安定和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详和、稳定及和平的大环境,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社区整合功能得到加强,社会治安有根本好转,国家未发生大的动乱或动荡,民主团结,公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四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世界上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物质生产之外,也包括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及健康素质等方面,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得到尊重,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一,实现社会和谐,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社会和谐,就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来,同志把民主的人民性和“以人为本”的问题的升华、凝聚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主政治思想,这同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根本原则。

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政治、精神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突出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能团结人民大众,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从这一意义上讲,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人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从而达到政治、精神上的和谐。

第二,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化,人们思想活跃,各种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交错影响,引发群体利益矛盾呈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弱势群体扩大,造成权益失衡,存在社会不稳定的暗流。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管理职能的增强,促进了中国阶层力量的增长。

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应充分发挥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作用,在认真考察和努力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注意尊重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通过各相关的部门,利用各种措施和手段,依法及时合地处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化解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时,要学会运用和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预防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让人们普遍得到实惠,从根本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第三,实现社会和谐,应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首先应按照《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管理格局。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各级党委的重视,加强领导。主要是善于把握新的形势,建立领导责任机制。二是各级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行政、施政责任机制。三是社会各界维护社会稳定的协同责任机制。四是公民个人维护社会稳定的参与责任机制。应重新审视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形成平等友爱、整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转变治理模式,使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在领导方式的具体运作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

其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如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落实推进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安、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等。从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基础上,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整体协调的能力,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疑难问题,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效能。

第四,实现社会和谐,应坚持群众路线,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一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改革工作作风,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价值标准,常怀爱民为民之心,增强群众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权力观和名利观,进一步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二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关心群众疾苦。

三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团结与和谐,自古以来既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使我们党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博大智慧,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水准,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全和建立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一个既稳定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和谐社会,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广告效果调查体系研究综述 下一篇:关于霍邱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