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中肢体语言的魔力

时间:2022-02-11 04:42:13

辅导员工作中肢体语言的魔力

摘要: 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高职教育对辅导员在专业素养、道德人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德才兼备”是辅导员应追求的目标。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所带来的思想冲击的新形势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发生迁移,这都要求高职辅导员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和其他专业素养,比如肢体语言(非语言交流),以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肢体语言 沟通交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得到了广泛关注,而高职教育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各项教育工作得以实现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要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外,更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要正确引导与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可见辅导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从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辅导员开展工作方式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

一、肢体语言与辅导员工作的渊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占了很大比重,而这些工作离不开沟通,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双50%”的说法,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都用于沟通,可是,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又都是在沟通中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研究指出:情感表达=7%的言语+38%的声音+55%的表情动作,而肢体语言就能很好地将这55%的表情动作呈现出来。

二、肢体语言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辅导员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和水平。在沟通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会与教室保持距离,产生“视觉阻断”(这是一种非语言行为,通常发生在我们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或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是对外界的一种回避行为)。而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的第一步是控制人际距离。人类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的亲疏关系,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间,彼此可以接近到0.5米―1.25米;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距离通常维持在三米以上。

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尤其是第一次交流),一味地拉近距离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忘却与人际距离相似的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个人空间。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个人为了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受,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当距离,甚至企图在其周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希望别人侵入。

在沟通之前,我们应该先从班主任、班委、他(她)周围的朋友了解学生的侧面信息,并在学生踏入办公室至辅导员面前这段时间,观察学生的肢体行为(这些都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它很少具有欺骗性.),如姿势、手势、面部表情、身体接触、饰品、服饰、整体仪容仪表等。肢体语言有它自身所代表的意义: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走动――发脾气或者受挫;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搔头――迷惑、不相信;笑――同意或满意;咬嘴唇――紧张、害怕;向前倾――注意或者感兴趣;低头――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这些肢体动作,反馈给我们的信息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师生之间的谈画场所、人际距离、谈话方式。在沟通交流时,我们同样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动作来辅助沟通,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肢体语言的作用对辅导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学会解读身体语言的方法。就像第一次尝试开车一样:你对驾驶技能越关注,车就越不听使唤,你也很难注意到车外的情况。只有当你找到方向盘后面的哪种舒适感时,注意力才能转移到整个驾驶环境中。学习解读身体语言也是如此,一旦掌握这种技巧,它就会变成一种本能,你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周围世界的解译中去。

1.做一个称职的观察者、倾听者。

肢体语言是下意识举动,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观察者,学生的肢体语言并不难发现。作为观察者,你需要有平和的心态,利用自身的所有感官来体会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话语,精湛的应对能力能提高你通过观察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了,辅导员更应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辅导员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学生个体,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教师团体的经验的积累,你会成为一个称职的观察者。你还必须是一个称职的倾听者,现今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是与家人缺乏沟通,缺乏本作为一家人应该具备的和谐。倾听时,辅导员必须具备“五”心:(1)诚心,抱着虚心态度听;(2)专心,仔细地听,不要三心二意;(3)用心,捕捉对方话语中的涵义或言外之意;(4)耐心,不要轻易插话;(5)应心,给予适当的回应,鼓励对方说下去。

2.顺利剖析舒适度和不适度。

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迁移”,会产生负面行为,如违反校规、过于自满、不求上进、与人产生矛盾、自我困惑等,而辅导员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时,首先要准确地解读学生身上的舒适与不适线索,从而帮助你译解他们所要传达的真实信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少与学生的摩擦、冲突、推诿都有积极的作用。当你对学生的行为意义产生怀疑时,不妨向自己发问:这样的行为看起来舒适(如幸福感、松弛感、愉悦感等)还是不舒适(如显出不高兴、有压力、忧虑、紧张、委屈感等),而你面对的学生的行为也就归为舒适行为与不适行为。不同的学生会散发出不同的气质,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选择适合学生的沟通方式。

3.与学生互动时寻找学生的常态与特异行为。

在大学里,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是比较频繁的,如互动交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常态与特异行为中发现:(1)与众不同与彼此不同的标志: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每个问题学生都有独特的行为特质及心理特征;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特殊的形成与发展机制;(1)常态偏离与反战差距共在:问题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状态。(2)内隐性与情景特异性兼具:问题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状态。(3)正常发展的危机与别样的成功动力和教育资源并存:问题学生个体差异的意义。通过观察与语言的交流,发现问题学生的症结所在,利用引导方式帮助问题学生求得问题转化。现今很多学校都有《大学生基本素质训练教程》,课程包括礼仪、团队、心理和拓展训练,很多老师利用心理沙龙来解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培养耐力,获取多种信息。

“90后”学生的生理年龄表明他们已经成年,而他们的心理让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展开增加了很多压力。

“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表现为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同。由于他们在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方面都不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作为辅导员,你不能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力,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引导学生,往往是“马拉松式”,这就要求辅导员“永保平和”,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肢体动作的变化很重要,它会告诉你这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意图,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才能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既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要对他们加强具体的指导。学生的性格、气质是多元化的,对性格开朗的学生,交谈可以很容易达到引导的目的;而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你不能一味地强制学生交流,这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内心充满厌恶,这时你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换个交流方式来获取信息。

参考文献:

[1]黄秋文.教师肢体语言研究与教学上的应用.科技向导,2011,14.

[2]徐畅,庞杰.大学生基本素质训练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英语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下一篇: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