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鲁迅专题授课的几点收获与思考

时间:2022-02-10 03:14:43

《大学语文》鲁迅专题授课的几点收获与思考

青年教员一般具有文学硕士学历,具有较广博的文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素养和水平,但如何上好课,不管是知识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多空白。围绕青年教员如何打牢教学基本功,站稳讲台,本文以《大学语文》鲁迅专题的授课为例,谈谈授课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和思考。

一、授课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目的的思考

我们院校在课程改革后,作为通识类课程的《大学语文》以专题组形式授课,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仅有鲁迅一个专题,占两课时。我校选用的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选了《野草·影的告别》一篇,课文前有作者的生平简介,文后有作品内涵的解析,为上好课,笔者重新阅读了鲁迅的全部小说、散文、散文诗,还有近一半的杂文,部分日记以及他的传记和研究资料,以期很好地把握授课内容。此次授课对象是大三的指挥类学员,他们入校后两年没有接触过语文,而大学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藤野先生》等文章,对鲁迅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仅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标签式记忆,还有些冷峻难以接近的印象。

了解这些情况后,笔者就意识到如何调动学员旧有知识,产生新认识;如何消除对鲁迅的距离感,产生亲近感;如何发掘出鲁迅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吸取精神力量,这三个问题是这次专题授课的核心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学员了解鲁迅其人、作品全貌、文体特点,为日后继续阅读留下线索、指出方法,也是目的之一。

通过备课、授课实践,笔者认为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首先要找到能够贯穿整节课,能概括授课内容的核心问题,这样才能使上课内容有序展开,而不至于零散不知所云。而核心问题的发掘要通过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反复研究、思考才能找到。授课内容的把握和目的的确立,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教材和授课内容的深入研究,将学生时代吸收的知识转化为可传授的知识;二是对授课对象的全面了解,即了解他们已知、未知的内容,还要了解他们的疑点、症结;三是要向资深老教员请教,请他们适时进行判断和提示。

二、课堂设计的思考与收获

整体上,我们认为鲁迅的一生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生,而作为个体,他的一生也是百折不挠追求理想,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生。对照他的一生,青年学员也面临理想的确立与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做了题为“黑暗中寻找光明,绝望中坚持战斗——鲁迅和鲁迅精神解读”的课程设计。

一方面,鲁迅专题可讲的内容很多,而且是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重点内容之一,学员对他有较多的了解,如何摆脱原有印象,不落窠臼地讲出新意,又能贴近学员生活本身?另一方面,鲁迅作为民族魂,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和博大情怀、深刻思想,是优秀中国人的代表,如何将鲁迅与每个学员联系起来,让每位学员切实从鲁迅那里获得力量,这两个方面都是课堂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鲁迅经历复杂,作品数量庞大,在两个课时内无论对其生平还是作品都不能全面阐述,第一次试讲时笔者也试图面面俱到,但结果是凌乱且毫无重点,听者和讲者都没有什么收获。在指导教员的提示下,笔者意识到必须找到一条主线能够将生平和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有侧重地讲解。因此具体课程安排上,笔者采用了生平、作品、精神和价值四部分的安排。生平部分的讲解主要讲影响鲁迅一生、并促使他走上爱国救亡道路的四个关键事件和转折:家道中落、弃医从文、婚姻、铁屋对话;精神方面则着重讲解鲁迅的启蒙精神、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由于课时限制,作品略讲,主要散入生平和精神部分做介绍,主要推荐了《野草》这部鲁迅作品之冠的散文集;而价值与意义虽然也作为一大部分,都是在生平和精神讲解后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而出的。如此一来,课程主要内容的三部分所占学时如下:鲁迅生平40分钟,鲁迅作品5分钟,鲁迅精神37分钟,价值和意义8分钟,从课后学员感受反馈来看,这样的安排内容集中,有详有略,收到了较好效果。有学员谈到了对鲁迅永不妥协的强者人格的向往,从鲁迅精神中吸取了力量;有学员谈到理想追求的韧性精神;还有同学说回去以后立刻看了《野草》这部散文集,感到震撼。

实际的教学让笔者明白,课堂内容的设计要切实做好备学生、备教材、备内容、备策略这些基本备课要求。这些听上去简单,操作起来却要根据专题内容、学员情况具体分析与对待,课堂的设计也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快慢、松紧的调整,这些都是新教员要逐步体会、摸索的。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媒体手段的使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两段视频:第一段视频播放了纪录片《先生鲁迅》片头的视频:在风雨如晦的旷野中,一条青石铺成的路上,黄叶逐渐飘落,同时还有鲁迅先生的照片、手稿、生平简介也逐渐出现,音乐是低沉而蓄势待发的,93秒的视频一下子把学员带入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中,为正式上课营造了良好的气氛。第二段视频,是在生平部分弃医从文的讲解中,节选了《先生鲁迅(第一集)》中关于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介绍,用时213秒。这段视频是回顾了中学时代《藤野先生》课文中的相关情节后,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观看的,片子详细介绍了鲁迅留学日本时中日国力对比,鲁迅选择医学和放弃医学的原因,以及鲁迅最终选择文学的原因。片中出现了鲁迅留学日本时的图文资料,加上配乐,给学员视听觉上较大的冲击,使他们对青年留学生鲁迅的处境感同身受,立刻理解了他弃医从文的选择,而且为他的爱国情怀感到震撼。

两段视频,在不同的时机播放,带来了不同的课堂效果,不但节省了上课时间,提高了学员的兴趣,还事半功倍地提高了上课效率。笔者觉得《大学语文》课的相关专题可以适当使用音频、视频、图片等新媒体,这些手段有助于学员产生直观印象,加深对所讲述问题的感受和认识。但视频不能太多,否则一则显得多余,冲淡了对课程的整体设计,破坏整体课程的逻辑;二则有时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比如,有一段北京电视台录制的2009年纪念鲁迅逝世的97秒的新闻视频,介绍了鲁迅的意义和价值,提到了诸多人们熟悉的鲁迅作品,第一次试讲时,笔者在上课前使用了这段视频,但效果非常差。原因是这段新闻视频很短,压缩的内容很多,设计的点很多,发散了听众的思维,但却不能渗透到听者的心灵中,给上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第二次笔者把它放在了结尾,结果片子中的观点冲淡了笔者已经形成的上课逻辑和观点,效果同样不好,因此最后上课的时候,笔者没有选用这段视频。

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在讲解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编故事。第一种是直接讲简单轶事。如在导入部分笔者选择了鲁迅先生给许广平写信时用画画代替署名的事,课件上展示了鲁迅所画的大象,时而扬起鼻子,时而垂下鼻子,使学员们了解到鲁迅先生还是很活泼、可爱的。同时还讲了朋友印象中的鲁迅喜欢吃零食尤其喜欢吃糖,喜欢看电影,喜欢抽烟喝酒。课下有同学说,当他知道鲁迅也吃糖的时候,距离感一下子就没有了。

第二种是改造原有故事。如铁屋对话是《呐喊·自序》中鲁迅自述与钱玄同的对话的故事。笔者在讲解中重新安排了故事前后的背景:首先将鲁迅在第一次文艺救国实践失败、个人婚姻不幸、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的三重失意的处境做了渲染,借用大槐树下乘凉的鲁迅与钱玄同的对话,生动具体地交代了鲁迅又一次走上爱国救亡道路的转变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请学员在理解钱、周两人情绪和性格的基础上,对关于铁屋子的对话做了情景表演,这样一种互动方式让学员深刻理解了鲁迅先生在困难中依然坚持救国救亡理想的可贵,也对鲁迅先生曾有过的处境有了体会,也明白了困境中依然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可贵的韧性精神。

第三种是组织、整合故事。如在对鲁迅精神进行批判的部分,笔者选取了五分钟热度的故事。这其实是笔者自己组织起来的一个故事,选取了五卅惨案后写的系列文章之一《补白》的一段,是教育青年如何克服“五分钟热度”的。笔者结合青年学员自身问题,把这段文字拆分、重组,结合鲁迅本人“生活即战斗、战斗即生活”的人生实践,给学员们揭示了鲁迅不到二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留下众多作品的原因,也给同学们指出了困扰很久的“常立志立不了长志”的原因,并给出了克服的办法。这个故事是一个整合故事,集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透彻性和实用性,与学员的亲身经历最贴近,学员听得最认真。

这些故事或只一两句话,或长四五百字,穿插在正文讲解中,让鲁迅先生变成了鲜活的、与学员一样的有血肉的人,而不是教材里的图片,或神龛中的神像。笔者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发现,学员们听故事的时候精力最集中,进入状况最快,而且对所学东西的认识最具体最深刻。而采用故事教学法的时候,如何选择、改造、讲述以及安排情景教学,在备课中是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青年教员如何提高基本功

青年教员的成长离不开老教员的培养,笔者所在教研室的教学团队,从笔者备课开始,就有指定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实时安排和监督备课、写教案、做课件,同时团队全体进行三、四次试讲,从教姿教态、授课方法上课内容,以意见、示范、诱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出建议和意见,确保青年教员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功,尽快站稳讲台。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年轻教员,在如何训练和提高学术与传授两方面基本功是面临的基本和关键问题。这其中如何寻找到教学内容与学员的结合点(包括与已有知识的结合点、与现有生活的结合点、与今后人生的结合点);如何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授课内容,开掘教学对象的人文内涵,将所学的知识消化转化为所传授的知识;如何选择或创造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法,这三个问题是最难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第二个问题最难解决。面对某一专题内容,如何选择讲授内容,抓住重点、理清脉络(编故事、举例子等手段),开掘内容的内涵,这对教学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员来说是难点。以鲁迅专题的教学为例,一开始笔者找不到贯穿整堂课的主线,按照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划分鲁迅生平,按照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分类鲁迅作品,这样罗列下来,上课并没有重点,也没有清晰的脉络,上完课以后很平淡,也很枯燥。经过三次重大修改和试讲,在指导老师和教研室其他同事的帮助下,逐渐调整、增删内容,才完成了课堂的最终设计。

最后笔者认为,青年教员要提高基本功,首先要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其次要有针对性、有步骤的练习,在实践中反复体会、修正,找到教学规律;同时要多读教育教学专著和论文,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学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将所讲的内容与自身修养合二为一,也就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肖同庆.先生鲁迅[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陈亚萍 段朝霞 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教研室 450001)

上一篇:让孩子在尊重与关爱中成长 下一篇:浅谈教师的幽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