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应重视课堂提问

时间:2022-02-04 11:29:36

中职语文课应重视课堂提问

摘要:中职语文课教学的其中一个关键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有利于师生互动,促进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提问

与所有课程一样,中职语文课也应重视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常言说得好:“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不仅是学生要问(请教)教师,同时教师也要经常提问学生,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就从提问的必要性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笔者每接一个新的班级,第一次课都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准备好一些问题,借以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对以往知识掌握的情况:片面还是全面?肤浅还是深刻?对文学知识了解多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何?等等。首先会提问:中职生还有必要学习语文这一课程吗?结果学生都踊跃发言,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整理后大约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没必要再学习语文,把专业知识学好便可以了,小学、初中已经学得够多了;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习语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增加民族自豪感,可以锻炼口才,提高公关和交际能力,还可以妙笔生花,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值得终身学习;第三种观点却认为,中职生要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语文课可设为选修课,有兴趣可以自学为主,无兴趣则“绕道”。一时间课堂里热闹非凡,众说纷纭,大家各抒己见,在三种观点中,虽然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还是占了主流,但反思一下,为什么有些学生竟然不愿意上语文课呢?“语文课”怎么啦?这无疑也给中职语文教师先上了一堂课: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可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祖国语言文字啊!这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就学生的观点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和见解,指出学习语文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抑或是有利无弊?指出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意义所在。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课程,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此外,笔者会趁此提问一些文学知识,比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作者姓甚名谁及所处朝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哪一首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句中的“李杜”是指何人?“小李杜”又是指谁?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问,一方面可令学生明白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亦可从中了解到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其对文学的兴趣,从而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全面、更深入、更牢固。

二、进一步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都形成了这么一个“共识”: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对于专业课,他们在课后会花时间去复习,会做练习,对于疑难问题,他们会比较主动地请教教师和同学,但对于语文、数学、政治等文化课,他们从心底里压根儿就不重视,往往是在上课时听一听,看一看,写一写,下课后便把课本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到了考试时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又或者“临时抱佛脚”,要求教师划出复习题,然后就“开夜车”,搞“突击战”,以求得“60分万岁”!试想,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把语文学好?怎能牢固地掌握知识?鉴于学生的这种现状,语文教师要积极想办法。笔者认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要对学生多提问,每一次课前都要把上一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而在本次课中则要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然后实施一些奖惩措施,回答正确者给予加分,错误者要适当扣分。因为学生比较重视分数,加分可起到鼓励作用,扣分可起到督促鞭策作用,同时,提问后要给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能简单评价为对或不对,对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切忌挖苦讽刺,损伤学生自尊心,而应该耐心地解疑释惑,直到学生弄清楚为止。所以,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做到“温故而知新”,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

三、促进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枯燥、沉闷、单调、冷漠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其智力活动,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提问,便可化解以上矛盾,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笔者便把课文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逐一提问学生:(1)朱自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此文的?(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我们的日子逝去了多少呢?(4)我的日子是怎么逝去的呢?(5)我做了什么呢?剩下什么呢?留下什么呢?(6)为什么我要白白走这一遭啊?(7)作者为什么会在文中进行深深自责?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密切相连,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其思维,启迪其心智。学生认真听课之余,踊跃回答,畅所欲言,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也就领会了课文的主旨,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白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和心绪,在提问过程中,师生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并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承上启下,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中职语文课一般每周只安排二节课时,所以两次课时间隔时间太长,为了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其顺利地由上一次课转入下一次课,教师不妨在课堂导入中用提问的方式使其尽快进入角色。记得在讲授韩愈的《师说》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害怕古文,一看到“之乎者也”就头痛,不知所云,只能摇头叹气,说什么“古文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据学生普遍的畏难情绪,笔者决定从作者入手,首先提问:大家了解韩愈这个人吗?很多学生都回答:“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仅此而已,笔者再次发问:“大家知道韩愈的身世吗?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为官之道吗?”很多学生便哑然了,结果,在笔者充满感情的讲述中,大家全面了解了韩愈幼年时遭遇双亲亡故的凄凉以及他自小便勤奋好学、刻苦自励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的成长过程,还有他性格的刚直不阿、为官的清正廉明、仕途的坎坷曲折,百姓对他的热烈拥戴以及他的千秋功业。关于韩愈的点点滴滴,引发了学生的一片唏嘘声和感叹声,笔者趁机便对学生循循善诱:现在大家拥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比起韩愈,简直是生活在蜜糖中,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看见大家都进入状态了,笔者便自然而然地导入正题,解释了“师说”的题意,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并结合提问,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评析。

五、发现和纠正学生知识上的错误,亦可适时暴露教师本身在教学上的一些弱点和不足

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知识上的错误。在一次作文总结课上,鉴于很多学生都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笔者便提问一位学生:“再接再厉”怎么写?学生再次写错,当笔者指出其中的错误时,好一部分学生表示疑问甚至不服,并说他们从小学开始一直以来都是写成“再接再励”,怎么会错呢?他们的班主任在评语中也经常写成“再接再励”,看来,“再接再励”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回想报章杂志甚至一些单位的标语上也时有写错的情况,笔者决定花点时间让学生辨别真伪,于是,便把“厉和励”写在黑板上,解释两字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励”是“劝勉、奋勉”之意,可组词如下:“励志、奖励、勉励、励精图治”等。而“厉”也有几种意义:(1)可解释为“严格、切实”之意,如“厉行节约、厉禁”;(2)亦可解释为“严厉、严肃”,如“正言厉色”;(3)也可与“砺”字相通,解释为“磨(动词)”,如“秣马厉兵、再接再厉”。然后再从成语的来源,具体解释“再接再厉”:此词出自唐朝韩愈、孟郊的《斗鸡联句》中孟郊的诗句,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要先磨一下嘴,后用此词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此番解释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这样,不但帮学生改正了一个错了十几年的错别字,又使其进一步学习了新的知识,所以,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使学生受益良多,反之,则会误人子弟。

以上观点主要是从课堂提问的必要性来进行阐述的,课堂提问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方式,还要选择恰当的内容,而且在不同的课程中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课堂提问过程就是设疑解惑的过程,设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教育学生敏捷地、灵活地思维,使学生在解惑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梅州农业学校)

上一篇:试论中职英语从“双失”变“双赢”的策略 下一篇:聚集“生态”倡导“多元”强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