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作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0:43:13

科技作品论文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

一、《考试说明》评分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作文结构方面的要求: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发展要求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构思新巧”;一等文“结构严谨”,二等文“结构完整”,三等文“结构基本完整”,四等文“结构混乱”。

二、议论文基本结构类型

(1)并列式

【作文例题】

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例文1】

说 “安”

――京剧之“安”

傅雷先生曾对“高级艺术”给出如下概念:乐而不淫,哀而不怨,雍容有度,典雅自然,不装腔作势,过火恶俗,炫耀技巧。这种高级艺术中所体现的安和、安稳、安详,在京剧这里得到印证。

戏剧情节方面,京剧是安和的。它不用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不要观众大哭大笑,大喜大悲。京剧只是在清楚叙述情节的过程里展现优美。像《宁武关》《马思远》等老戏,虽曾名噪一时,并有以此为拿手戏的筱翠花等名角压阵,但终因剧情过于复杂,情感过于惨烈而逐渐被抛弃。《乌盆记》现在也只是唱一唱“十八张半”里的段子而已。今天,常上演的如《玉堂春》《拾玉镯》《龙凤呈祥》《卖水》等剧目,剧情都非常简约安和。

音乐伴奏方面,京剧是安稳的。中“创新”的以钢琴伴奏样板戏,《杨门女将》中老太君的“一席话恼得我火染双鬓”横一把小提琴,让人大呼逆耳。只有京胡,如潺潺流水,与娓娓倾述的唱腔相得益彰。像《武家坡》《坐宫》里的流水,在京胡伴奏的下,真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

表演风格方面,京剧是安详的。京剧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像《霸王别姬》中的自刎,《贵妃醉酒》中的酗酒,《谢瑶环》中的上刑,《碰碑》中的自杀以及各出戏里的打斗场面,均以“出之贵实,用之贵虚”为原则,将其艺术化、抽象化,以强调其中的体态美、动作美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旦”两行中最受观众喜爱的余、梅两派,以安详典雅为宗旨根本――既不似马派的高亢激昂,也不似程派的一唱三叹。京剧,既不是凌叔华等京味作家的阳春白雪,也不是白玉霜等评剧艺人的下里巴人,它大度雍容,安详是它的主体风格。

然而,立足于今天,京剧要发展,要创新,要与时俱进,又不能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正如章诒和所说,要推陈出新。这一“推”一“出”,既是“推开落后的原则”,又是“推广优秀传统戏”。京剧,要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唯此,方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宝座――安然不动!

[结构解说]这篇以“说‘安’”为题的考场作文,作者以自身丰厚的积淀为依托,巧借“安”为突破口,将话题轻松引入自己擅长的领域。第1自然段“这种高级艺术中所体现的安和、安稳、安详,在京剧这里得到印证”是总起,亦是总论点。下面三段分别从“戏剧情节”“音乐伴奏”“表演风格”三方面加以论述:分论点1“戏剧情节方面,京剧是安和的”,分论点2“音乐伴奏方面,京剧是安稳的”,分论点3“表演风格方面,京剧是安详的”。三个分论点位于每段段首,条理清晰。结尾,作者立足于时代,得出结论:“京剧,要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唯此,方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宝座――安然不动!”全篇扣题严谨,结构端正,语言熨贴,令人称道。

(2)对照式

【例文2】

说 “安”

――奋斗者永安

紫禁城的正门被叫作天安门,着一“安”字,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之意尽在其中;自然,还潜藏着统治者安于斯所,安于现状的心理。

然而,天下没有永久的“安”,只有不安于现状,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的人,才会在奋斗中感受到真正的心安神宁。

安于现状,是对自身昏聩的一种纵容。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他不思亡国之痛,不恨亡国之辱,而是纵情于灯红酒绿,安乐于纸醉金迷。于是,这种对自身的放纵,导致了他灵魂的销蚀,成为了千秋笑柄。

安于现状,是对人生理想的一种阻挠。人生理想宛如万仞险峰,无限风光,尽在悬崖之巅、绝壁之顶。实现理想,就是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过程。设若登至半山腰,触到些花花草草,看到点片云只月,便欣欣然安于中道,不再奋力攀爬,无意天下奇观,这种“安”不是一种淡泊,而是一种阻挠前进的障壁。

安于现状,是对国家前途的不负责任。清军入关后,自认为天朝上国,物阜人丰,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清廷闭关锁国,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思想一并挡在冷冷高墙之外。统治者们耽于九州一统的格局,安于封建体系的森严,最终造成科技、军事的落后,惨败于西方、东方殖民者的坚船利舰之下。连天的炮火打破了这份所谓的安宁,一纸纸丧权辱国的条约,成为这个不可一世的末代王朝耻辱的写照。

安于现状,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安”。而真正心安神宁的人,正是那些不安于现状,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开拓进取的勇士。

不安于现状,是一个人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表现。居里夫人在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之后,举世闻名,但她并未就此停下进步的脚步,而是不安于现状,继续探索,终于又发现了“镭”,从而为人类科学史又增添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不安于现状,是一个国家的崛起、富强的重要保证。是那些不安于现状的革命者,前仆后继,创建了崭新的中国;是那些不安于现状的建设者,不知疲倦,创建着富强的中国。

于是,不安于现状者才能在不断的努力中感受到一份真正的安定、安宁,真正的心安。

愿不安于现状的奋斗者永安!

[结构解说]文章从天安门说起,“着一‘安’字,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之意尽在其中;自然,还潜藏着统治者安于斯所,安于现状的心理”。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下没有永久的‘安’,只有不安于现状,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的人,才会在奋斗中感受到真正的心安神宁。”接下来的3个段落从反面讲“安于现状”的不好:“安于现状,是对自身昏聩的一种纵容”“安于现状,是对人生理想的一种阻挠”“安于现状,是对国家前途的不负责任”。接着是一个过渡段:“安于现状,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安’。而真正心安神宁的人,正是那些不安于现状,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开拓进取的勇士。”接下来2个段落从正面讲“不安于现状”:“不安于现状,是一个人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表现”“不安于现状,是一个国家的崛起、富强的重要保证”。结尾作者重申:“不安于现状者才能在不断的努力中感受到一份真正的安定、安宁,真正的心安。”全文论证有力,材料充实,正反对照,思路清晰。作者深入剖析心灵和人生,放眼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尽情地展示了自己作为高中生的不凡见解和作为青年人的满腔热忱。

(3)层进式

【作文例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例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视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有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作者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结构解说]本文开篇就紧扣题目,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然后分3个层次,分层推进:层次一,“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层次二,“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层次三,“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最后总结,“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综观全文,理性思辩,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构严谨有序,指向一致,段与段转折自然,有逻辑性。

以上是议论文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可以将之融合为“混合式”。其实,不管是哪种,最基本的就是: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

三、提升议论文的谋篇布局能力

1.学会列结构提纲,熟练掌握三种基本结构类型。

2.分析优秀作文的行文思路,借鉴其谋篇布局的方法。

3.要注重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在写作构思时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打开思路。

说到底,要提升议论文谋篇布局的能力关键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微作演练】

阅读下面这道作文题,仔细审题,列出结构提纲。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结构提纲示例]

题目:《结伴而致远》

总论点:这人生之途中前行最远的,并非是那些孑然独行侠,而是那些结伴同行之人。

分论点一:人的一生决非坦途,为了达到那最远的彼端,结伴而行理应是必然的选择。(百米冲刺与马拉松)

分论点二:结伴而行,是每个个体弱点的相互弥补与优势的共同发挥。(天才的程序设计者扎克伯格如何与人合伙创办Facebook。)

分论点三:结伴而行,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与支撑。(汶川地震中被埋学生如何互相鼓励,绝境求生。)

结论:结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范文示例】

结伴而致远

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有人轻装简从,步履如飞;也有些人三五成群,安步当车,相互扶持着前进。而当我们仔细省察后却发现,在这人生之途中前行最远的,并非是那些孑然独行侠,而是那些结伴同行之人。

须知,人的一生并非百米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因此,决定人一生的便不是他前行的速度,而是他终其一生所达到的最远端。然而,人的一生又决非坦途,正如障碍赛跑,成绩的优劣取决于障碍的跨越而不是平地的冲刺,人生与其相似,但又不尽然――因为许多障碍并非一人之力即可跨越。因此,为了达到那最远的彼端,结伴而行理应是必然的选择。

结伴而行,是每个个体弱点的相互弥补与优势的共同发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可谓一代天才,然而在创立“脸书”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单打独斗的他却举步维艰,只因他纵然是天才程序设计者,可在商业运作方面却难担大任,而正是他与伙伴的合作同行,才缔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网络。一个人或许可以成为天才,但却无法成为方方面面都无懈可击的全才。而任何大的事业,需要的却是能应对千种变化万般局面的全才。因此,人们需要结伴而行,彼此优势互补,这便是所谓的“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内涵。人生中的大多挑战需要的都不是单打独斗或是单人冲刺,恃才自傲如扎克伯格者,仍与同伴一步一步走过开创Facebook的道路,我们自然也应从中获取经验。

结伴而行,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与支撑。这或许并不被人关注,但人生之途中总会遇到失败、挫折甚至灾难。那些单独上路的人,当打击突如其来,痛苦、煎熬、绝望接踵而至,必孑然无人依靠,太多这样的人便猝然倒下。然而结伴而行之人,能在彼此的支持与关怀下,共同渡过难关。汶川地震中,曾有几位中学生被掩埋在黑暗之中,几近绝望。但他们彼此扶持,用歌声抚慰彼此,用手机的光亮照亮黑暗,最终在废墟中生还。尽管结伴而行,抑或单独前行并非他们的选择,但它也足以告诫我们,在困厄之中,单个人的精神是渺小脆弱的,结伴而行的人们却在彼此的支持下变得无比坚强。最终一同走出困厄,继续带着这份羁绊前行。

所谓欲速则不达,当我们认为同伴是牵绊而总想疾行时,请认清,人生的道路远非那般平坦。人类就是与洪荒时代相伴而行才走到了今天,这已足够启示我们――结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

本届成果奖共评选出获奖作品28篇(部),其中获奖论文17篇,著作11部,一些作品对我国外经贸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届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在前四届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首先,在国务院机构调整后,成果奖领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做了局部调整。请吕福源部长、于广州副部长出任领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适当增加了计量经济学、法律、海关等领域的专家,并建立了临时评委专家库。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评审程序,使评审工作更加透明、公平和公正。第三,今年申报的作品数量有所增加,内容涉及更为广泛,其中不少作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第六届成果奖的参赛作品申报工作将于2004年6月开始进行。根据商务部加强内贸、整合外贸、理清外资的职能调整方针,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也将贯彻这种改革思路。第六届成果奖的评审也将扩大研究领域和评审范围,把国内贸易这部分研究成果吸纳进来,让成果奖逐步成为商务领域里的全国性社科类奖项。(肖前)

第五届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入选作品论著奖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隆国强等

《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林生 范黎波

三等奖:

《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入世后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现实选择》

作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 赵月园

《全球化与经济摩擦: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赵瑾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江小涓

优秀作品荣誉奖: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论》

作者: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吴林海 吴松毅

《国际贸易法研究》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 沈木珠

《国际竞争法研究―――竞争法实施中的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黄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郭铁民 王永龙 俞姗

《WTO例外条款解读》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卫东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

作者:安徽财贸学院 冯德连

论文奖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WTO绿箱支持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赵玉敏 王红霞 林学贵 马宇

《工商行政管理对电子商务秩序的有效监管研究》

作者: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金明路

《拓展均衡―――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华晓红

《中国证券业:现状与WTO的挑战》

作者:中澳政府合作项目课题组

中方课题组组长:赵锡军

三等奖:

《中国外贸三强省贸易模式比较分析》

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张小蒂 李晓钟

《如何应对贸易壁垒和建立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吕博

《促进加工贸易本地配套和研发政策研究》

作者:商务部科技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王晖

《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新调整及我国的对策》

作者:杭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俞毅

《中日农产品贸易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何秀荣 陈永福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研究》

作者:天津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赵闯 何伯森 吕文学

《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 丁剑平 于群

优秀作品荣誉奖: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高志前

《新一轮农业谈判的减让模式和我国的选择》

作者:商务部中澳EFTT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何宇鹏

《中国保险业应对入世开放政策研究》

作者:商务部中澳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刘玮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赵伟

《多边投资框架与我国对策研究》

作者:中澳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葛顺奇

《中国工商银行:推进跨国经营战略迈向国际化商业银行》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前演讲分享知识——能说会道的小舞台

叶圣陶先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若抓住“说”的“总枢纽”,就能带动语文教学全局。课前三分钟演讲,就能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促进阅读,开阔视野,锻炼胆魄。破除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但若缺乏规划,效果会大打折扣。就初中三年学情,可大体加以规划:

1.初一:短小故事、热点新闻,兴趣至上。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跨越,部分学生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语文水平较弱。演讲内容侧重于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主要为小故事、小新闻等。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简明扼要表达的能力。

2.初二:精短美文、哲理散文,有读有析。进入了初中角色,语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没有中考的严峻压力,这个阶段是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时段。演讲内容主要为精短的美文,哲理散文。这能培养学生赏析短文的能力。

3.初三:专题积累、精品论据,服务中考。面临中考,需要更直接地为考试服务,积累丰富作文素材,增加语文积淀,促进学生厚积薄发。演讲内容主要为精品论据,如伟人事例,时新社会热点等。素材的积累,能让学生作文言之有据,内容丰富。

演讲素材主要来自学生。为让内容更精彩,学生须先广泛阅读,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每月应适当推荐些素材内容。亦可通过师生点评,督促演讲保持良好的质量。学生每学期有四次以上机会,在锻炼中胆量大增,说得更流利了,学生表演欲望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他同学在“听”中收获知识。在互动交流中,课堂气氛大为活跃。

二、统筹安排阅读训练——零存整取的集训地

语文诸种能力皆以阅读为先,以阅读为基础。离开了阅读,听、说、写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但是阅读能力训练也需有规划:

1.初一:着手培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推荐学生使用《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每天一到两段,要求翻译,应对10分附加题。

2.初二:着手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推荐学生使用《新阅读训练营》,每两天阅读一篇,要求做好后面的鉴赏题目。

3.初三: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相结合。开展综合性阅读训练,全面提高各方面的阅读能力。

阅读训练时,教师要做到推荐精品的阅读资料,有序地安排阅读进程,并及时反馈,或利用课前5—8分钟讲评,或发给答案自评,或小组互改。在系统地阅读训练中,学生收获能力;在有效地反馈中,学生收获动力。

三、注重摘抄促进写作——丰富积淀的源头水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要“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意梳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需,是提高语文水平之基础,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积累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做摘抄。规划如下:

1.初一:摘抄精品美文,名言警句。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针对综合性话题,进行主题性的摘抄,可利用网络搜集文本。要求书写工整,与练字结合,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400字。

2.初二:摘抄美文与赏析、写作结合。主要摘抄300—400字的美文,要求定主题,一定要有赏析,第一学期赏析为100—200字,第二学期赏析为300字,每年递增,促进学生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摘抄一段有突出技巧的美文后,要求马上进行仿写。

3.初三:摘抄专题素材,与写作结合。如古诗词关于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的专项名句,分领域专题论据(学校、家庭、自然、科学、政治、文化等),分主题的典型事例(道德、精神、生命、环保等),并写随笔和感悟。

读书摘抄积累,并开展品鉴与写作,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效地指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开展读书摘抄,能让学生感受读书的无穷快乐,并提高能力,优化习惯。

四、宏观策划序列提升——夺取写作的主阵地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学生驾驭字、词、篇、章的能力,展现学生全部语文知识水平。且这“天下第一题”的分值,其它题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开展有效训练呢?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势在必行:

1.分年级训练文体。初一阶段突破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突破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突破议论文并集中攻中考专题文章。如此,形成一条训练主线,全方位地提高各种文体的写作力,又能直指中考。

2.分专题训练技巧。在各个阶段中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训练专题技巧多采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如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以小见大,议论点睛等;议论文的分析说理的各种技法、增设亮点的各种技法。

3.分主题广涉领域。在初中三年,写作的领域要广涉到各个领域,如友情、亲情、自然、道德、文化、思想、科技、经济、娱乐等,促进学生在各个领域有积累,有运用,有思考。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版权保护;网络群;开放存取

中图分类号:G237.5;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5-0080-04

一、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

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因此,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1]。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纸质——数字”形式的期刊,即传统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纸质刊物之后,将相同的目录和论文的电子版上传到网络出版电子期刊,通过作者个人注册的账户可进行在线投稿、查看稿件的审阅结果,可查阅当期或过期的印刷版期刊内容,还可通过关键词进行同一主题或作者的文章检索,借助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双重途径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增加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其中包括一刊单独上网即单刊编辑部注册独立域名和数刊联合上网,即2刊或2刊以上共同注册独立域名。国外的此类期刊网站如Nature()、Science()等,国内的诸如中国科学系列杂志、中华医学会及其主办的几十种刊物等均实现了网上投稿及超链接等业务。

第二种是纯电子学术期刊(Electronic-only journal)或纯网络期刊(Networked journal),它的选题、策划、组稿、投稿、审稿、意见反馈、编辑、出版、检索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等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并以网络为唯一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期均有卷号或期号标识的连续性出版物[2]。2008年我国教育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正式创刊,它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有正式刊号的网络电子期刊,每一期均按专业以光盘形式出版,同时在网站中分学科全文展示,并可全文检索,带有明显的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如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及时快速,存储空间大大压缩,内容的检索、回索极其方便,携带轻便,成本低及有利于形成读者、作者、编辑的即时互动关系等。

第三种是将纸质期刊的电子版出售给网络数字化集成平台,借助这些集成数据库实现刊物的数字化,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商业数据库,期刊社将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以集中授权的方式出售给这些集成平台,由他们将每篇文章分散上网传播,用户可通过题目、全文、关键词、作者等信息进行单篇指定或多篇集成搜索。以中国知网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并已形成网上包库、镜像站点、按流量计费和刊登广告等成熟的赢利模式。随着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期刊的技术平台提供商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地将传统的印刷品数字化,而开始对收录的文献、信息资源主动地进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制成海量信息数据库,走向内容资源的二次开发阶段。

二、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困境

(一)从内容保护看,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其中宏观上有国家版权战略缺失的原因,微观上则由于数字出版企业没有能够突出版权的战略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版权授权或管理制度。

1. 现阶段适用于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补充。我国目前对数字出版作品的管理分属工商、公安、新闻出版、文化等多个不同的部门,申请行政执法时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职权范围,需要多方协调,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因此无法对数字出版作品实施即时有效的监控。

2. 版权授权机制不规范。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几乎没有技术限制,不仅可以很方便准确地进行复制粘贴,还可以被任意删改或者移植。与传统出版物的盗版行为相比,数字刊物盗版的打击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期刊编辑部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由于数字期刊著作权主体是海量的且期刊的时效性强,大部分期刊的出版周期是月刊,还有很多是半月刊甚至是周刊,短时间内获得如此海量作者一对一的直接授权在现实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会导致疏漏授权和授权不真实的现象。目前,互联网企业在期刊数字版权问题上一般的做法是采取与期刊社授权合作、分享收入的模式,即直接与期刊社签约,并委托期刊社将版权费用转付给作者。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因为,期刊社并不具有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期刊社没有与作者明确授权范围,因此就不能代表作者将其作品在网上进行传播。十多年来,龙源期刊网采用龙源授权合作模式,一直坚持付费阅读、按合同约定与刊社合作伙伴分配收入,没想到还会遭到侵权,暴露了这种版权集中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二)从内容和技术主体看,人才是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论文剽窃;治理

中图分类号:G312文献标识码:A

据英国《自然》杂志2010年9月报道,截止2009年底,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杂志上的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这期杂志同时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道出给中国某杂志投稿中有31%的论文包含剽窃内容。同是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出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社论,直指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使我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随后11月,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更是呼吁“我们的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自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社会庞大结构的逐步解体、集中调控到再分散,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信息革命正悄然到来。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电子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的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都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产业时代逐步向以创造和开发知识为重点的信息时代过渡。时代变革,社会竞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时,也为我国学术领域论文剽窃创造了沃土,严重浪费资源、阻碍创新步伐,极不利于我国干净、有序、自由、健康科研环境的构建。因此,探讨当前如何防止、规制论文剽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剽窃”的内涵界定

“剽窃”一词由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著名讽刺诗人马歇尔创造,[1]其概念源于拉丁语“plagiarius”,英文“plagiarism/plagiarist”(剽窃/剽窃者)便是由拉丁文“plagiarius”(掠夺者、绑架奴隶或儿童的人)演变而来,[2]并在1621年由理查德•蒙大拿第一次将其使用在英文中。[3]

在中国古代 ,“剽窃”一词有“抄袭窃取”和“掠夺”两层意思。唐文学家柳宗元的《辩文子》:“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此为“剽窃”一词在我国的最早记录,[4] 意为“抄袭窃取”。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缘道纵兵士剽窃民家”,意为“掠夺”。西方国家里,“剽窃”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的著作权成文法或判例法中都未使用“剽窃”这一概念,[5]《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剽窃”的定义是:窃取、抄袭他人的思想、著作、发明等一切智力成果的行为。[6]

在科研实践中,“剽窃”的定义在中西学界均无统一界定,其中较为典型的观点有:一是我国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1999年1月15日的解释,即“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二是美国白宫科技办公室2000年12月6日公布的科研不端行为中,将“剽窃”界定为“把他人的观点、程序、结果或话语据为己有,而未给予他人贡献以足够的承认。” [7]在西方学术界,“剽窃”的定义来自于学术或职业共同体的诚信规范而“无法可依”,但人们又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剽窃就是使用他人的作品而“遗失来源”(without attribution)──把他人的观点或者表达当成自己的,这是最主要的属性,又因为学术或职业共同体对自己的行规比法官更有发言权,所以“剽窃”的定义在西方“无法可依”却又无比清晰。在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机构规程都有禁止剽窃的规定,却无一种规范界定何谓“剽窃”,每个大学都要学生远离剽窃,却从来没有清楚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剽窃”。认识研究“什么是剽窃”是预防和惩治剽窃的起点,所有跳过起点的研究意味着过程尚未开始。[8]

作者以为,可以把“剽窃”定义为:将他人的观点、程序、结果或话语等原创智力成果(贡献)擅自据为己有并公开使用,不标明来源或不予以足够承认的行为。

二、信息时代视角下论文剽窃行为缘由剖析

剽窃是全球的通病,传递着复杂的政治、文化、道德和心理信息,学术剽窃折射出的更是学者个人、学术群体和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地产泡沫、伪劣商品、垃圾股票和浮夸政绩一样,论文剽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社会的顽症之一,[9]其出现蔓延的趋势定有缘由:

(一)客观缘由

1. 论文网络化、规模化、系统化

“0”、“1”二进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固化在有形载体之上的论文开始与载体独立,[10]手稿、印刷品论文资料逐步通过计算机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与其同步出现的是庞杂的学术杂志种类,据相关人士预计,中国目前有5000家左右的中文学术杂志和200多本英文学术杂志,[11]这使我国论文的系统化也日益形成和完善。

一些期刊和个人利用这些特点,趁机参与论文剽窃,“井冈山大学两教师两年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70多篇”便是其典型。两年70多篇,除刊发杂志《晶体学报》有问题之外,作者本人充分利用网络,在成规模和系统化的论文体系中实施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二者又都是信息时代下的“产物”。

2. 论文形式多样,剽窃方法简单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手写稿,印刷稿,取而代之的是text文本、Microsoft Word 文档、Adobe Reader和CAJViewer等电子文档和软件。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抄袭者提供了先进手段, 搜索引擎(比如Google)的强劲搜索能力使抄袭论文更为快捷和方便。[12]二者带来的后果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先检索一定数量的同类论文,然后操作电脑进行删减、增添、换补、拼凑等,短时间内就可完成一篇新论文,且水平不低。

显然,经过包装实施的剽窃比直接在电脑上操作“复制”──“粘贴”──“重命名”的手段要高明,被识破也相对困难,这也是这种伎俩成为剽窃最主要手段的原因。

3. 定义不清,标准模糊

我国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机构规程都有禁止剽窃的规定,却没有一种规范界定了“什么是剽窃”。现行知识产权法中,在《著作权法》唯一一次出现“剽窃”一词是在第五章第四十六条,把“剽窃他人作品的”作为侵权行为之一,没有任何解释性规章。定义不清、中文文献引证无统一规范,加之信息时代网络化虚拟环境,势必会导致剽窃从判断、认定、惩罚到预防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根据,也就不能对论文原创性做明确的界定并给予保护。

定义、标准不明,无章法可循,是当前我国反论文剽窃的最大障碍,以“中国青年报编委张建伟涉嫌剽窃”一案为例,虽然最终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为侵权成立,但胜诉方作家刘元举却发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还是打了三年,这场官司让我赢得索然无味”的感叹。[13]可以看出,赢了官司,如此感慨,何况现行知识产权法中又推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无清晰的定义和统一的裁量标准,举证困难,司法判决更困难,权益人的权益保护就难上加难,这是我国论文剽窃出现蔓延趋势的又一重要原因。

4. 竞争激烈化、评价体系偏颇

在对科研人员以论文、奖励数量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体系下,论文成了评职称、拿学位、机构证明科研实力的硬性指标。时展,人类社会科研实力不断提高,把论文作为各类评审的绝对参考依据,出发点是继续推动科技进步,无可厚非。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特殊的发展现状下,[14]院士、教授、研究生等科研人员数量的巨额增加,在信息时代人人努力使自己更出色以参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极易造成人们行为失范和伦理功能失效,特别是一些忙于政务的官员型学者,为了经济利益和名誉地位而实施剽窃,铤而走险。

这类案例屡见不鲜,以“赵青申报教授的论文涉嫌抄袭”为例[15],2010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赵青的教授职称申报论文《台湾校园歌曲回眸》被指涉嫌严重抄袭。从5月发表到10月申报,这篇论文到底是正常的研究成果还是单纯为了教授职称而写,实在让人怀疑,而问题的背后除了与其自身学术素养紧密相关外,当前的评价体系无疑是这类恶性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二)主观方面,版权意识淡薄

在信息资源逐步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资源时代环境下,信息总量、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和信息应用能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论文剽窃的辨识难度也随之加大。在没有明确的中文文献引证规范现状下,许多学术素养不高的人抱着侥幸心理,在巨量信息中实施论文剽窃,特别是一些院士、教授等年龄较大的学者,受传统“天下文章一大抄”,“窃书不是偷”错误观念影响,版权意识本来淡薄,对网络了解又相对较少,在反剽窃态度上不够坚定,有的甚至会将错误观念传授给科研新人,造成恶劣后果。以近期的“抄袭门”事件最为典型,面对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的博士论文约2.7万字涉嫌抄袭,其博士导师的回应是:“这很正常,没有错误!” [16]这不仅是导师自己版权意识淡薄的表现,更是助长了学生以后科研道路上的剽窃之风。

三、论文剽窃的治理与防范

(一)科技治理,“以暴制暴”

论文网络化、规模化、系统化的表现形式是巨额的论文数量和庞大的杂志种类,如果还是单凭肉眼、人工等方法去鉴别论文剽窃会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研发完善论文识别系统,利用科学技术防范和治理这种不端行为。

当前,相关的论文识别系统主要有siff、COPS、dSCAM、KOALA 和Check 等,大力将其推广和普及使用,特别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对所有论文进行技术识别,对一些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论文更是要多次识别、严格识别。充分利用科技进行监管,“以暴制暴”,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治理和防范论文剽窃的有效措施。

(二)学界规制,净化环境

随着我国著作权法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行为逐步进入了民法的调整范围,但习惯上,我们仍然会只把盗窃有形财产的行为视为盗窃。传统习俗和立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论文剽窃的预防和治理进程,所以,通过立法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义和明确的标准规范治理论文剽窃,似乎是当前我国构建健康学术环境的一个不错选择(有学者就提出在刑法中增设“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建议)[17],但应该看到,剽窃和盗窃并不是完全相同,二者的行为对象有无形和有形之别,相比较而言,无形财产在网络虚拟化的环境里,通过法规去保护,难度很大,所以,作者以为借鉴西方国家学界自律的做法,可行且必要。

经验也已经表明,凭借公权力去维护正当学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效果并不好,如果依旧按照公权力进行操作,可能会重复当前同样的错误,所以,学界自律应该尝试,首先,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引证规范,由一个学校、一个出版社率先推出一个实验性标准,在竞争中不断形成优势,最终在实践中达成共识。然后,学界都“按章办事、按部就班”,即省却麻烦,又能有效预防和治理论文剽窃,净化学术环境。[18]

(三)体制改革,从严处理

既要建立一个对科研人员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又要治理剽窃,推动科技进步,这就需要体制作出合理调整。

首先,改变评价科研人员以论文、奖励数量为主的现状,实现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评价为主的跨越。其次,允许以其他研究成果代替论文,特别是在大学生、研究生学位问题上,可适当考虑他们其他方面的学术成果。再次,从严处理,设立专门监管部门,形成一套完整的反剽窃体系,一旦发现不端行为,单位坚决取消评审资格,高校收回学位,杂志社撤销论文,计入个人诚信档案等。

(四)观念教育,德育治理

社会转型,时代变革,很多科研新人特别是广大学生群体,极易形成不健康的学术理想,需要加强这一类人群的观念教育,预防剽窃。这一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大学在网站、学生手册等位置设置有关剽窃问题的专题,告诫学生何为剽窃、剽窃有何危害、如何避免和剽窃行为会受到那些惩罚。第二、为研究生专门开设包括剽窃在内的学术规范课程,学习引证规范。[19]第三、导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反剽窃等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理想,对所教学生的毕业论文负永久责任。

(五)公开监督,鼓励参与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科研成果特别是论文作品公开透明带来了便利,也为大众参与、监督论文剽窃带来了契机。

第一,科研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更多的特别是一些影响力大的论文公开,既方便学术交流,又可让其经受大众的检验。第二,国家建立专门网站,鼓励大众参与举报、监督。第三,政府积极响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学术人(方是民、邓正来、杨玉圣等),鼓励他们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揭露论文剽窃。

参考文献:

[1] 不列颠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方流芳. 学术剽窃和法律内外的对策[J]. 中国法学, 2006(5).

[3] 参见Stuart P•Green,Plagiarism,Norms,and the Limits of Theft Law: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Use of Criminal Sanctions in Enforc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stings Law Journal.11(2002), 载郑政蓉. 剽窃的法律认定与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4] 参见鲁景云. 谈古论今说“剽窃”[J]. 编辑之友, 1996(3), 载郑政蓉. 剽窃的法律认定与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 [6]郑政蓉. 剽窃的法律认定与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7]陈广仁. 学术“抄袭、剽窃”的界定[M]. 科技导报, 2010(28).

[8][9][18] 方流芳. 学术剽窃和法律内外的对策[J]. 中国法学, 2006(5).

[10]吴汉东等著. 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据《网易探索》2010年9月17日报道,一位资深出版人称中国5000家左右中文学术杂志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大学学报,许多中国的杂志正转换成以英文的形式发行以提高它们的影响力,而且目前已有200多本英文科技杂志是中国出版的。

[12]史彦军, 滕弘飞, 金 博. 抄袭论文识别研究与进展[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5(1).

[13]吕蓓. 论学术剽窃的法律治理――从行为认定和法律后果的角度探讨[Z].学术批评网, (www.省略/)2009-03-13.

[14]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为159.68万人,2008年,计划招生数为599万,净增了400多万.

[15]参考方舟子. 刘老师“关于中国音乐学院赵青申报教授的论文成果的抄袭情况”[Z]. 新语丝 2010-10-28, xys5.省略/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zhaoqing.txt.

[16]参见河北大学校长博士论文导师回应“抄袭门”[N]. 东方早报, 2010-10-28.载腾讯新闻网: news.qq. com/ a/20101028/000569.htm

[17]参见杜勤: 增设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立法构想[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3).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课前演讲分享知识――能说会道的小舞台

叶圣陶先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若抓住“说”这一“总枢纽”,就能带动语文教学的全局。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能促进阅读、开阔视野、锻炼胆识,破除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但若缺乏规划,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根据初中三年的学情,大体加以规划:

初一:短小故事、热点新闻,兴趣至上。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跨越,部分学生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语文水平较低。演讲内容侧重于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主要为小故事、小新闻等。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简明扼要表达的能力。

初二:精短美文、哲理散文,有读有析。学生进入了初中生的角色,语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没有中考的严峻压力,这个阶段是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阶段。演讲内容主要为精短美文、哲理散文,这能培养学生赏析短文的能力。

初三:专题积累、精品论据,服务中考。面临中考,演讲内容需要更直接地为考试服务,便于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增加语文积淀,促进厚积薄发。演讲内容主要为精品论据,如伟人事例、时新社会热点等。素材的积累,能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据,内容丰富。

演讲素材主要来自学生。为让内容更精彩,学生须先广泛阅读,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外教师也可以推荐内容,还可以通过师生点评,督促演讲保持良好的质量。学生每学期有4次以上的演讲机会,他们在锻炼中胆量大增,话说得更流利了,表演欲望更强了,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他同学也在“听”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在互动交流中,课堂气氛大为活跃。

二、统筹安排阅读训练――零存整取的集训地

语文诸种能力皆以阅读为先,以阅读为基础。离开了阅读,听、说、写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应成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但是阅读能力训练也需有规划:

初一:着手培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推荐学生使用《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每天一到两段,要求翻译,应对10分附加题。

初二:着手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推荐学生使用《新阅读训练营》,两天阅读一篇,要求做好后面的鉴赏题目。

初三: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两相结合。开展综合性的阅读训练,全面提高各方面的阅读能力。

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推荐精品的阅读资料,有序地安排阅读进程,并及时反馈,或利用课前5-8分钟讲评,或发答案让学生自评,或小组互改。在系统地阅读训练中,学生收获能力;在有效地反馈中,学生收获动力。

三、注重摘抄促进写作――丰富积淀的源头水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需,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积累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做摘抄。规划如下:

初一:摘抄精品美文,名言警句。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针对综合性话题,自己上网搜集,进行主题性的摘抄。要求书写工整,与练字结合,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400字。

初二:摘抄美文与赏析、写作结合。主要摘抄300-400字的美文,要求有主题、有赏析。第一学期赏析为100-200字,第二学期赏析为300字,逐年增加,促进学生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在学生摘抄一段有突出技巧的美文后,要求马上进行仿写。

初三:摘抄专题素材,并与写作结合。如古诗词中关于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的名句,分领域的专题论据(学校、家庭、自然、科学、政治、文化等),分主题的典型事例(道德、精神、生命、环保等),等等,并写随笔和感悟。

摘抄、赏析与写作的完美结合,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开展读书摘抄,能让学生感受读书的无穷乐趣,并提高能力,优化习惯。

四、宏观策划序列提升――突破写作的主阵地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体现学生驾驭字、词、篇、章的能力,体现学生全部的语文知识水平。其他题的分值一般无法与这“天下第一题”的分值相提并论。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如何开展有效训练,让学生爱上写作呢?这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

1.分年级训练文体。初一阶段突破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突破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阶段突破议论文并集中主攻中考专题文章。如此,形成一条训练主线,就能全方位地提高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又能直指中考。

2.分专题训练技巧。在各个阶段中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训练专题技巧多采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如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以小见大,议论点睛等;议论文分析说理的各种技法,增设亮点的各种技法等。

3.分主题广涉领域。初中三年,写作的领域要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如友情、亲情、自然、道德、文化、思想、科技、经济、娱乐等,促进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积累、运用和思考。

4.分等级进行讲评。在评改作文时,精心发现优秀的作品,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示范;中等待升格的作品,在课堂上可做升格训练,寻找让作文跳级的办法;有典型问题的文段,让学生引以为戒,并督促学生同题演练。

5.精心选择作文题目。学生训练的大作文题目不能随心所欲,需精心选择。以同题作文的方式,主题式编辑印发满分作文、学生优秀作品、名家美文,以供学生学习借鉴。

五、临帖练字坚持不懈――优化书写的撒手锏

电脑的普及带来了汉字书写的危机。写好规范字,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起码要求,是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优化卷面的必然选择。每人备一本字帖,已成共识。从初一开始,每周要求学生对照字帖约交三份练字作品,可小组自查,或教师检查。每个学期在年级范围内或学校范围内举行两次优秀练字作品展播,激励学生不断改善。

练字需要长时间地坚持,要求学生摘抄与练字结合,既积累素材,又加强书写;每学期每班评选出最优秀的摘抄本,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放在讲台上或放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展览,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通过练字,学生的书写和卷面都将大为改观。

六、朗读背诵腹有诗书――气质轩昂的奠基石

不论是诗歌、文言文,还是讲读课文,常融入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个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朗读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使其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快乐地学习。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增强对文字的感受能力;也能帮助学生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除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背诵的篇目外,还可鼓励学生每天背诵一段话,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优美语段等,具体内容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如此长期积累,融会贯通,必能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朗读与背诵,作为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手段,需贯穿在三年的教学之中,这对学生能说会写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系统论研究表明,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列,其效能就越高。《有效教学新论》中提出:“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效性原则、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立足语文根本,三年科学规划,有效地建构起一个扎实深厚的语文素养提升体系,并在实践中朝着更有效的方向不断调整,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高效的教学策略,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洞天风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

[2]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李森,张家军,王天平.有效教学新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研;学术造假;体制;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93-03

2006年,国内媒体先后披露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术造假”事件,名牌高校的科研氛围遭遇重大危机。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不禁产生“中国的学术界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学术造假行为,特别是论文和著作抄袭、剽窃,成果虚报、假冒,评奖、立项腐败等行为在学术领域早已存在,严重败坏了学术道德,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协200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显示,在1074个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周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占32.2%,48%的人表示“说不清楚”。调查中认为“学术不端现象”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各占6.2%和23.3%,合计达三成[1]。2006年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向外界公布自己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60%的人承认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大多数人承认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2]。

事实上,“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已经严重违背了科研活动“求真”和“诚实”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教材的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学术泡沫,成果的假冒伪劣,论文和著作的抄袭、剽窃,评奖立项的腐败。

在学术造假现象中,最令人头疼当数论文抄袭、著作剽窃。尽管目前对抄袭和剽窃的评判标准不尽一致,但基本认定相当。例如,对抄袭行为的定义大致如下:全篇抄袭他人作品;与他人作品整体相似度极高,未标明转载的;采用他人作品基本框架、情节,肢解部分段落者;转载他人作品未注明出处的[3]。美国现代语言联合会对剽窃的定义是:剽窃就是指在写作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表述而没有恰当注明出处,包括逐字复述、复制他人的写作,使用他人的观点没有给出恰当的引用[4]。

一、学术造假产生的机制诱因

浙江大学教授朱淼良指出:“当前屡屡曝光的论文抄袭、专利造假事件,有个人道德因素,也有制度导向的原因”。[5]这种导向就是科研领域普遍采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机制。在中国高校和科技界,职称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同时也与很多待遇息息相关,如住房、津贴、职务等。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定是量化的。例如,高等院校内部科研评价指标主要由科研项目、论文、专利、成果等要素组成,这些条块成为教学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受聘岗位的主要评判依据。 这种科研评价体系最大的弊端就是重量不重质。例如,科研被量化成项目数量和经费的多少,论文评价的标准主要看的数量和刊发等级。有的重点大学要求比较高,主要看作者发表国内一级刊物和SCI检索、EI检索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的多少。

“过分强调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论文多少,直接助长了论文抄袭、专利造假等学术浮夸习气。”[5]朱淼良指出,为了寻找更多“加分”因子,追求量化分数最大,许多人长年在外跑科研项目、找关系,个别人甚至伪造成果、抄袭剽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把SCI检索作为衡量科研机构和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以前,高质量的SCI检索论文很难发表,一个学校一年可能只有一两篇。现在有的人一年可以弄到好几篇。 由于当前高校过于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促使一些学者卖力拼凑论文,许多粗制滥造、编造的论文大量“上市”,滋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直接导致中国论文整体质量下降。据中科院统计,2004年我国发表的论文的总量居世界第九位,但每篇文章平均被引用的次数却排在世界第124位。[2]另一方面,由于论文要求的日益提高和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办的刊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刊物越办越厚,质量却在下滑。据统计,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报数量就有1000多种,总体质量却参差不齐。在教育部“名刊工程”的评选中,选中的高校学报仅有11种[6]。

总体而言,我国科研人员和高校的研究成果评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关注的数量,二是强调学术刊物的行政级别。我国的学术评估和科研考核的周期也比较短,一般是一年一考核。 客观来说,目前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弊端已经显现,表现在: “量化管理考核”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人员重“量”轻“质”,造假和滥竽充数流行,导致“学术垃圾”遍天下;论文的质量应以其实际学术水平来评价,不应该以论文刊发的数量和级别去评价,加之某些杂志允许“创收”,“版面费”应运而生,一些“经纪人”活跃于学术界,他们掌握着众多报刊资源,为报刊“组织”收费稿件,从中收取提成,促使“抄袭成风”;考核周期过短,导致科研人员的学术活动“短视”,研究者不愿意作深入的研究。为了完成论文考核指标,他们宁愿放弃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重大学术课题。

二、学术造假的外部诱因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2.1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 430万人。目前,中国网民总数比全球最大的互连网市场――美国,仅相差500万。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平均每一分钟新增网民100人,半年的增长量接近2006年全年的增长量[7]。科技的发展和网民的激增,迅速带动互连网的兴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娱乐、沟通变得非常便捷。大量的论文和著作已经悬挂在不同的网页上,只要你愿意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网站打入关键词,可以瞬间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轻点鼠标用WORD文档复制和粘贴,一篇文章眨眼间就可以“出炉”。真正的研究,需要艰辛的努力。造假性的研究,也许只需要那么一小步,就可以得到荣誉的光环。伴随国际互连网的延伸,复制加粘贴等抄袭现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城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显示,受调查对象中57%的学生承认自己曾经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8]当然,网络抄袭并非中国的特产,在其他国家也非常普遍。《新华每日电讯》披露,美国拉特斯洛大学的教授唐・麦凯布2006年对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承认他们的论文部分来自网络。1999年,比例仅有10%[8]。抄袭行为,不仅包括学士、硕士、博士,甚至还包括一些教授和副教授、知名学者。抄袭现象如此“猖獗”的原因如下:论文和著作抄袭的成本相当低,效率高而风险少。发表一篇有一定见地的论文并非一日之功。俗话说的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可能堆砌文字做简单的拼凑所能实现,要表明作者的看法和评价,要求牢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依托,需要不断积累和考证。一方面,大部分学者和科研人员不愿耗费心血沉下心来长期做一件“精品”,这在年度考核中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学者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也相当有限,而到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信息如此快捷,成本如此低廉,传统的手抄升级为如今的粘贴,甚至还有机器能整本复制文章(如汉本王),效率大大提高。为对付高校大学生网络抄袭,不少老师被迫拿出自己的“照妖法宝”。南昌大学一位新闻系教师为了震慑抄袭学生,将学生论文挂在博客上展示,并注明“本站有累计近8万的点击率,足以鉴别论文的引用和原创程度”。上海高校的一些教师启用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用“电子狗”防抄袭软件查处抄袭拼凑论文,只要联网启动软件,会将选中论文的抄袭部分字迹变红,跟WORD文档中校对功能一样。这些措施既是无奈又是被迫之举,人们在感叹之余不禁会反思打假为何如此艰难。

三、处罚机制的缺失

对于近期曝光的国内学术剽窃事件,我们在反思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监督和处罚机制的缺失。要根绝类似的现象,社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厉的处罚体系,让所有的人不敢“以身试法”。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代表表示,中国学术界和政府要及时行动起来,共同捍卫学术尊严,让剽窃、造假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9]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指出:“我建议政府采取严厉的措施,在打击学术腐败方面一定不能手软。今天容忍一个偷窃,明天就有十个偷窃。”[9]目前,我国对论文剽窃的处罚手段还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基本标准。国内对待大学生抄袭和剽窃的处罚案例经常见之报刊。2005年12月,北京大学出台了《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对论文作弊的学生不再手下留情。北大决定本科生有下列情况之一,学校可以开除学籍:提交的论文、实验报告、科研论文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的;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的;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的[10]。北京大学希望通过严厉的处罚杜绝剽窃行为。无独有偶,2006年6月,暨南大学一名研究生因为两次递交的课程论文被认定为抄袭,被学校开除学籍。暨南大学认为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可以对学生行使管理和奖惩权。条款明确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后来,当地法院支持学校决定,驳回原告的上诉。除高校学生之外,高校和科技界对学者抄袭行为建立处罚制度设想也很多:例如,为了杜绝高校学术和科研腐败,教育部2002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5月,为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中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中国科协起草了《科学家行为准则》,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制订科学道德公约和规范,建立科技人员诚信档案。同月,教育部宣布将要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处罚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给有关单位参考。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有类似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6条明确规定: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11]。我们需要一个统一、客观的第三方监控机制,对抄袭、剽窃的认定有基本的定性,当然我们要求量化指标,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认定。在这里,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论文的剽窃区分得很详细,列出剽窃的5个层次,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12]。美国还在1989年初成立“科学求实办公室”负责处理科学家的越轨行为[12]。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也专门成立“研究诚实办公室”,负责处置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情节、处罚决定。一旦某个人“榜上有名”,其学术生涯基本宣告结束[12]。

四、学术道德的缺失

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作为学者和科学家,诚实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中国古人认为,诚是真实、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说人文本质是“求善”,艺术的本质是“求美”,科学的本质便是“求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科研人员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问,努力钻研一个方向,潜心塑造精品论著,成为该方向的专家。学术造假之所以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者和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的最后底线。学术和学者腐败了,就会动摇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学术腐败的发生并不单纯是制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在教育界的反映”[13]。 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也强调“学术道德是一项基础工程”,并以此呼吁学术者要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13]。北京大学校长许志宏院士也呼吁高校教师在科研中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13]。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指出“学术的本质是发扬真理,学术一旦腐败了,真理就失去存在的空间。大学一旦出现了学术腐败,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就会丧失。”[9]学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而上”,是不能工具化、实用化的。然而,今天的学术评价体制,把学术和学术研究当成一种工具,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实际利益。由于一些人道德操守的沦丧,弄虚作假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最便利的“捷径”,于是学术成了某些人的升降机和敲门砖。对于学术和学术研究,正确的观点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

五、对策和思考

人们必须反思学术界流行的评价机制弊端,改变重量不重质的评价标准。对人才的评判不能只看著作和论文的数量,同时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有效性。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术研究特点,许多学科成果的产生,要求长时间的积累,单纯依靠论文数量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难以反映其真实的学术水平,也助长高等学府“重学术、轻教学”的不良风气,驱使一些教师在科研上急功近利。要杜绝学术造假,就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不要逼迫教师为不合理的考核而拼命。

(一)改革现有学术评价机制

要从根本上杜绝学术造假现象,必须改革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取消过去重量不重质的评判指标。要树立科学、长远、可持续的科研发展观,鼓励学者踏踏实实进行基础性研究,要沉下心去积累,写出真正有分量的、有影响力的文章。学术研究在于积累,是慢工出细活儿,它不能量化,不能限时化,我们的学术恰恰是“定时定量”的。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职称评价体系,取消数量、级别崇拜指标。要明确:学术研究不是所有类型的学校、所有级别的教师都能做的工作,把学术作为硬指标强加于非研究型大学、所有的教师,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杨玉圣教授指出,在美国大学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除了教书育人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这样的大学数量有一百多所。其余的大多数是教学型大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工明确,研究型大学搞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好书[6]。我国一流的大学抓科研、搞学术如果是基本职责,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但数量庞大的本科、大专还有一些不具备基本学术氛围、缺乏科学研究基本条件的中等学校都一窝蜂地搞学术研究,只能导致学术和科研的“”,祸害国家,祸害自己。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才能够防止急功近利现象的出现。美国数学家丘成桐曾经正告我国学术界,不要用急功近利取代学术真诚:“如果科学家整天想着如何、升官、评为教授,那就不能做出很大的成就。不改变这种局面,自主创新就没有希望”。国内高校和科技界应该静下心反思量化评价体系的弊病,积极探索新的评估办法,当然这一改革并非一夕之功。

(二)建立客观、科学的监督机制

仅仅靠道德的力量去维持学术的纯洁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客观的、科学的学术规范机构,专职调查和处理学术领域的违规行为。美国的类似机构我们可以借鉴:1989年,美国建立“科学求实办公室”,从科学研究的不同环节加以防范,例如,从选题、研究、、成果公布等阶段监管[12]。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设立有“研究诚实办公室”,调查和处理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的造假行为,最近几年接连曝光了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的不诚实行为、南卡罗纳医科大学博士的论文捏造数据行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师的研究报告造假行为、密苏里大学教授研究成果的变造行为,令这些越轨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的人从此失去了学术生命。[12]我们可以设想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专门接受举报、调查、处置,由这样一个机构做出客观、中肯的报告,依照规定处置。在处置过程中接受人们的申诉,公布越轨情节,展示具体证据,让人们口服心服。同时公布违规者姓名和情节,通过处理给更多的人以警示。让所有的学术界人士明白一个道理: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研和学术研究。

(三)加大相关立法和处罚力度

要杜绝科技造假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去制止。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呼吁采取有效的立法手段预防和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我国目前还没有惩治剽窃他人成果的法律,有关部门应该着手考虑如何制订一部有效的行政法规或著作权法规的具体细则,在学术和科技领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局面。此外,加大目前规则的处罚力度,让人知道应该“有所不为”。美国现有的处罚措施是相当严厉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的“诚实办公室”一旦发现学者涉嫌造假,随时公布其姓名,并与越轨者签署“自愿排除协议”。在未来3―5年内不得参与任何由政府资助的所有项目,同时向被侵权者公开道歉和赔偿[12]。美国的一些杂志处罚的力度也相当厉害,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规定:未注明出处地全文复制一篇论文,将导致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并吊销违规者在(IEEE)刊物上发表权利达五年;未注明出处的大量复制(达一半篇幅的),处罚同上;未注明出处地照搬句子、段落或插图的,可能在该文章记录中列入违规,必须向原作者道歉以避免吊销发表权利3年[12]。

总之,要防止学术的“”,杜绝学术虚假行为,我们首先要让学术真正脱离量化的硬指标,改革评价机制和体系,同时建立规范的学术监督机构,加大处罚力度,依托法律为基准,塑造中国学者良好的整体形象,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土壤。

参考文献:

[1] 陈健,何国祥.中国科研环境调查报告[J].新华文摘,2006,(14):115-118.

[2] 葛剑雄.学术腐败看似品德问题,实际体制问题[EB/OL].中国科技大学新闻网,2008-04-04.

[3] 关于论文抄袭的定义http://club.省略,2006-05-12.

[4] 关于剽窃的定义http://column.省略,2006-05-09.

[5] 学术评价不能简单化http://www.省略,2006-11-20.

[6] 杨玉圣.教育和学术不能[N].中国青年报,2004-07-20.

[7] 关于中国网民人数http://www.chinese.省略,2008-01-17.

[8] 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http://www.省略,2005-12-29.

[9] 许林贵,徐晶.中外校长呼吁严厉处罚学术造假[N].新华电讯,2006-07-14.

[10] 北京大学公布学术规范条例.北京大学新闻网,2005-12-15.

[11] 杨嘉文.试论我国著作权法上的剽窃标准[J].法制与经济,2007,(6):30-31.

[12] 方舟子.论世界一流大学与学术腐败.http://blog.省略,2004-11-18.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8篇

提及英语教学论文写作,我们不少人总以为那是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的专利,与我们中小学英语教师无缘,或者觉得写论文高不可攀,不敢问津。这些心态使我们对论文写作望而生畏,以致不敢提笔。于是,评职称时,一些人硬着头皮,东拼西凑,手忙脚乱地挤出一点干巴巴的东西”,连自己也不知所云,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因此,对我们中小学英语教师而言,写论文首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良好的心态,要勇于拿起笔杆子,勇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勇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写论文固然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资料、信息的积累,但只要有一孔之见,遵循正确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写出一篇较好的英语教学论文。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经验是撰写论文最宝贵的财富,没有经验,论文写作就成为无本之木、纸上谈兵。写论文就是要有感而发,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东西,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拙作“目的十方法十恒心=成功”、“归纳·浏览·联想’复习法”、“把握规律高效记忆”分别是本人平时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英语复习及单词记忆进行指导的写真,因此,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并分别被《学习报》、《中学英语之友》及《学英语》所采用。

三、英语教学论文的基本形式

教育科研论文是专门研究、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术论文。英语教学论文主要研讨英语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类型:

1.知识性小论文:系作者学习、研究学科的心得,常见于以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刊,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促进作用。这类文章严格地说不算学术论文,本人1989年-1995年撰写的大多是知识性的小论文。

2.经验总结:将英语教学实践中丰富的经验事实加以抽象概括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不能面面俱到、记流水帐或停留在经验上。

3.研究性论文:对英语教学中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进行研究、分析,不拘泥于个体经验,但须有作者个人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前者通常是亲自参加教改实验者所撰写,一般包括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和预测、实施、验证、追踪、对照等;后者撰写的是调查教和学的情况报告。二者一般都含有数据等统计资料。

正规的英语教学论文在题目和正文之间常有200字左右“内容摘要”和若干组“关键词”,以备电脑检索、标引文献。

四、英语教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步骤

1.确定选题

写论文,首先要有选题。我们要从当前英语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和对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起指导作用的问题中确定选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应该让读者一看题目就能洞察出文章的内容范围。感受深则写之顺,驾轻就熟,容易出成果。

(1)选题要新颖

创新是论文的生命线。尽量写别人未总结过的东西,要有创造性、新颖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爆“冷门”,增强发表的命中率。选题要新颖,就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学科教学改革的动态。捕捉、探讨本学科的信息,以科学性为前提,言他人所未言,发他人所未见,示读者所未知,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考试要有笔试、口试和听力测试三种形式,为此,本人写了“听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一文,发表在《英语周报》(教师版)1995——1996学年度第21-22期上;1996年高考英语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增加了“口语应用”题,我结合平时的英语教学实践撰写了“新题型对话理解题”,发表在《中学英语教学参考》1996年第11期上;1997年秋,说课活动全面展开,本人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新颖实效的说课活动”一文,发表在《英语周报》上;教育界千呼万唤素质教育已经多年,本人拜读了不少力作,也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鉴于外语教育界当时全面阐述外语教学素质教育的论文尚不多见,1998年暑期,我以“英语教学素质教育论”为题撰写了一万二千字的长篇,该文连载在《中学英语教学参考》上。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创新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拙作“诱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应运而生,刊于20__年3月28日《考试报》,并获全国英语素质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20__年伊始,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负”问题的通知,本人研习有关政策,并结合实际,撰写出“‘课堂革命’促‘减负”’一文,刊于20__年7月4日《考试报》。

新颖性还指选题的写作角度新、立意新,别人写过的老题目,如兴趣教学、课文教学等,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去写,另辟蹊径,写出自己新的经验、观点,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只要能予人以新的启示,同样能取胜。例如:写培养英语兴趣的文章俯拾皆是,本人结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小学生的实际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新动态,撰写了“小学英语兴趣教学谈”一文,发表在《英语周报》(教师版)1996-1997学年度第7—8期上;近日,我以“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为题谈英语学科的兴趣教学,以排比式“实施成功教育,激发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兴趣”、“加强情感教育,保持兴趣”、“创办英语乐园,发展兴趣”四 个部分阐述途径,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该文刊于20__年7月31日《英语辅导报》。新颖性还表现在措词要合乎时代的要求,譬如,“差生”这一概念已不多见,以“后进生”、“学困生”替代。

(2)从小处着眼

大题目的论文并非不能写,但题目过大,会不着边际,捉襟见肘,往往要说的东西太多,结果是什么也讲不深道不透,两、三千字无法包容其内涵。从小处着眼,把题域缩小一些,使题目变得具体、实在,有利于作者更集中、深入地搜集材料、出示论据,写起来得心应手,做到“小题大作”,从而给读者更多有益的东西。例如,有位同志以“用竞争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为题谈兴趣教学,他所选的就是一个侧面,并由此拓展开来,挖掘其各个方面内涵,该文仍不失为一篇佳作;一篇题为“创设情境·策略引导·参与实践”的论文谈幻灯在教学活动课中的应用,其切入点小,探讨得深刻、透彻。

在取得一定的写作经验之后,一旦有大的选题而且有迫切的写作欲望,我们同样可以着手撰写。拙作“激发兴趣·指导交际·精讲知识·培养能力·加强反馈”、“英语比较教学法探试”、“英语教学素质教育论”、“诱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21世纪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法探讨”、“小学英语教学法探讨”及学法指导之作“目的 方法 恒心=成功”的题域都较宽,反响也甚好。

2.构思谋篇

论文写作十分辛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充分准备与精心构思。1996年暑期,我为我区小学英语教师作了《小学英语教材教法讲座》。起初,我毫无头绪,无从下笔,后来冷静下来,理清思绪,花了20多天的时间搜集、阅读有关材料上百份,才付诸文字。

在写作过程中,我基本做到:

(l)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有目的地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以及一些与选题有关的内容,以便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的作品,增强论据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书读千卷,才能融汇笔端;构思奇巧,笔行万里,方可纵横捭阖。拙作“21世纪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法探讨”主要参阅了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教育部《关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设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献。

(2)搜集整理资料,作读书笔记卡片。在平时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将英语教学实践中有益的感受记载下来,利用报刊图书,广阅博览,摘录有关资料、信息,制作成卡片,并分类归档,以备参考选用,做到厚积薄发。本人重视教研投资,每年坚持订阅《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学外语教与学》等,精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怎样当个好教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经典著作。本人将有关报刊资料上收集的精彩句段摘抄到我的《锦言妙语集》中以备选用。

(3)草拟构架,自如运筹。撰写英语教学论文时拟定提纲恰似建筑施工之前的图纸设计,因为论文须有严密的逻辑性,支撑论点的大量零散材料应该组织得好,否则文章写起来就可能松散、缺乏力度。提纲通常包括论题、论点、目录、材料排列等。拟定好提纲后,可对资料卡片进行分析,重新排列组合,抽出拟撰写的论文需要的材料,为正式写作铺平道路。

3.执笔行文

写英语教学论文不是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堆积,而必须注意融会贯通,把这些原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为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1)初稿

写初稿时,不看卡片,根据提纲把自己的想法、体会、感受全部写出来,每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写好主题句。这样,作者可避剽窃、抄袭之嫌,能将自己的观点及笔记中重要内容包罗进去;还可以避免孤立堆砌材料,使文章意思连贯。撰写初稿要观点明确,组织结构严谨,说明清楚,层次分明,必要时,用量化的图表、图解等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

(2)二稿

写好初稿后,我们即可借助卡片重塑初稿,将撰写初稿时可能遗漏的某些材料安插到文章的合适地方。需要直接引用时,引文要核对无误、精少得当,还要加注,说明出处,以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写二稿时,要检查细节安排是否妥贴,语言是否准确,举例是否信当。

(3)定稿

写英语教学论文最好能“一气呵成”,以免打断思路,但修改时宜作“冷处理”。二稿完成后,可暂时放一段时间,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可能会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为了确保文章的科学性、客观性、创见性及应用性,应努力做到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见解新颖、论证精辟、概括恰当、用语贴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和结构完整。还可以请行家审阅,吸取他人的见解,进而加工润色,以臻完善。

五、撰写英语教学论文的注意事项

撰写英语教学论文要有务实的精神。作者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做到严谨、细致、认真,切忌浮躁、冲动、急功近利。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将教学研究植根于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不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我们有些英语教师工作十分勤恳,但平时缺乏积累、疏于动笔,对论文写作望而生畏,不能用大纲、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作品,不注意吸纳他人的成果,使作品成为单纯的经验、感受;或者只谈理论,不能用宝贵的实践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使作品缺乏说服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英语教学论文写作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我撰写的“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英语教学”、“我爱当孩子王”、“团结协作以研兴教”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教学、班务及教研的总结和演讲,我将这些整理后投寄到《英语周报》等报刊发表。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我校举行文艺会演,我编排了英语短剧《香港,欢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该剧发表在《英语周报》头版头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英语教学论文写作中,我还进行跨学科借鉴。俗语道:隔行不隔理,我在翻阅报刊时,也常关注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精品。1999年4月《安徽教育》刊发了江兴代同志“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展望”一文,我读后深受启发,撰写了“21世纪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法探讨”一文。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报刊特点,选准对口栏目,揣摩编辑的思路和风格,注意稿件的时效性乃至同步性(尤指教辅用稿),有的放矢地撰稿,减少盲目性。如有的刊物以高校教师为读者对象,一般就不适合我们中小学教师投稿。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就必然有所收获。回顾本人走过的写作之路,我深感艰辛及艰辛后的甜头:15年来,本人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报刊上发表200多篇教学论文等作品,形成了“激发兴趣·指导交际·精讲知识·培养能力·加强反馈”20字英语教学法、英语比较教学法、“归纳·测览·联想”复习法;被评为《学英语》、《学习科学研究》等报刊社优秀作者;“目的 方法 恒心=成功”等3篇/!/论文获中国外语学习学研 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英语教学素质教育论”等5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英语教学论文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法探讨”一文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在全国交流经验、交流论文4次;出版了《阅读中国》等18部专著、《高中英语同步精讲精练》等8部合著;多次应省教科所之邀编撰教辅用书,累计撰写500多万字的作品;辅导学生发表英语习作30余篇。本人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研会会员、20多家报刊特约编辑,1989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91年获安徽师大优秀本科毕业生称号,1996年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1998年获安徽省自学成才奖,1999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事迹刊于《考试报》、《英语辅导报》、《安徽日报》等9家新闻媒体,业绩载人《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辞典》等辞书。我把同仁的多篇论文修改后推荐发表在有关报刊上,还为山西、陕西、福建等地的10多位教师指点写作、修改论文。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高等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韦朝晖,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南亚纵横》杂志社编辑,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12006109-0205-05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起着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信息传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是高等院校、社科院、社科联等,其读者主要为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等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高等院校既是学术期刊的主办者,又是学术期刊主要的作者源和读者源;而学术期刊也为展示高校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校科研人才、促进学术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术期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密切,两者是互动关系。正确认识学术期刊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学术期刊回归正确的发展道路,获得更好的繁荣。

一、学术期刊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1.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教学辅助作用

学术期刊是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完善教学活动,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相对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教学任务的多重性,限于篇幅,教材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对它们作一一点示,这就使得教材不能不存在相当数量的隐含信息。这在客观上给教师和学生设置了相应的难点和重点。而这些难点和重点,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轻易克服和准确把握的。甚至有时候,即使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作了相应的点示,也很难说他们在点示的过程中不会存在盲区。因此,高校师生借助于学术期刊能够对教材发幽阐微,获得对于教材相应的补充材料和额外的相关信息,进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许多高校的专业课都把本专业主要的学术期刊介绍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往往扮演着参谋甚至是导师的角色。一份好的学术期刊一方面通过介绍众多先进、独特、新颖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科研方法启发教师和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识,拓宽视野,并丰富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杂志的办刊思想,通过与作者和读者的交往,以及对作者文章的精雕细琢的修改,促进作者开拓思路,获得进步,并向学术界推介学术新人,使年轻学者得到学术界认同的机会。这些都不亚于一个导师所起的作用。

2.学术期刊是教师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科建设、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首先,学术期刊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育以及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展示科研成果为主的平台。学术期刊一方面刊载师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求得到社会认同,将其应用、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能从中借鉴、吸收他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的发展。许多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学者,众多这样的学者又使一些大学加入名校的行列。其次,由于学术期刊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周期性、针对性等特性,因此成为学术交流的最佳途径。学术期刊的发展不仅活跃了高校的学术气氛,而且在与其他学校的交往中,也起到了窗口和桥梁作用,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竞争,起到了共同发展、繁荣学术的作用。

3.学术期刊是培养师生学术科研能力,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的园地

学术期刊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高校中的很多优秀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术期刊的培养。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并得以著名,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为社会所承认。而编辑在社会与学者之间扮演的中介作用不能忽视,其中公认的名编辑和权威性学术刊物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发表有质量的学术论文,是评价一位科学工作者创造能力和成果水平的公认指标。通过学术论文在发表过程中的审阅、修改、校订、出版、信息反馈等环节,可提高作者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学术期刊对于培养科学人才具有特殊的功能。

4.学术期刊是良好学风的引领者

学术期刊对于高校师生的科研工作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术期刊通过发表高质量、高水准的论文,引导师生向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发掘,提高学术水准;通过选用的稿件、开辟的专栏,刊发的“按语”、“编后”,引导师生对一定阶段内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课题和学科领域;通过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与衔接、稿件的选择与排序等,将学术研究向社会改革实际引导,使学术期刊成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培养师生服务社会的理念;学术期刊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空间,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编辑出版工作把住失范作品出口环节,坚持学术期刊对规范学术研究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引导学者自律,倡导严肃认真、与人为善、以理服人、平心气和讨论的良好学风。学术期刊通过创造的劳动,引导作者和读者向学术期刊的导向靠拢。高校师生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作者和读者,学术期刊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办好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1世纪,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既定的战略方针。高等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术期刊要具有学术性

学术期刊是以刊登学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其特点是学术性强、理论水平高,富有应用价值,能够反映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但目前一些学术期刊登载的学术论文在选题上原创性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从论文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上看,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差;从论文被引用情况看,我国每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如SCI、ISTP和EI)收录的只占论文当年总数的4%。在收录低的诸多原因中,文献内容重复是主要原因,许多粗制滥造的学术论文,不能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需要了,因此,学术期刊应该回归学术性,提高学术品位。

第一,学术期刊在内容上要确保学术品位。学术期刊要以社会主义科学的传播为己任,重视选题开发与策划,尽可能避免、减少和杜绝金钱稿、人情稿、关系稿,多刊发精品论文,确保学术期刊的学术

品位。精品论文的质量是以展示学科创新程度为衡量标准,要具有学术的前瞻性。应是国家重大课题、重大基金项目、前沿学科取得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因为这些选题一般都是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学科前沿研究的热点、焦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反映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获得的新发现、新规律、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创新成果。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应优先发表。

第二要细化学术市场。也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并确定目标市场,锁定目标读者,在刊物的内容与形式及整体风格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配置与调适,突出特性,以实现期刊的销售,求得生存发展。长期以来,许多期刊习惯于按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收入层次乃至地域等来确定目标读者与市场。一般说来,这种确定目标读者的方式方法是必要和有效的,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强、内容较专门化的学术性刊物。国内外一些知名期刊十分注重读者反馈情况与读者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调查、分析与掌握读者群的个好,对其阅读倾向予以分类,对刊物的目标读者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使刊物适应最大多数目标读者的需求。

第三要注重张扬思想,崇尚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不单纯是信息与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载体。优秀杂志的存在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思想的源头。要营造有利于发现真理、繁荣学术的创新环境,提供大胆探索、自由思考的学术空间,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的争鸣与切磋。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除了做好编辑工作之外,还应积极参与各个学科的学术活动,加强与学者的交流,例如抓住重大及前沿问题,组织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样的讨论突破学科壁垒,为不同学术视野的学者搭建交流的平台,会得到学界的支持和好评。

2.学术期刊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课题。而高等院校既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许多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变专业设置,原有的专业划分被打破,新的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如提倡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多角度的量化对比,或用几个学科的知识交相引证以综合检验一个问题等方法,正在当今的很多课题研究中采用。特别是各地的对比研究,跨省市的区域经济、文化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学术期刊树立创新观念,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

第一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学术期刊根据编辑事业的发展现状,推动办刊理念和办刊机制的创新是必然趋势,必须把社会科学、哲学、文学与科技学术整合,把刊物做大做强。根据自己的专业办刊需求,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名牌期刊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学术一流名刊。目前,国家的各级期刊主管部门已逐步制定与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准备扶持一批重点学术期刊。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协分别设立了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科学出版基金”,每年注入300万元,资助优秀科技书刊的出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设立了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等。学术期刊对此应高度重视,根据期刊目前情况,努力争取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的品牌期刊。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献检索系统的作用,积极争取被重要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以及国外的SCI、EI等。

第二要不断创新内容。定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是靠栏目研究的课题和文章的内容吸引人,而栏目课题与内容又要随着时代和知识的更新进步而不断变化,才能创造层出不穷的新意。学术期刊必须把栏目定在学术水平高、新颖独创、探索研究的位置上,改变学术期刊栏目原来那种“全、散、小、弱”的局面,以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形势发展确立政治类、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学术动态类、文化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主题,利用不同领域的优质文化资源去创学术期刊的名栏。学术期刊可以根据已有的栏目质量定位去设置名栏,要把栏目精作细研,争取做到新颖独到、别具一格,充分体现栏目的高度学术传播价值。

第三要版式创新。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的载体,面对读者日益复杂化的阅读情趣与不断变革创新的时代,特别是青年人为主的高校师生,要想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和影响力,还应在版式设计上推陈出新。期刊的版式应有学术味、书卷气,应在与自身文化氛围相协调、相和谐中开拓创新;期刊目次页的设计编排上应更贴近时代,通过标注不同栏目或者把每一栏目中的重要篇目用醒目的字体排出等方法,加强目次页的“导读”意识;期刊内文版式的设计也要求新、求变、求美,充分反映出期刊编辑的匠心独运和开拓创新的风格特色。学术期刊编排上要与国际接轨,编辑项目(版式、学报内文、附录、总目次和索引等)和编辑规范(编辑、排版)要符合学术规范和编排的标准化,以便于建立国际信息网络,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要创新学术期刊办刊制度。一是鼓励本校、本院学者把论文投到外面刊物去,既可缓解本校、本院学术期刊的发稿压力,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品味,打造自己的品牌;又可给本校、本院学者以学术压力,必须拿出货真价实的论文,从而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逐步打破学术期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对学术媒体的参与。现在不少学术期刊的办公经费都很紧张,不得不承担起创收的任务,实行收版面费、开增刊的方式。在国家政府和所属单位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提倡社会资本的注入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第五要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编辑队伍。学术期刊编辑要在观念上创新。编辑不仅仅是文字匠,是伏案者,更应是社会活动家,编辑劳动价值及其创造性也体现在期刊学术品位和品牌上。要有勇敢的创新精神,敢于发表有理论锋芒和学术棱角的文章,要有开放的思想和视野,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先进性的信息、动态和科学技术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来提高和完善刊物的知名度、品牌度、闪光度、创新度。学术期刊编辑还要在知识结构上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编辑有其特有的智能结构、知识体系、工作标准和操作技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产生出一些新的分支,同时对道德意识、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修养,必须对相关的学术前沿发展趋势有广泛的了解和深邃的学术眼光,否则难以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实现选题创新。学术期刊编辑在完成学报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研究,不仅对编辑学有所研究,还应努力成为一门或

几门学科的学有所成者。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都在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为此,期刊编辑要熟练掌握使用电脑,实现编、校、排各方面工作的现代化。

3.学术期刊要具有特色

当前高校已经实现了并轨,专业设置有了一定的自,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改革步伐。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展开深入调研,挖掘出刊物潜在的个性,形成独有的特色,并通过不同特色的学术期刊来促进高校改革。要办好一份独具特色的学术期刊,首先在定位上要突出特色,办刊方向、宗旨及服务对象的确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特定的读者群,形成鲜明的特色。其次,在选题内容上要独具特色。学报类的学术期刊可以挖掘学校的专业特长,要紧跟学术前沿,关注学术动态,注意在新的学科领域和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寻找新的选题,形成刊物的特色。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以学院的优势学科为依托,把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定位为刊物的特色。地方社科期刊则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刊登本地人文历史研究、本地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科研成果和此类学术信息为重点,形成地域特色。这样做,不仅使刊物办出了特色,同时也真正地为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实在的贡献。如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东南亚纵横》就是根据广西与越南接壤,与东南亚相联接的地域特色而创办的,多年来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和特色,对广西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要形成语言和版式设计特色。学术期刊应改变往日语言晦涩难懂、结构呆板、生硬的面貌,代之以优美、清新的语言和流畅、清晰的结构,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应大胆改变学术千孔一面的视觉效果,在封面的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目次设计、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的匹配和印刷质量上突出自身的特色,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这一点,对于吸引以青年师生为主的高校群体影响力较大。

4.学术期刊要有服务意识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编辑;学术作用:艺术作用;理论建设

论文摘要:科学、艺术等文化现象是人类符号活动的结果,普通编辑学的确立与发展应以符号世界为论域,编辑理论建设应充分重视对符号学研究成果及方法的借鉴。结构主义是认识论主体的认识模式,是编辑学术(艺术)把关的钥匙。科技编辑的学术把关和文艺编辑的艺术把关可分为不同层面,符号本质是这两大类编辑的共同点,由此两者相融合;同时,两类编辑理论建设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吸纳也各有侧重。

有关学术(科技)期刊定级(分级)文献多数由期刊编辑完成,但令人不解的是无论赞成或反对分级者都没有提及编辑的学术作用。是因为编辑们谦虚?但编辑界为提升学科地位,不正是需要展示自身的学术作用?是因为编辑的学术作用微不足道,只是文字性的劳动、文化商品的经营或者文化活动的组织?但编辑们是不会甘于认可的,二十多年来编辑理论研究的原动力不正是“学术”情结?并且有论者鼓吹和宣扬编辑的学术作用。或许,可以这样认为:“编辑的学术作用”在编辑界仍未形成共识,更不用谈作者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近几年编辑理论研究的冷清,和这一问题是内在关联的。作为一名编辑,在科学(以及文艺)过程中,编辑不是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相对于作者而言足“外行”,需要什么样的学术素养才能与作者进行学术对话,甚至学术把关?

符号行为是人独有的行为,使用符号能力的出现才导致了文化序列的产生,人类全部文明都是从运用符号中产生,并借运用符号而继续,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人类文化现象都是人的符号化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人类文化史就是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史,而人类文化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这在人符号活动本性存在的前提条件下是成立的)。抓住以符号世界为对象开展理论研究是编辑学发展的根本。编辑的学问就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符号世界的学科之一。

科学和文艺均是人类把握经验的符号活动。在科技编辑领域,钱文霖先生一再重申的“方法论路径”应该受到编辑学界同仁的重视。首先,媒体形态的变化对此研究路径基本上不构成阻碍;其次,此路径表现为能够灵活吸收利用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如系统论、信息论等;再则,此路径研究成果既可以直接指导编辑实践,又可以为进一步的理论建构奠定坚实基础。钱先生及其团队历经二十多年的奋斗,在科技编辑方法论方面已经有丰硕的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尚未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文艺(包括新闻)编辑,并且他们在科技编辑方面也大多涉足的是自然科学(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不多;对从文稿表述形式细节去发现、改正内容方面疏误的关注较多,对文稿整体方面的关注较少,尤其是缺少对各学科认识结构及说明模式等的研究。要真正扭转学术期刊定级中轻视编辑的学术作用的局面,让编辑的学术作用得到以广大作者为首的社会大众的认可,作为认识论的结构主义可能对我们有帮助。

各种具体科学的发展趋向要求按照数群这样的模型进行说明,表示为类似的形式化或其近似形式即控制论的模式。结构主义为“认识论上的主体”的认识模式,可以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推动力——“当人们一旦做到了把某个知识领域归结为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结构时,人们就会感到已经掌握这个体系内在的发动机”。对于编辑而言,正是可以通过掌握各学科认识结构的特点来进行学术把关。一些科学家“无师自通”担任编辑,办出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刊物,一些学校教育毕业后再无或只有短暂科研经历的编辑办出了优质刊物,他们的共同点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该学科的认识结构并自觉加以运用。科技编辑的素质或者说编辑学造诣的最高境界,可能正是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掌握。

编辑对作品内容把关(编辑学功能的体现),可分为不同层面。通过对各学科认识结构的解剖,不断提出推动学科发展的论题和学术审查,是第一个层面;对各学科说明模式的认知、把握和运用,即体现为对作品论证方法的编辑把握,是第二个层面;钱文霖等开创的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途径,即从作品表述范式的规律把握内容疏误,是第三个层面;各种编辑规范的研制和运用,如科技书刊标准化等,则是第四个层面。

科学认识领域存在结构主义,而文艺认识领域是否也存在呢?作为“与文学有关的全部学术研究和鉴赏活动”的“文学批评”,不是文学本身的派生形式,而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整个文化的“基础部分”之一。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弗莱着重研究西方整个文学的结构形式,试探性地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写出一部划时代的被欧美学术界公认的“当代经典著作”,此书也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著作。弗莱之前的弗·雅·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开创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成为2o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家的精神源头,而当代的叙事文本理论也深受其影响(《故事形态学》中译本代序,谢尔盖·尤里雅奇·涅赫留多夫)。20世纪6o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符号学,是与结构主义运动分不开的。这些成就表明,文艺认识的发展也是趋向结构主义的。文艺编辑要真能与作者对话、进行“文艺”把关,依然离不开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因此,科学认识领域编辑学的各功能均会在文艺认识领域编辑学中再现。

作为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成就科学的诞生,与之前人类的文艺经验不可割裂。从人类认识演化过程来看,“野蛮人的思维”在文明人之中也永远存在,只是构成科学思维的低一级水平,个别主体的认识结构要达到“认识论上主体”的水平,要经过不断的“除中心作用”。由此可以认为,在有限生命个体的人的身上,文艺认识和科学认识也必然共存。非文学散文修辞的可能、科学修辞学的现存性以及以隐喻为代表的非字面语言广泛存在于科学话语中,即是这种状态的证明。因此,面向科技和文艺的编辑学不存在“鸿沟”而是交融的,这是因为它们均归于人的本性(符号活动)所致。

已经有50多年发展史的符号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对象是“意义问题”,其相当丰富的成果应当对编辑学特别是人文领域编辑学的建设有重要借鉴价值。陈力丹在新近出版的《新闻叙事学》的序中说,此书作者运用符号原理研究具体的新闻文本,“将符号学的一种分析方法(话语研究方法)与新闻学研究结合,为深化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论”,“达到了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刻地分析”。一位新闻编辑只有对新闻本身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编辑,此书研究路径及其本身应当对编辑学至少对新闻编辑学的建设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符号学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元知识和新的方法论”(陈力丹语),而且有人直接提出话语分析为传播研究的新路径,可见新近传播学界对符号理论的重视。国内编辑学界以媒介形式分类进行的研究,如书籍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等虽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没能将编辑活动的符号本质充分挖掘出来,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其困难无形加大,非但普通编辑学的建立是“遥远”之事,就是编辑有学与否的问题也难以真正解决。虽然编辑学界有人提出了“编辑学为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但是现实情况可能是传播学界因对符号原理的积极运用而走在了编辑界的前面,将他们的研究拓展到了编辑领域,已知文献【14—15】就是例证。

上一篇:科技展望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商专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