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9 16:54:19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1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5、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与预防性服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或普服药物工作,提高人群保护能力,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2

完善领导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各区县、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是疾病防控的责任主体,领导疾病防控,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本地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建立相关责任单位参加的定期重大疾病会商制度,分析突出问题,制定防控目标与对策,强化绩效考核与评估。

落实部门职责。卫生、财政、教育、广电、公安、民政、食药监、物价、气象、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特别是教育、卫生部门要突出易受疾病威胁、脆弱人群集中的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疾病防控,健全协作机制,共同做好学校疾病防控,防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财政部门应切实保障疾病防控和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加强资金监管。

完善组织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协调重大疾病防控。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由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及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机构中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组织和部门组成。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的重大疾病防控职责,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进一步明确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综合、专科医院应健全预防保健或感染管理组织,切实履行重大疾病防控职责。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作,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共同防控重大疾病。

完善经费保障体系。区县政府要加大疾病防控投入,建立逐步增长的疾病防控投入保障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足额安排。除预算安排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外,应加大本地重大疾病防控投入,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

完善考核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疾病防控考核机制,自2010年起,市政府将建立“纵向”、“横向”的双向考核机制,即建立市、县、乡镇政府的逐级重大疾病防控考核机制和地方政府对各职能部门的重大疾病防控考核机制,狠抓落实,强化效果评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各区县政府,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统筹和监管,确保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各级、各部门不得截留、挪用,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为政府当好参谋,将资金的使用和工作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考核办法和资金拨付实施细则,从而推进疾病防控的全面开展。

二、加强防控能力建设

健全城乡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重大疾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处置能力,强化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等疾病的监测、预防、干预与控制能力。

增加疾控机构人员数量。按照《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强化市、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配置。各区县按照每万人口配备疾控人员数为1.2—2.2人标准,在两年内配足疾病防控人员。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配足乡镇卫生院专职疾控人员。常住人口在10万以上的乡镇配专职疾控人员5人以上,中心卫生院配专职疾控人员4名以上,一般卫生院配专职疾控人员不少于3名。严禁非专业人员进入疾病预防控制队伍,院领导不得占用专职疾控人员名额。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控队伍,保证疾控人员待遇不低于院内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提升疾控人员素质。各地应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加强科学管理能力和业务培训,大力培养疾控服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监测、预警、预防和控制、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实验室检测检验等方面能力要有明显提高,要有针对性地培训一批核心骨干,能尽快在不断增加的业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疾控机构技术水平。贯彻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完成检测设备的投入和配备,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检测检验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传染病报告实时监控系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和OA办公系统建设,特别要增加投入,加强OA办公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分析应用水平。

三、加大防控工作力度

加强疾病防控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疾病预防控制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一把手”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实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抓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定期召开疾病防控会议,专题研究疾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加强疾病监测。各级疾控机构要积极主动、规范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切实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不断提高报告质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发现、核实、报告、处置疫情。各地要通过省级以上监测点的规范运行带动其它监测工作,不断扩大全市疾病监测点的覆盖范围。同时,针对本地区重点疾病,有选择地增加监测的病种,为政府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疾病防控干预。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基本的疾病预防控制综合干预机制。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安全方便、运行高效、服务规范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络,公平地为城乡居民提供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推行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免疫规划,针对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本地主要传染病,开展预防接种,切实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对我市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乙脑、乙肝、流感等传染病,结合疫情预测分析,在流行季节前针对重点人群接种疫苗。2010~2011年针对上述传染病,重点实施麻风腮、乙脑、季节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疫苗和15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有效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降低传染病流行强度,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市卫生部门根据疫情监测、分析预测,具体组织实施。

四、全面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平地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和传染病报告与处置服务。全面实施结核病、艾滋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防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规范实施预防接种。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合理增设接种点,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高冷链运转频率,重点抓好通知、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主动搜索目标儿童和预防接种证(卡)管理等环节,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有效的预防接种服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卡介苗等11种疫苗接种,接种率达到国家有关要求;安全、有序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目标儿童补种率在95%以上。

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党校培训、宣讲等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重大疾病防治政策和知识水平。对大众人群、学生、流动人口、妇女以及高危和脆弱人群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知晓率,营造良好防治氛围。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管理与服务。积极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每个区县至少建3个自愿咨询检测点,推行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减少高危行为,打击贩毒吸毒和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艾滋病传播。扩大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针具交换、安全套推广使用等有效干预措施覆盖面。

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国家免费政策,把肺结核病人治疗费用纳入当地新农合报销范围,进一步减轻肺结核病人的经济负担。强化多部门合作与协调,加强结核病健康促进,提高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加强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作,通过转诊与追踪,努力提高病人发现率。加强督导,切实落实肺结核病人的治疗管理,提高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3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信息化 意义 现状 措施

1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1.1 提高疾控机构能力

疾控机构主要通过与社保中心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医疗风险管控与医疗费用管理结合,疾控中心信息与社保中心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建设,通过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直接与相关的医疗系统进行连接,使患者就诊方便的同时,也降低了疾控中心管理难度。健康管理系统囊括了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如健康信息收集、健康干预服务、健康服务评价等,为疾控中心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从而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更专业和针对性的干预服务,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1.2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数据采集和危机判定等功能,从而通过了解和掌握网络运行情况,对网络各种安全障碍进行及时清除,确保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救治和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1.3 提高工作效率

为深入开展我国基层免疫预防工作,提高我国基层疾控机构职能,应转变传统的预防接种方法,积极引进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使基层免疫预防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疾控中心工作效率。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县、市疾控机构均可通过网络直接上传疾病疫情信息,提高了发现、治疗传染病的效率。激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简化了上报疫情的程序,提高了监测和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

2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病毒侵入

计算机病毒是由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代码,导致计算机数据丢失或系统受损,具有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和表现性。常见网络病毒如小邮差病毒、ARP病毒、后门病毒等对计算机的杀伤力极强。目前,诸多疾控机构的计算机虽装有杀毒软件,但不勤于清理电脑磁盘、查杀潜在病毒、更新杀毒软件版本或升级软件功能,导致见缝插针,侵入一台计算机后迅速由网络传至各台机器,使网络数据丢失,疾控信息系统被黑客侵入至破毁。

2.2 IP网络协议不安全

IP网络协议是诸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所有网络设备相互联系的集合,确定信息采集格式。IP网络协议作为疾控机构网络连接的基本协议,可运用各种数据网络。一般开发和设计IP协议时主要考虑其便利和开放特征,安全系数较低。IP协议通过三次握手途径行程网络连接。第一次握手发送的数据块为SYN包,第二次为SYN包或ACK包,指继续或应答,第三次ACK包仅表示应答。黑客通过对SYN包或ACK包内容进行监听,再冒充连接方回应发送方,进而以连接方身份发送带有病毒或有害数据的ACK包给另外一方,以完成侵袭破坏的过程。另外,黑客还可能利用IP接受或发送三次握手机制和待缓冲区,发送大量单方连接请求,消耗网络系统内存,致网络彻底瘫痪。

2.3 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欠缺

由于我国疾控机构还处于系统信息化建设初期,进行信息录入和整理的员工并未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首先,虽网络管理员有设置相应的用户口令,但电脑操作人员并未发挥其安全防护作用,将口令密码直接写在电脑附近或随机转借个人账户,口令密码形同虚设,是计算机内的文件被轻易盗取;其次,员工利用办公电脑下载病毒携带软件等网络资源,或链接外来携带病毒的移动磁盘,导致计算机侵入病毒,网络信息系统被破坏;最后,疾控机构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

3 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3.1 预防病毒侵入

首先,疾控系统终端计算机须安装质量过硬的单机防毒软件,如360、金山毒霸、诺顿等。杀毒软件公司通过在病毒特征库内录入病毒特征程序,扫描实现终端病毒有效识别,对计算机进行即时动态监测,防止已录病毒侵袭计算机系统。但当前单机杀毒软件无法实现彻底消除各类网络病毒,疾控机构应设置局域网防毒软件,将疾病控制网络系统中所有可能被病毒攻击的地方集中设置防毒软件,实现多层次,多角度预防,定期自动或手动升级防毒软件模块,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测,降低至消除网络病毒入侵。

3.2 及时修补计算机漏洞

大部分的病毒传播有网络非法攻击和计算机系统出现漏洞导致的,对计算机网络漏洞进行管理是杀毒工作的基本前序。现在网络上大部分防毒软件均可实现全网漏洞管理,疾控机构所有计算机使用者须在联网的情况下,对局域网内电脑进行检查和修复。疾控中心每个科室负责业务内容不同,电脑内安装的软件也有所差异,故出现的漏洞也不尽相同,网络防毒软件很难进行全方位彻底修补,需利用有效的单机防毒软件进行扫描后下载相应的漏洞补丁,完成修补工作。

3.3 设置访问权限

疾控机构应有效利用计算机口令密码功能,人工设置计算机访问权限,通过身份认证和访问限制,防止非法主体盗用网络资源。疾控技工职员在设定计算机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权限时,需考虑各类疾控系统篇平台和安全性能等因素,例如一些信息查询系统属于公用资源,无须身份认证,而一些疾病监测信息则属于机密资源,须保证管理系统的安全。

4 结语

为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对卫生医疗的需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疾控机构可从安装防毒软件、勤于修补计算机漏洞、实行用户身份验证等途径加强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疾控机构防控职能职责。

参考文献

[1]祝捷,谭书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探讨[J].信息通信,2012,(4):152-153.

[2]郭岩,张业武,蔡h等.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2,07(3):19-22.

[3]隋红军,梁允东.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卫生检测工作质量[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86-287.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4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全面预算是指在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合理利用资源,对收入、支出及结余等各个环节进行的统筹计划和安排,根据预算安排各项支出,有利于建立预算控制系统,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全面预算是单位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预防服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预防服务管理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结合国家的收费政策,对计划年度内的收入、支出、结余等诸方面做出预测,按照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它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报告和审计五个环节。它通过引导、控制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考核和激励管理者及员工,从而达到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服务活动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机制。

2.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计划具体化;其次,全面预算编制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预算目标使每个部门都清楚认识到医院的总目标和各自的任务,更便于分工协作;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绩效评价。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可以成为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第四,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起到收入提升与成本节约的功效。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收入、成本费用水平偏离预算指标时,可以及时分析原因,进而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第五,全面预算管理能起到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的作用。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增强了员工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树立管理者和员工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激情。

二、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全面预算管理是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由于全面预算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踪、全方位控制的运行机制,更要强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全面预算管理要以战略规划为前提

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战略,通常发展战略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命、战略等,一般只包括非常概括的预期收入和费用数额,年度全面预算则是通过对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收入和费用的具体安排将战略落实为行动方案,对未来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使长远战略目标得以分阶段实现。因此,全面预算必须以战略计划为前提和指导,战略实施必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支撑。

2.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的保障

构建全面预算控制系统必须设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部门共同参与,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共同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体系。

3.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的实质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及时调控和业绩跟踪。预算调控即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监控、调整职能;业绩跟踪是跟踪关键业绩指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决策。但现实中不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虽有预算机构,但对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严重削弱了预算控制职能,造成这种预算控制“软”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预算控制手段的落后,管理人员很难及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一般要在每个月之后才能从财务报表中知道当月的财务状况。因而要使全面预算执行监控切实有效,要建立有效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业务、财务软件采集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及时监控,发现异常,自动预警,还可以对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能够极大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4.加强全面预算的考核与评价,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激励作用

除了要有一个严密的监控体系跟踪全面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效果之外,同时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让责任科室、员工明白单位希望他们做什么,做到之后的回报是什么。公正、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预算考评应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以各级责任单位为考评对象,以关键业绩指标构建考评体系进行度量和评价。通过业绩实际完成情况与业绩目标的比较,确定差异并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据以评价各责任科室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并与相应的激励制度挂钩。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抵御风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2]樊俊芝,刘辉,张红.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89-90.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5

为加速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2016年国家将实行52项举措,其中涉及畜牧业占据11项内容。2016年国家将继续实施良种补贴、支持牛羊规模化养殖、支持草原生态保护相关奖励与补助、支持动物防疫补助、养殖相关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在畜牧业的新形态下,加强畜牧业疾病预防与治疗也是必然的举措。本文基于此出发点做详细探讨。

关键词:

畜牧业;疾病预防;治疗

随着经济市场因素、国家政策优势,畜牧业发展即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推行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催生循环已经成为畜牧市场的新需求。随着今年人大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畜牧业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形式,使得由散养、小规模养殖形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式转变。国家也大力实施政策支持畜牧业的长远循环发展。畜牧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在畜牧发展中占据重要的角色。

1畜牧业疾病类型与成因

1.1畜牧禽畜患病类型

畜牧养殖涉及到的禽畜种类较多,根据大量数据显示,常见的类型可分为3类:传染病。传染病特征在于流行范围较广,传播感染速度较快,传播渠道众多,严重者甚至可造成瘟疫现象。传播途径是依据患病禽畜本身或病原病毒、细菌、外界空气、水源等,成为直接或间接传染的传播渠道。传染病是畜牧疾病预防治疗工作的主要天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禽畜类中获病概率较高。其中蠕虫类、原虫类寄生虫可进入人工饲养动物体内汲取养分,导致动物肌体损害。节肢动物类寄生虫则寄生于人工饲养动物体表,造成动物不适现象。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是宿主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普通病。普通病包含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甚至涉及外科与内科层面,发病几率较高。如动物眼科疾病等外科病多是由于体表外伤造成。内科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及时采取措施医治,较短时间即可治愈。

1.2畜牧禽畜患病成因

畜牧禽畜的种类众多,受环境、生活习性、禽畜生长阶段的影响,疾病的因素较为众多,整体上可划分为环境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指的是禽畜生活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禽畜生长发育的直接性因素,与动物健康水平密切关联。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动物新陈代谢具有差异化影响。一旦达成较大的负面效应,即会引起禽畜疾病的发生。环境外界因素通常是禽畜疾病发生的首要原因。人为因素指的是人工饲养与消毒清洁。饲养不当、清理不当都会导致禽畜的生活环境卫生产生问题,导致禽畜状态不佳,增加了牲畜患病的可能。

2加强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策略

2.1预防方面

根据疾病成因分析,预防相关工作要做到几点。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严格对日常喂养的饲料、养殖场清洁做好预防措施。饲料要严格检查,确认科学配比,避免低劣饲料的喂养。饲养的工作人员要做好饲养消毒与保管工作,避免饲料受潮、发霉现象。养殖场要全面清洁,圈舍的清理、粪便的处理要做好消毒与安置,促进资源的可利用率提升,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加强检疫安全工作。检疫安全是禽畜疾病预防的重要核心内容。鼓励自繁自养,对外来引种动物要加强观察,再进行混养,做好观察记录数据,以便后续参考。养殖场出入口安置消毒池,圈舍门口也安置消毒池,加强圈舍出入与四周环境的消毒、检疫工作处理,减少微生物、细菌、病菌的传播,加强禽畜肢体的生长健康。养殖环境要注意定期通风、保温,根据禽畜生长环节来采取一些措施,适度调整圈舍养殖密度;加强预防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畜牧疾病致病因素的了解,做好预防疫苗研发与探讨工作。定期注射具备高活力的预防疫苗,可以增加禽畜自身的免疫能力,避免禽畜疾病的暴发几率与传播概率。比如针对当地疫病流行特点与环境季节变化,开展定期疫苗储存与使用培训,加强畜牧场禽畜状态观察,必要时可在饲料与饲喂水中加入预防性药物,做好相应措施。

2.2治疗方面

及时应对、采取治疗是畜牧业疾病控制的有效举措。在发现禽畜疫情时,要及时、准确判断疫病的控制及成因,避免疫情事态的扩大,造成其他健康禽畜的范围波及。在控制事态发展后,要及时采取执行方案。除此之外,要加强疫苗的保存手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素养,才可保障疫苗的配置安全,避免药物滥用或注射剂量问题出现。因此畜牧业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畜牧疾病控制规范,促进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病情症状而执行专业的判断,保证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有效控制禽畜的疾病,提升禽畜治疗的显著效果。

3结语

畜牧疾病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畜牧疾病预防与治疗是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明确预防重于治疗的意识,才能尽早预防疾病,从而杜绝后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发展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174.

[2]张成文.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发展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175.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6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按照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控中心的基础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已经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已投入使用。通过硬件建设,大大改善了疾控机构的工作条件。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本地区传染病发生流行特点,制定了《应对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和《汉川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人力、技术、设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加强了卫生应急工作,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为提高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大了培训力度,对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业务骨干进行了重点培训。认真做好计量认证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急性传染病防治

1、紧急疫情处理:

2、网络直报:为了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报告,程序规范,保证全市疫情报告网络的畅通。针对当前传染病信息报告不及时的问题,我们严格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对我市疫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整改,使我市传染病直报及时报告率较去年的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市、乡两级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对全市34名传染病信息管理员实行聘任制,责职到人,奖罚分明,实现了疫情报告定领导负责,疫情资料定责任人收集,疫情网络直报定人员操作。健全了以传染病病例个案报告为基础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我们现已能按月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并建立健全定期公布传染病疫情制度。32个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明确、程序规范、网络畅通。

二、寄生虫病防治

1、疟疾防治:按照上级有关业务部门有关精神,我们于xx年年4月28日如开了全市12个疟疾镜检站的培训动员会,并于xx年年5月1日-xx年年10月1日开展了对疟疾的主动监测我防治工作,目前全市的疟疾镜检工作已按要求完成,共完成对11599人的疟疾镜检,均无阳性病例报告。今年无疟疾新发病例报告。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7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的任务也随着发生变化,因而使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所承担的职责也因而出现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1]。正因为如此,本文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现状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本身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支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我国政府为社会群体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是我国的社会公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社会公众提供准公共服务或者纯公共服务,所提供服务的绩效状况理应现在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中[2]。但是从我国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情况来看,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级别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效率是现有经济收益服务效率的七分之一左右。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身存在重视有偿服务而对无偿服务的关注力度较低,进而导致公共职能缺位与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率与质量的要求。因而,有必要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的实施工作,切实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服务能力。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策略

从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原则

在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包括:全员参与疾控的原则;公平与公开的考核原则;客观考核原则;依法实施的原则;突出重点的考核原则;适度调整的原则等等。这些实施原则贯彻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全过程中,不同的原则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的[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涉及到的服务对象与形式都有着多元化的特点,加之必须多部门协作才能够共同完成等都决定了在绩效考核实施中必须有相应原则的指导,才能确保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是为了确保该绩效考核的顺利进行而设定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工作环节的集合。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各个工作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与排他性,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实施程序的设定,能够从根本上确保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我国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反馈阶段三个不同的步骤。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确定绩效考核方案,确定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并收集与绩效考核工作相关的资料等工作内容;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阶段,主要的工作环节包括数据的填报,质量控制以及验证核实等工作内容;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反馈阶段的主要工作环节有进行综合评价,对疾病预防工作的绩效在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等工作内容。具体的考核流程依次为制定方案、落实组织、全员培训、指标分解、资料收集、验证核实、综合分析、录入数据、综合评判、报告反馈、后续指导等[4]。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进而科学的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保障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省级的周期为三年,而市、县级周期则为二年。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组织、安排本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从组织上确保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的顺利进行。除此以外,还应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中引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履行职能进行全面综合反映。除此以外,还应通过不断健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技术方面的保障,来确保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管理[5]。该绩效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省、市、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并最终形成绩效考核报告。具体的包括疾控管理信息平台与疾控管理决策平台等等,通过这些管理平台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中的应用,来生成各级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报告以及各级疾控体系系统评价年度报告。同时还能够提供即时服务与查询功能,确定指标的平均数、中位数等等。进而为绩效考核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本身是长期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努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安排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进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健龙,匡永军,蒋媛,彭杰辉.在创新中推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J].实用预防医学. 2011(06):1161-1162.

[2] 陈颖.浅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04):370-371.

[3] 刘艳慧,许信红,陈思宇.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12) :753-754.

[4] 刘晓军,艾维莉,莫若琦,刘昊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量化考核方法的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09(1):55-56.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8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

2015年5月,提出了新常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对我们今后的档案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结合黔西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实际,也要求我们对本单位的档案发展作出新的思考。

黔西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地、州级的疾病预防控制分支机构,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黔西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使命是通过对传染病、疫苗与接种、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影响人们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预防和控制,它的宗旨是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

那么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工作应如何适应新常态下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为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工作

黔西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原黔西南州防疫站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的,防疫站1965年成立,至2001年更名为黔西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与黔西南州卫生监督所分离,2012年又与黔西南州安龙疗养院、黔西南州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整合,形成了集免疫规划、地方病、慢性病、艾滋病、麻风病、结核病、性病、职业卫生等等全方位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历史档案的归集整理和集中统一管理为单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证。在中心领导的有力支持下,不断完善档案设施,不断发挥档案部门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并且进一步不断提高单位科室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工作制度体系

《档案法》为我们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相应地制定了档案管理办法,为中心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按档案收集、整理条例,单位每年3月底前完成上年度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项目工作它是一个带有延续性的工作,跨年延展,很多项目病种资料是跟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项目检查督导同步,因此,跨年移交档案总跟科室工作产生矛盾,每年3月前科室交来档案时一个督导检查项目还没有结束,因此资料不全,也不可能分两年存档,并且很多数据还要参照上一年。

另外,考虑科室先移交档案室档案,再借出使用,但资料的完整性又不能保证,因此,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的顺利开展,找不到一个完备的科学合理的办法,我们只能在工作中不断调整,在方便工作中不断改进,使之为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三、积极助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工作转型升级

新形式下,档案数字化已提上日程。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字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高效、安全、保密、便于保管、资源共享等特点。

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再有就是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询资料变得非常简单,真正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数字化档案事实上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库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基本变成了提供利用方便的信息控制中心。

增强档案原件保护,将纸制档案转变为数字化电子档案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尤其对历史久远的档案材料,数字化处理后无疑是对其更好的保护,另外,通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后,防止了部分档案遭篡改的行为。

上一篇:安全隐患排查下一步打算范文 下一篇:安全隐患如何防范和应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