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安全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1 11:18:10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1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

----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并在精神卫生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到2010年,地市级及以上地区和80%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2015年所有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四)工作指标与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

----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3.4%-15.6%),到2010年降为12%,2015年降为10%。

----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5%-30%),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

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心理健康。

(六)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治疗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治疗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治疗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七)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

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

(八)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

(九)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所)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

(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精神卫生工作,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十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卫生部门要会同人事等部门有计划地加强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能力,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积极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的能力培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落实相关教育课程安排,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

(十二)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

(十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通过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精神卫生的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与可能,按照建设程序安排精神卫生发展所需的建设投资;制定精神卫生服务价格政策。

----教育部门负责精神卫生人才培养有关工作;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

----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城市“三无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对救助期间突发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及时联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救治工作;负责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救治工作;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规范性文件;结合监狱、劳教场所的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与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监狱、劳教场所精神卫生工作政策,将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监狱、劳教所所在地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

----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研究促进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

----人事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制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

----劳动保障部门促进职工中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就业,防止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歧视,维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保证就业的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

----文化部门负责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体现人文关怀,以健康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健康地进行文化消费;配合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好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的有关工作,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管理,对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文化产品采取内容审查、技术监管等必要的措施。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

----政府法制机构协助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与精神卫生工作有关的法律(草案)、法规(草案)。

----科学研究机构负责有关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各级工会组织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切实维护患有精神疾病职工的合法权益。

----各级共青团组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效服务,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精神卫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实施,开展面向妇女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相关的咨询和维权服务。

----各级残联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促进精神残疾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

----各级老龄组织研究提出开展老年精神卫生工作的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和看护者中开展老年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工作,宣传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有关知识。

四、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

(十四)建设和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政府落实和谐社会建设、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2

关键词:基层医院;妇科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34-02

引言

对于女性来说,妇科疾病可谓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对于女性的身心健康存在着极大的困扰。在新时期疾病预防工作中,妇科疾病预防工作面临着极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基层医院在进行妇科疾病预防工作与处置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存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情况。针对基层医院的一系列妇科疾病预防工作难题,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到适合的办法、对策,提升妇科疾病预防工作的效果,保障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特别在我国全面推进医疗改革的环境下,基层医院预防女性妇科疾病工作的进展,存在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教育宣传工作,传播科学、健康妇科疾病预防知识

目前基层医院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就是正确的引导女性了解妇科疾病卫生知识,让广大的女性朋友可以认知妇科疾病的来源、预防办法以及自检方法。透过强化教育宣传工作,可以采取知识讲座、文化传播等形式,发挥基层医院的自身作用,通过舆论让当地的女性可以了解更多的妇科卫生知识,提升健康意识,进而更好的避免女性妇科疾病种种困扰。对于县级基层医院来说,可以强化地区的小范围宣传工作。研究资料表明,如果女性能够在一生中拥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那么该女性可以有效的降低、减少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以及卵巢癌等妇科癌症的发病几率。与此同时,还能够起到缓解痛经、推迟更年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引导广大适龄女性在适龄期间生育,最大限度的提升女性妇科病的发生几率。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不安全的性生活也是引发部分妇科疾病的源头。科学、卫生、安全的性生活,能够起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不卫生或者是不安全的性生活,则很容易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妇科疾病预防工作中,要积极的开展有关规律、健康、安全、卫生性生活的宣传教育。建议基层医院可以积极的与各个小区进行合作,定期开展类似“常见妇科病防治”知识讲座活动,邀请权威医院的妇产科专家对相关知识进行专业的讲解,并要求社区的育龄女性参与到讲座中,切实的了解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知识。通过医生和专家的深度讲解,让女性更直接的了解到一些妇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办法,并告知这些病情的正确观念,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强调有效的普查和预防,是摆脱妇科疾病的有效办法。

二、健全人员负责机制,强化预防效果

任何项目的进展,始终离不开人员的努力,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也不例外。只有负责人认真切实的做好本职工作,负起岗位职责,那么才能够做好预防工作,提升妇科疾病的预防效果。针对性的强化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效果吗,需要透过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来提升负责人的工作效能。任何制度的运作,都需要借助人员的力量。对于基层医院来讲,负责人的工作效率高低、积极性高

作者简介:邓四萍,1965年01月17,女,汉,贵州省都匀市,医师,主治医师,大学专科,贵州省都匀市小围寨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低,都会决定妇科疾病的最终预防效果。健全人员负责机制,是通过制度机制的构建,紧密结合职工的工作实际情况,进而完善整体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设立专门的预防妇科疾病管理部门,专人肩负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确实的提升管理人员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效率,避免违规情况的发生,才能够确保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体系更加健全,促进工作的进展。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妇科疾病预防管理体系,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推进新时期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让每个负责人都能够更好的肩负起自身的工作职责。除此之外,强化安全教育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助于全面的强化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效能。

三、重视预防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作为基层医院的重点工作,妇科疾病预防工作在基层医院的运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特殊的位置,同时也是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妇科疾病预防管理的水平高低,会影响到基层医院的整体形象,对地方的医疗形象也会有所影响。所以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应该重视强化制度体系建设,重视妇科疾病预防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提出妥善的问题解决办法。比如构建妇科疾病防护规章制度,统筹日常妇科卫生排查工作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统一管理办法,强化管理效果。

结语

作为基层医院的重要工作环节,妇科疾病的预防工作需要被看做是一个整体,关注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效果,提升每一个流程的工作效能,有助于提升基层医院妇科疾病预防工作的水平。除了构建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以外,基层医院还需要通过完整妇科疾病的预防管理体系构建,落实具体工作,才能够不断提升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莲. 基层卫生机构加强妇科疾病预防思路分析[J]. 现代养生,2014(18)

[2] 康丽. 关于妇科门诊妇科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8)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3

一、传染病的防治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报告质量,做好信息系统升级改选的准备工作。组织开展疫情报告管理的督导检查。

(二)深入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做好鼠疫疫情监测工作。严格按照“鼠疫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做好疫情的监测、预警和分析报告工作;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治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切实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进一步加强结核病医防合作,以结核病防治项目带动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病人发现、治疗和系统管理。确保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治愈率85%以上;肺结核病人完成治疗率90%;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转诊率、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及病人家属筛查率达85%以上。

(五)学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艾滋病实施计划》,以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为龙头,全面推进自愿咨询检测、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与国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升我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二、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我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二)落实《年—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组织开展1—14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三)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全面促进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

三、地方病防治

(一)按照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继续开展碘盐监测,做好自查补漏工作,迎接上级的考评验收,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二)切实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完成人间布病监测任务,与农牧部门加强工作沟通,充分利用协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大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居民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慢病防治

(一)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围绕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重点疾病,探索疾病控制工作与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有效结合,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快建立健全有效预防和控制综合机制。根据呼伦贝尔市的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为。

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4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

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

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

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

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

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

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

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

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

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

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

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部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

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

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部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

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

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

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

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

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

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

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

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

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

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

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

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

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

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

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

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

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

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

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

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

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

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

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

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

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部级和省

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

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

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

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

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

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

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

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

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

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

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

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

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

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

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

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

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

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

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

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

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工作任务数量和考核结果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5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疾病带来的威胁,确保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特制订出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在幼儿家长中加大各种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坚持每一天做好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息检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性疾病和传染病在校园里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幼儿园是各类疾病高发的场所,一旦出现疏忽和遗漏就会带来不可阻挡的危害

幼儿园师生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幼儿园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应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当前各种传染疾病高发的情况,应该加大力度宣传防范传染病和传播性疾病的知识,提高幼儿的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全力杜绝传染病在校园的传播,并且要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毫不放松,真正要做到有备无患。

2、依法管理、快速反应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存在的瞒报和忽略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幼儿园成立突发性疾病和传染防治领导小组,针对可能出现的传染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和医疗救治机制,要坚决做到快速、及时、完善、稳妥的处理,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保证幼儿园师生的安全。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各班幼儿教师

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1、根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和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园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处理预案。

2、健全和落实突发事件责任制,检查、督促幼儿园各班级预防突发事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班级定期开展突发流行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幼儿学习生活中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幼儿的应急处理能力。

4、建立和完善幼儿的每日一次的晨午检记录,及时掌握幼儿的身体状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流行行疾病和传染病,坚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等一系列的反应措施,确保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和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

5、如发生流行行疾病和传染病要及时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并配合有关医疗部门做好防治工作。

6、所有应急小组领导成员的通讯方式要24小时保持畅通。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讲突发事件的登记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结合本幼儿园的特点和实际,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所在地区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相应,立即启动一日一报告制度与加强疫情的通报,二是加强幼儿园各个班级以及部门的公共设施的卫生状况检疫工作,积极采取消毒措施,确保幼儿园的安全。三是加大对校园进出入人员的检查工作,最大限度防止疫情进入校园。

(二)所在地区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首先在校园内开幼儿园的幼儿开展定时测量检查身体状况,发现健康问题及时排查和及时救治,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三是加大对幼儿园的消毒力度,配合上级医疗部门做好隔离工作,最后及时通告疫情防控情况。

(三)所在地区发生特大突发事件,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首先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幼儿园,二是全面掌握流动进出幼儿园人员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三是幼儿园加大对力度对幼儿园各公共设施的消毒力度,确保校园安全。四是加大防控和监测力度,并做好疫情的防控情况公布。

(四)园内出现疫情

幼儿园出现疫情后要启动应急预案,针对感染的幼儿或者老师要及时进行隔离,同时要向上级有关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另外加大力度排查校园的感染人数,有关部门到来后,通过排查对幼儿园师生进行检测,对幼儿园进行隔离,杜绝感染者离校,根据疫情的发展的状况制定出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控制和消灭疫情的扩散,维护幼儿园的健康。

***幼儿园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防病;卫生事业;地位和作用

1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都需要具备切实可行的技术、广泛的推广机构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保证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有效实现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工作来说,预防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缺乏必要的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与偶小的推广机构则是保证防病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我国卫生防疫机构记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的管理是,尤其是在城乡防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具备了技术支撑和网络机构的同时,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机构,同时引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保证防病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种类进行划分,而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威胁最大,也成为了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预防癌症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仍然缺乏完全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所以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促进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促进群众身体素质的提升。

2健康教育的实践

健康教育工作在卫生事业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19世纪的英国,利用种牛痘来消灭天花的技术开始传入到我国,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群众对于这一方法并不认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并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国多年防治天花的过程中,国家也始终坚持自愿接种牛痘的思想,并且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画刊、卫生科普知识讲座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种牛痘的作用,因此在解放后的几年间,便实现了对天花这种顽疾的有效预防。

3健康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尤其是在健康方面的关注程度也更加重要,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营养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慢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而通过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必须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促使群众养成自觉的健康管理方式,才能促进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卫生事业建设方面,健康教育对于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控制作用也十分重要,当前,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关键。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地区发生的戊型肝炎,患者数量多、疫情重,在流行医学中认为群众缺乏卫生保健常识而造成了病情的大量蔓延,事实上,对于肝炎的预防工作并不繁琐,只要注重日常的引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便能够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这看似简单的预防工作,却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来是实现的,而必须要通过广泛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群众对肝病和预防手段有详细的认识,才能有效的控制疫情,并且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而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宣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使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只有群众对疾病的预防有更多了解,他们才能积极注重的自觉参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疾病预防工作和卫生事业持续、有效的开展。

4结束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健康教育的地位也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医疗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对人民群众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来促进我卫生事业建设的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鹏.健康教育与传媒相结合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J].健康大视野,2008(01).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治未病 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16-02

强化学生管理和服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迫切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建设项目,也是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大背景下的主动作为。但相比于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复杂,其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较薄弱,逃课、酗酒、网络成瘾等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学生工作的核心应该更注重个体内部的系统塑造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积极品质,发挥其主动性,强调“生成性”,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方式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由小范围、阶段性矫治变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原则。“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既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传变途径,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瘥后防复”,疾病初愈之后,及时采取适当的善后治疗并加以有效方法调养,从而补养正气,促进尽快痊愈,进而防止原病复发或者变生他病。其实质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的扩散,避免和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危害,进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针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而言,说明日常保健远比等到生病才被迫就医更重要,同时,“治未病”思想也代表一种哲学思想体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能融入“治未病”思想,以“发展性”和“生成性”为主要目标,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二、“治未病”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未病先防”,强化学生工作的预警机制,是学生工作体系的根本。按照“无病时重在预防”的中医理念,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应以预防为“龙头”和根本,增强学生自身免疫力和各种积极品质,从而减少学生违纪、事故及其他危机事件的发生,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1.夯实基础,做好预警机制的组织架构。学生预警体系顶层设计应以学校分管领导负责,构建以学工处为牵头单位,以系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纵向网络系统和以教学系统、学工系统、后勤系统、安全保卫系统等横向网络系统相交织的网络。预警系统应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生源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合理界定系统层级的职责,明确预警工作的内容,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纵横交错、上下贯通、运转顺畅和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组织体系,整合各种资源,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效保障全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实施。

整体而言,高职预警系统应至少包括四个子系统:学业预警、心理预警、行为预警、经济困难预警。学业预警是以成绩为主线,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座谈、班会等方式了解,个别问题可以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学生个人反映,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心理预警,可以通过心理普查、学生老师反映、学生个人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并及时给予疏导。行为预警,主要通过教师反映、同学反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是否存在逃课、网络成瘾、黄赌毒或其他违反法规校纪等不良行为,并及时予以劝说或纠正。经济困难预警,可以根据学生日常消费、低保证明、精准扶贫家庭证明或个人申请等方式来了解,同时可以向学生宣传提供各种资助政策。这四个子系统间也是盘根错节、相互交叉互有影响的。

2.大展手脚,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与高职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宣传工作,打造品牌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主题班会、舆情监控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常识教育活动,如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管理等;开展各类政策宣传活动,如国家资助政策、专本衔接政策、专升本政策、发展党员政策及程序、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等;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或演练,如火灾逃生演练、防止校园贷宣传活动、预防艾滋宣传活动、拒绝黄赌毒等。应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台、淮啊⒄拱宓却统媒体和易班、微博、微信、学生班群号等新媒体的作用,发挥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的骨干引领作用,发挥学朋辈教育的特殊功能,在学生中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受到积极环境的熏陶和渲染,自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既能开阔高职学生的视野,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又能提高个体内部的系统塑造能力,增强其“免疫力”。

3.见微知著,识别并多关注“易感人群”。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渐变过程,同样,学生违纪违法、网络成瘾、校园贷等不良现象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注重细节,要有爱心,有敏感之心。学会识别并多关注学生群体中的“易感人群”。

学生管理人员应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在日常工作中应多留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课外活动等情况,多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学生工作者要主动走近学生,多进宿舍、勤观察、勤记录、多聊天、善学习,识别“易感人群”,多关注学生群体中那些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性格孤僻、偏激、极端自卑、长期独来独往、夜不归宿、经济贫困、学业困难的学生,并有根据地挖掘问题的关键点。

一般来说,“易感人群”学生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处于互相牵制之中,既可能朝病态发展,也可能往健康的未病状态回归,也就是说发展性的力量与问题性力量可能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经常利用心理咨询、个别访谈、联系家长等方法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行为动向,辨识、评估个体属于“易感人群”的某类状态及风险,并提供相应的个体、系统、全程、特定的服务发挥辅导员的思想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内在动力,防止由“未病”演变为“有病”。

(二)“既病防变”,及时对“问题”进行矫治,是学生工作体系的关键。“未病先防”的视角是事前预防,是向学生“灌注希望”,增强学生个体内部动力的塑造;“既病防变”的视角是事后修补,防止问题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修正缺陷。笔者认为,这两种导向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都是必需的,就像生理上讲的体内同时存在益生菌与有害菌,应根据身体和疾病的不同进展情况进行治疗。

1.防微杜渐,及时把“轻微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按照“初病时重在早治”的理念,应该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样,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防微杜渐,摸清情况,掌握实情,充分重视异常事件的细微信息并迅速作出处置,进行疏导,防止由小变大,由轻变重,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同时准备好处置预案。

2.当机立断,及时把“严重问题”阻截在限定范围内。按照“重病时重在防传变”的理念,应该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当机立断,马上处理,控制事态,防止消极事件本身继续恶性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事态的影响范围,做好其他学生的安抚工作,防止情绪传染事件发生,防止集体恐慌或者集体愤怒等。

(三)“瘥后防复”,采取有效的善后措施,是学生工作体系的关键。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处于危机的个体、学生群体,甚至是辅导员,都或多或少会产生各种后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具体的可见的,也可能是心理上隐形的不易发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对相关人员带来持续伤害。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应具备“病愈后重在防复发”的忧患意识,在弥补后果、消除影响的同时,一方面继续完善相关防范机制,及时查找和修补管理漏洞,杜绝危机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安抚相关人员的情绪,做好情绪的疏导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漏洞的修补一般比较重视,但对于相关人员情绪的安抚,很多高职院校做得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既要注重对危机所造成的实际伤害进行弥补和修复,更应该注重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讲究艺术,注重心理疏导,引导当事人适当宣泄,走出心理误区,引导其他学生群体增强心理安全感,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希望”“乐观”“韧性”“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塑造学生内在动力系统,防止事态反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面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可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做好日常监控和科学预警,对全体学生进行预防宣传,以杜绝不良行为,避免引发不良后果,预防危机的产生;“既病防变”,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防范危机事件的二次恶化和广泛传播,控制事态发展;“瘥后防复”,做好危机的善后工作及防止复发。归纳起来看,三个阶段的重点工作都体现在一个“防”字上。在整个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挖掘,帮学生塑造炔慷力系统,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依桃.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治未病”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5)

[2]于博瀛.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3)

[3]陈翔.论“治未病”思想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御体系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3)

[4]程茂雨,李正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5]胡丽伟.基于“治未病”思想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3(6)

【作者简介】王 莹(1981― ),男,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篇8

健康素养是一种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儿,这种能力就是您掌握健康信息,并正确地运用它们,以使自己获得健康的能力。这么一讲您就应该了解,具备健康素养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卫生部曾于2008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开展调查,并于2010年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这次调查的结果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不容乐观。《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回顾

201 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了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说明每100个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还不到7个。

2、城市居民健康素养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3.43%。

3、低龄和高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只有3.81%。

4、健康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提高,说明文化程度影响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5、慢性病预防素养较低。此次调查的关于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共5类健康问题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最低的,仅有4.66%。

在以上5个特点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是一个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甚至预期寿命的重大问题。慢性病——健康的最大敌人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预防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指出,2008年全世界有3610万人死于慢性病,近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若不采取行动,预计到2030年,每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将达到5200万人。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慢性病的代表。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发期和负担沉重期,各种慢性病的负担比重在所有疾病中达到70%。从1973年到2009年,慢性病在我国人群死因构成所占比例由53%上升到85%,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人群死因的前四位。在不久的将来,各种慢性病可能会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散。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健康产业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

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更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困扰。有研究显示,从1993年到2009年,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大多数慢性病的突发增长期在50~59岁,但高峰期却分布在老年期的各个时期,说明慢性病的高发并非都是由于增龄所致。

既然慢性病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预防慢性病,如何有效扼制各种慢性病的高增长趋势,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防治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基石也是武器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我国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5类健康问题中最不乐观的。这无疑是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虽然慢性病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但是从有利的一面看,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其实,大多数慢性病与患者的个人观念及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了医疗行为之外,患者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则是影响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一项以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了健康素养教育后,试验组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指标(如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健康素养教育能帮助慢性病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有助于患者身心康复。

另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疾病的结局,具有高水平健康素养的个人会有更好的健康状况。相对来说,健康素养低的个人,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少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从而延误疾病防治的最佳时机,还会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导致医疗服务利用率(如住院率、急诊利用率)和医疗费用大大增加。美国的一项医学研究报告说,自2003年以来,因为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美国每年增加了原来可以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健康素养的不足,还会对疾病的预防、筛查、健康促进行为、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的理解,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素养水平低的人群常常不能理解药品的使用说明,可能误服乱服药物;会因为误解医生的建议,而增加医疗差错的风险,医患沟通不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

那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提高健康素养尤其是慢性病预防素养,都是防治慢性病、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有力武器。

如何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

尽管《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可有趣的是,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却显示,54. 7%的公众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最感兴趣。既然对医学和健康信息最感兴趣,健康素养水平又相对较低,说明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缺乏必要的途径,这一矛盾恰恰提示了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还是有巨大空间的。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的首要方法。什么是健康教育7健康教育即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我国2005-2010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重点提出了以下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建立部级人群健康素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库,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库,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库、传播材料库。

此外,还包括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等等。

为此,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健康教育专业初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等各个部f_=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标。

媒体传播

一项在北京开展的大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是北京市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行为改变的催化剂。居民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89.8%),主要途径的前3位为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和电台广播。媒体在健康传播方面具有深入家庭,成本低、收益高,相对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公众获得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媒体把疾病预防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指导其远离疾病,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正因为公众了解到的信息是通过媒体“拟态”化了的,所以,媒体有责任传播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健康信息,应杜绝伪科学和以商业为目的的信息传播。

自我管理

提高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健康素养的最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是根据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保持并促进健康;处于中高度健康危险状态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评估健康风险,发现早期病变,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而对于已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指导患者学习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管理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对健康的自我管理,尤其是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必由之路。获取了正确的健康信息后,只有能够切实地应用于自身,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健康素养66条》中与预防慢性病相关内容的解读

在进行健康素养调查的同时,卫生部组织卫生领域的百余位专家研讨并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66条,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是世界上第~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理解和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基础。这66条内容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三大部分,其中慢性病预防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与慢性病预防相关的这部分重要内容呢?

健康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4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四大基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最大致病因素,却也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很多慢性病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病。所谓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将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习惯化。将自己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锻炼习惯调整到最有利于健康的模式,戒除不良习惯,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平和,以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续。

保证适量睡眠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

睡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睡眠的特征包括:减少主动的身体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增强同化作用(合成代谢),降低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来说,规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人类的睡眠占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夸张地说,睡眠的好坏是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基础的一半。

睡眠能帮助人体恢复体力、脑力和精神,并能舒缓压力、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研究发现,睡眠时,神经胶质细胞会把可能导致痴呆和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的“乙型类淀粉蛋白”从大脑中清除出去。

人们缺乏足够的睡眠,会出现白天嗜睡、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免疫力降低、判断力减退、失去逻辑思考力、工作效率下降等。长期失眠,人体的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内分泌系统和精神活动都会出现障碍,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损害。但是科学家认为,睡眠也不是多多益善,过度的睡眠(超过8小时)不但会使人更疲累,也可能导致晕眩恶心、神经衰退、反应迟钝,甚至减少寿命。

戒除不良习惯

“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少饮酒,不酗酒。”

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吸烟与肺癌之间有联系。香烟的主要成分包括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尼古丁会令人体脑部受损,引发中风、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食管癌、肺癌、支气管炎、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而且,吸烟行为同时损害吸烟者及附近被动地吸二手烟者的健康,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室内公共场所不得吸烟,一些地方甚至把禁令延伸至私人住宅。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2014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发言人毛群安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卫生计生委争取在2014年出台禁止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条例,同时也积极争取全国人大立法控制烟草危害。而在同年的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卫生计生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次拟制定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

过度饮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包括:酒精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导致血糖下降,两者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出现吸收不良症候群,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间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伤害: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引起胃溃疡;损害神经系统,如造成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大脑皮质萎缩,有报告显示部分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也有部分人出现智力衰退的迹氦酒精在胎儿体内代谢和排泄速率较慢,所以饮酒对发育中的胎儿会造成巨大伤害。有鉴于酒精饮料对人的种种危害,及酗酒现象对社会带来的不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酒精饮料采取了控制措施。

有学者认为,在诸多酒类中,红葡萄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效果,但饮酒量以每日不超过50毫升为佳。但是,是否可以饮用红葡萄酒,还要根据您自身的身体状况咨询医师后再决定。

膳食搭配、低盐饮食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膳食要清淡少盐。”

人们早就发现,那些长寿之乡,虽然大都是偏远的山区,医疗设施非常落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及高纤维,但却健康长寿。可见长寿与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

我国政府于1989军、1997年和2007年先后3次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201 1年又对2007版本做了最新修订。《膳食指南》以先进的科学证据为基础,密切联系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实际,对各年龄段的居民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带来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膳食指南》对一般人群的饮食要求主要包括10个条目: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⑤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经常适量地吃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⑥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膳食指南》还提供了膳食金字塔,您可以据此设计自己和家人每日的食品种类和数量。健康的膳食搭配,将为预防慢性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南中的第5条,对于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重要。有研究显示,我国居民八成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特别需要引起重视。

重视食品安全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食品安全就是防止“病从口入”。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目前全球已经有95个国家将这五大要点纳入教育项目。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口诀

1.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洗净双手再下厨。饮食用具勤清洗,昆虫老鼠要驱除。

2.生熟分开

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莫混杂共保存。刀砧容器各归各,避免污染惹病生。

3.烧熟煮透

肉禽蛋品要煮熟,贪吃生鲜是糊涂。虫卵病菌需杀尽,再度加热也要足。

4.注意存放

熟食常温难久藏,食毕及时进冰箱。食前仍需加温煮,冰箱不是保险箱。

5.材料安全

饮食用水要达标,菜果新鲜仔细挑。保质期过不再吃,莫为省钱把病招。

避免肥胖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1980年以来,世界肥胖症人数增长了近一倍。2008年,全球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14亿人超重,其中2亿多男性和近3亿女性为肥胖。2013年,4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这些数字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但所幸的是,肥胖也是可以预防的。

超重和肥胖的定义是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现在,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六大风险。超重和肥胖所带来的最大伤害就是成为罹患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别是骨关节炎)、某些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儿童期肥胖会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出现的几率更大,肥胖儿童还会引发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升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岛素抵抗及心理影响。

造成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是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能量不平衡,包括高脂、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形式如久坐、交通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加剧,均造成缺乏身体活动。据此,为预防超重和月巴胖人们应该做到:限制完全来自于脂肪和糖类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每年1次健康体检。”“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提高健康素养,健康管理是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需要从健康体检开始。您先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自己的健康有个总体评估,才能开始管理。身体基本健康的人一年进行一次体检,已患有慢性病的人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体检,如某些体检项目需要定期监测等。

已患有慢性病者,应与医生配合,制订自己的治疗方案,并坚持执行。以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为例,如果您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或已患有心血管疾病,应有针对性地监测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服用药物控制各项指标,并定期复查复诊,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改变生活方式.根据自身状况制订饮食、运动、生活作息等计划,并坚持执行;戒除对心血管疾病不利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等。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如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在身体出现危险信号时,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争取治疗康复的黄金时间,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范文 下一篇:口腔病案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