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1 10:58:53

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生 素质教育 现状 建议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详细地论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指导,借鉴相关理论权威的观点、见解,根据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特点,特别是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情,结合笔者的体会认识,将其归为七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一直在进行着探索:教育是对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其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仅仅针对专业进行改革是不够的,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必然的趋势[1]。

一、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残酷,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

(一)教育目标较清晰。

教育目标通常包含两种释义:既包括抽象概括的目标(目的),又包括具体个别的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特点。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确定学生发展定位目标,开展实施“全人教育”,可以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目标概况为:科学文化引领;发展学生内涵;提高个人素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科领域;培养综合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专业认识有充分的了解,65%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37%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

(二)教育内容较为系统。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调查发现,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系统较为完善,目前现有的教育内容有:公民道德、和谐理念、网络教育、创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修养教育、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军训、社会实践、义务奉献、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1]。按照医学生的教育目标,把以上教育内容分到不同年级,利用就业指导课或班会或节假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实施,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应该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2]。

(三)具有完整的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一般运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3]。

(四)素质教育团队初步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校把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教育管理团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整个团队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对象、管理、服务、指导的内容需要统一协调,人人做到“四结合”,即: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培养能力、科研创新;人人都懂教学、懂教育规律、懂就业指导、懂管理、懂服务,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离现象”。

(五)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一般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主要采用互动式、学生表演式、讲座式、交流式、比赛式、合作式、义务奉献式、辩论式、个人展示式、集体展示式、社会服务式、调查研究式、写作式、阅读式、演讲式、出题式、考试式等教育形式,打破传统“说教法”和“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4]。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

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培养医学生就诊、护理能力。每年暑期医学院校都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通过义诊、撰写实践调查报告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懂得不能脱离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立各种社团、义务团、职业发展学会,鼓励学生适当参加勤工俭学、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七)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学生发展自我的前提。全面性发展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反对传统教育中把教育现象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单纯量化评价法,提倡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6]。在操作上,更多地强调多层多元化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质性档案贯通,培养自我发展评价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学会接受他人评价。

二、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因为大学老师不像初高中老师一样督促学生学习,大学更多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医学院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训教育也相对匮乏,使学生养成了懒散、惰性的学习习惯[7]。大学校园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不到位。刚进入校园的医学生的课程,在设置上更多的是一些基础课程,相对枯燥无趣,与预期的想象和认识有所违背,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缺乏研究问题的主动性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造成了医学生的科研缺乏创新性。医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满足社会服务要求的基本技能。目前医学院校的学习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相对忽略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过多,人文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偏少,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第二课堂的不完善。

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医学生不仅在第一课堂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越来越多,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8]。由于第二课堂存在随意性、连续性差等特点,有时会与第一课堂在教学时间上发生冲突,而影响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目前社团活动的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干部在承担,学校对各种学生组织、社团的管理比较宽松,使第二课堂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机制,活动之后的评价与反馈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三)缺少结合医学生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更多地重视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医学本科大多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例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而选择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四)教学资源紧缺,影响到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

这个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足。二是教室紧张,许多学生的“两课”教学仍然是大班形式,与教育部的规定不符。三是网上学习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切实保证教学环节规范。

据调查了解,医学院校日常教学规范的执行方面仍有所松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态度和行动上的表现都达不到教学检查时的水准。课堂教学、考试等方面在原来的教学检查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作法也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

(六)缺乏配套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用几天时间看完一学期的内容,使校园变成学生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琅琅。大学教育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目前,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查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也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9]。

三、针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以教师为主导,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只有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掌握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勇于在教学改革中创新[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型教师要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或独特见解,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医学的从业性质要求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医学生除应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临床行为、沟通技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等能力[11]。但从各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院普遍存在医学专业课程总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且课时数少、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弊端。因此,在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身上存在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表现都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指向和重心应从“学”向“做”转移,转移到提高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教师应主动将“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三)完善评价体系。

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医学院的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各方面进行评价,更应将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如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中。评价的指标包括知识的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自主学习等具体行为来确定。评价方式不应拘泥于考试,更不应限制在一次成绩的高低上,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多样的、形成性的、动态的评价过程[12]。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一般高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焦楠,白俊杰.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成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10(10):13-15.

[2]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0.

[3]唐春平.过程方法"在高职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4).

[4]李龙珠.我国高等学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文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探析[D].管理观察,480:80.

[6]黄玉凡.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与高考制度的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0(5).

[7]聂银学.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58-59.

[8]侯玲,王旭.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5):112-113.

[9]贺连平.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学园,2011(4).

[10]李贺,王春梅.发挥教师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67.

[11]游金辉,陈耀辉等.以人为本——注重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成都医学院报,2010,5(4).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警察综合素质教育法律科技心理业务

说到警察,给人更多的印象是电影中抓捕坏人,机智神勇的镜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警察的职能和面对的社会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不断更新,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警察系统内部违规和犯罪行为也在悄然上升,这些情况都对我们警察系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警察综合素质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当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

目前,在我国为提高警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培训,一般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体能拓展训练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合理且有效的体系,用一套宏观的思维来对其引导,所以相应的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那么从警察的职业特点考虑,要想提高综合素养,应该从下几点着手:

1、法律素质教育

法律素养的高低,是法治社会下警察素质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警察行事的标准往往是“自身的所谓正义感”而不是法律。警察若缺乏法律素养,克制力便会受到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件时,容易打草惊蛇或是发泄私愤,最终给自身和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王某是四川某地刑警,因长期和当地黑恶势力抗争遭到当地黑恶势力头目刘某报复,将其儿子殴打致残,后在以故意伤人罪对刘某实施抓捕时,王某在并无需要的情况下开枪,刘某中枪死亡,王某最终也因故意伤人致死遭到了法律和组织的严厉处置,由此可见,法律素质的不足将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法律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且持续地开展普法活动,在警察心中牢牢树立“依法执法”的观念,同时也要大量宣传因不懂法而执法不当的案例,让警察在对比和总结之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

2、科技素质教育

目前,高科技、高智商犯罪层出不穷,这一趋势使得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因为唯有此我们才能以更快捷、精准、有效的方式来打击犯罪。首先,我们应该在警察系统大规模地开展科普教育,在系统内部引进或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开设诸如外语、IT、网络等基础科技知识的教育,其次,还应根据警察的分类,如经警、刑警、民警等,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再次,我们应该和国外先进国家、组织、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设备,充实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装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从高技术人才中选拔出专门应对高科技犯罪的人员担任警察。最后,还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开展大规模的交流和轮岗,以“培养一个精英,带动一群精英”为指导精神,唯有从些方面入手才能快速且有效的提升我国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

3、心理素质教育

警察这一职业的危险性和事情的突发性都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若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势必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工作。在面对坏人时,我们希望警察能快速出动,迅速制服,而法律又要求他们三思而行,这使得我们警察在很多工作中常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整个社会大力宣传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警察赢得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同时,应定期在警察系统内部展开调查,摸清警察的心理动向,再以此为依据,邀请心理专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建立“发泄室”等心理释压场所,以供时刻处于高压状态的警察缓释心理压力。

4、业务素质教育

业务素质教育有两层要求,一是要针对各警种展开职能培训,包括射击、耐力、谈判、驾驶、修理等等,从多个层面提高警察的综合办案能力,缩短我们的办案周期。第二,则是要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警察进行培训,在办案的时候除了从破案的角度思考,还更应该从社会影响方面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警察队伍才能从单纯的立案破案过渡到兼顾个人与社会的新型警察。

新时代警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唯有在把握警察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综合型素质教育,我们的警察才能完成由传统警察到新型警察的转变。只要我们根据警察的职业特征合理规划,有的放矢,我们整个警察系统的综合素质推进工作必将得到强有力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树新. 警察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J].中国警察, 2005,(09).

[2]郑俊田. 新时代警察职能的转变[J].社会人文, 2007,(12).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15-01

一、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历偏低和知识结构、护理理念的落后是现有的护理人员素质上存在的缺陷。

(一)学历普遍较低

在我国,护理人员的学历普遍比较低,尤其是在中小型医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与发达国家做一下粗略的对比。发达国家的注册护理人员一般高中毕业后接受护理专业教育,要求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水平。在美国,早在2000年时,医院护理人员中7.6%为研究生毕业,35.7%为本科毕业,38.4%为大专毕业,只有18.3%的人相当于我国中专学历。我们国家,尽管近几年高等护理教育扩大了招生量,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中专学历所占的比重还过大,估计在70%左右,甚至还有少量在职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教育。

(二)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现代护理是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文学等知识。显然,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没有跟上新型护理模式的发展步伐,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明显不足;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所占比重偏低;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的知识不足。现有的护理人员工作上依从性太强,主动性不强,观念停留在普通生理护理上,还远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缺乏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与技巧,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 缺乏综合素质教育的后果

(一) 与患者沟通方面

由于缺乏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说话缺乏艺术性,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其结果是患者不乐意接受医护人员的建议,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容易造成医患之间的误会,在误会产生时由于缺乏消除误会的语言沟通技巧,不但不利于误会的消除,还可能加深误会,使本来可以避免的误会扩大化,给本来就脆弱的医患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反过来,如果护理人员具有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知识,就会利用这些知识,从各个方面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患者的心充满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就会把误会消灭在萌芽状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目前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所化解。

(二)在护理方面

由于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能洞察患者在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患者狂躁不安时,或者内心空虚时不懂得怎样安慰他们,不懂怎样缓解他们的内心压力,没有语言的技巧消除他们对病情的担心和恐惧。因为现在患者对护理方面的需求已经不只是对机体护理,而是从机体到心理到精神全方位的需求。如果护理人员掌握了这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那么在患者有这方面的需要时就会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安抚他们,消除他们对自己病情的担心和恐惧,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和恢复。因此,他们会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他们的病程就会缩短,住院费用就会减少,他们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会大幅度提高,医患关系就会变得融洽。

三、解决方法

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加大护理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力度,逐步减少专科生,尤其是中专生。学历提高了,护理人员掌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就会扩大,从事护理工作才能游刃有余,才会满足患者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求。

加强在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在职的护理人员明白目前护理工作的变化,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让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要求他们积极配合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掌握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能够与患者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在护理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社会在发展,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也在变化。为了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护理人员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和接受综合素质的教育,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多层次与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红梅,巴德年.我国职业教育层次性发展的需求与对策分析――以护理专业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59-02

目前,中国每千人口护士为不足1.0人【1】,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护理队伍中中专生仍然唱着主角,尽管高等护理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的状况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在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的同时,加强护生综合素质教育,才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医院繁重而复杂的护理工作的需要。针对目前护理教育状况,结合自己从事护理教育几年以来的些许经验,对于如何加强护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勉。

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1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护生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奉献的人生价值导向,对待学习和工作要有科学的态度、法律观念等。

1.2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护理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护士不是优秀护士,我们要将其在学生时期就根植于护生内心,让它成为脑海中一种强烈的意识,督促护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卓越。比如:培养护生时间观念,任何场合不允许护生迟到、早退,让他们明白时间就是病人的生命这个道理。

1.3 护理学生的爱心教育

我们一直教育护生对待病人要做到 “五心”即:热心、细心、耐心、虚心、放心。我认为,要做到这五心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强护生的爱心教育,让护生学会去爱他的工作,爱他病人,这样他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名 “五心”级护士。

2 专业素质教育

2.1 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护理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不得不成天熬夜、不断加班、不停忍受来自病人及家属的质疑、不能穿靓丽的衣服、不能戴漂亮的首饰等。选择了护理就是选择了牺牲,如果没有牢固的专业思想作为基础,今天培养的护生就将是下一个护理界逃兵。要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每年的512护士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每一届的授帽仪式必须神圣而庄严,让护生在戴上燕尾帽的时候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护生从内心热爱护理专业。

2.2 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

护理自从形成自己的专业以来,部分摆脱了以往“传帮带教”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一套专业理论体系,作为护生,必须掌握这部分内容,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去发现其不足之处,以便将来为护理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此外,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医学知识基础之上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还必须掌握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

2.3 专业基本技能形成

护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护生除了掌握护理学基础上所教授的三十余项基本操作以外,还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护理学上所讲授到的专业操作技能等。学会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不能仅仅靠以往经验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死记硬背操作程序,应该积极思考,对以以往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如:操作教学中可以进行 “原则性教学”,每一项操作只要学生不违反操作的原则就认为其操作方法是正确的,而并不要求学生每一步都要和教学片或者和教师保持一致。

2.4 培养护生正确职业观

目前虽然高等护理教育仍然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但是护生都力争进入大城市大医院,这样造成职场竞争也非常激烈,而且容易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教育护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要盲目追求医院规模,而应该到能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的地方去,这样既使人才得到充分使用,也可以减轻就业压力。

3 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护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文学科的发展,只有提高了护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之更好的理解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人文素质本身就是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平时注重护生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如鼓励学生参加人文类学科的选修课;定期播放优秀的电影,并请专业教师讲解;推荐介绍各地人文风情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后感等。

4 身心素质教育

4.1 健康的身体

护理工作是脑力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的一项工作,护生刚刚接触临床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体力不支晕倒的现象,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护生的身体素质,以胜任高强度的护理工作需要;此外,护士一直被称为医院的“门面”,应开设相应的形体训练课程,加强护生形体训练,使护士的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优雅与美。

4.2 健康的心理

护理工作相较于其他的工作而言,承受的压力很多如:干得多而回报少、夜班过于频繁、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太大,其它如担心传染疾病,得不到领导、病人或家人的理解等,这些都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应对策略,这种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必须是从护生阶段就开始训练的,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能一味报喜不报忧,要不断灌输护士将会面临的压力会有些什么,以及如何在面临这些压力的时候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等等。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忽视纵向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得分,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这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不断调研,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占10%)、班级互评(占30%)、考核小组评定(占30%)、班委成员评定(占10%)、班主任评定(占10%)、辅导员评定(占10%)方式进行,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 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 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 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 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贺泽群,李方遒,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5]刘国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科技创业,2010(11).

作者简介: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艺术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责,以往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将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是僵硬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除了必修的艺术课程外很少会接受到艺术教育,致使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为匮乏,且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忽视了艺术教育,课堂上的一些陈词滥调模式化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才选择艺术课程,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自己并非艺术类学生没必要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只要把专业知识掌握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实际价值,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以至于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为得到学分的学生消极应对,致使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当下我国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问题并不容乐观。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进师生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期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发散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影响

艺术教育自古便有,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美育的国家,像古代教育中的礼教、乐教,后学校越发重视学生的“美育”工作,蔡元培前辈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发重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教育,学生也希望在学习生涯中可以接受艺术熏陶,教师更是看到了艺术教育的深层教育意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学生能够净化心灵,自觉运用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推动社会稳步向前运行。近年来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实际素质与市场需求未能达到一致高度,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由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审美鉴赏能力等几方面组成。开展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学生培养群体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便于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实现自身与团队共同进步,避免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陶冶心灵,升华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避免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只会套用书本知识,禁锢思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容易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填补了他们在逻辑思维中的漏洞,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贡献力量。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能在艺术熏陶中明白其中的内涵,净化心灵,明辨是非,远离低俗情趣,因此该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感化作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说教式的灌输,并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参与中,在熏陶中有所感触,“知善恶、识美丑”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际,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其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同时也承担着学生艺术素质、文学素养、职业精神培养的多重责任。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愈发重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会遇到多种诱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达到一致的高度,促进就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影响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43.

[2]谭佳鑫.浅谈艺术课程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企业导报,2015(13).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管理的意义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富强,对高校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加大,高校的发展突飞猛进。当下,艺术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面临新的教育形势。艺术教育管理模式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新的时期使艺术教育管理焕发新的光彩。根据高校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要合理、思维要先进,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得艺术教育理念与现代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使得高校的艺术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大的帮助。

1艺术教育管理的本质含义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管理是指在学校中的一种具有文艺倾向的教育管理方式,它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教育管理模式的素质培养教学方式。艺术教育管理不单指对艺术系学生的教学管理,它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增添了教育事业的教学乐趣。艺术教育管理是一种形式复杂的教育模式,要求彻底落实教育教学方针,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综合教育模式。在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艺术,艺术教育管理的方向与其他教育管理的方向不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教育类型。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涵养为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管理方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总之,艺术教育管理是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管理方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组合成全面的教育模式,它们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教学方式。所以,艺术教学管理模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现状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普遍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综合来看,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要积极地改善和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吸取国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加快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经验的同时,要避免自身的文化被同化的情况,或者是受到不良影响。现在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形式,一般是艺术教育与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以艺术教育为中心,带动整体的发展。同时,要根据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制度,使得我国的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2000年以后,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有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截至2007年,我国有2000多所高校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这表明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高校艺术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扩招艺术类学生,但是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跟不上,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艺术教育从原来的小班授课变成了大学的公共课,教学管理变得十分困难。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达不到基本的要求。另外,在考核制度上,我国高校一般更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参加的艺术类比赛也只注重比赛结果,使得高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较差,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3艺术教育管理对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管理,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必须适应社会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能力和创新的思想,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是艺术教育管理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的部分。

3.1树立“以学生为主,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大多都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教学质量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创新的理念和空间。但是大学生的思维活跃,都比较有主见,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在教育管理大学生时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管理人员要用合理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要加大对其理论知识的培养。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和管理自己,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依赖教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形成探索性思维,使教师与学生形成合作互助的关系。

3.2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构建教学模式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都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由以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决定的。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高校的教学方式是决定学生培养方向的关键,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艺术教育管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课程设置上合理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并迎合市场需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另外,还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根据笔试成绩来判断,要增加面试、动手能力考核等进行综合评价。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使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学校要加大宣传,使得用人企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4结语

艺术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种比较特别的管理模式。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乐趣,进而让他们把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对社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特性,能使其更好地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并能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把握这一特性,在艺术教育的熏陶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03):19-…21+31.

[2]方瑜.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科技展望,2016,26(26):331-332.

[3]乔彬.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24-25.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综合素质教育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50-02

一、加强音乐教学工作与思想素质教育的融合

优美高尚的音乐旋律,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震撼学生灵魂的有效途径,往往对学生的奋斗意志起着鼓舞激励的作用,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高尚的道德信念。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思想信念,也抒发人们的情感缘源,但是并非抽象地表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我们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时,须充分认识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鸣并被陶醉时,很容易激发高尚的、正义的、发自灵魂深处的道德情感,使人充满对健康高尚人生理想的希望和对爱国奉献精神的追求。音乐作品中所倡导的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更加增强了奋斗者的自信和力量。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很容易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促进音乐教学效果与情感素质教育的同步发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在学业和未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情感素质方面的内蕴。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否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震撼力、感染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施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有效措施

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激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音乐启迪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为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就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夯实音乐教学与身心健康教育的情感基础

科学实践证明,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使学生们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这样在教学音乐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身心健康的体魄。

五、音乐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的相互渗透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六、结束语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创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27-02

一、德高为范,以身立教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1.教师本身对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评判,而要提高评判的水平和层次,不得不提高其人文素质。2.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传给学生。而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文当中汲取养料。3.科学发展的范式突破,人文素质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也要借助人文的解释和隐喻等方法。因此,教师的人文素质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高尚的师德品质是身为人师的表率。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过程,以渊博的知识解学生认知之惑,以高尚的品质塑社会可用之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诚实为人、慎言处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全社会的楷模。“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这是对教师思想政治层面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三,乐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乐业是教师对待职业的基本态度和内在动力。只有乐业才会有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精神,方能保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①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人,更要以自己的品格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道德自律,以淡泊明志、甘为人梯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需教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保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是对教师学识、学风方面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要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厚积薄发;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同时要深入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行为,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研究者。

二、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明确目标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意识。现代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经济和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教育的形式是传承式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知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化的浪潮,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而又迅捷,因此,教师要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围绕学生求知的需要,积极发挥服务导向作用,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转换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变。教师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社会身份实质性的转换,明确“服务者”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服务者”的职责,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要,完成现代教育所赋予的使命。

3.明确培养目标,由认知型向能力型转变。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既狭义上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重认知、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改进教学方法,体现科目的特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全面提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突出素质能力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为将来竞岗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到“四个创新”

“四个创新”即:(1)创新教育内容。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2)创新教育方法。新世纪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的未知空间和有效途径,以新观念为主帅,以新能力为先锋,以新方法为利器,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内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己任。

(3)创新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或全新领域的信息保持冷静,作出及时准确判断并快速妥当处理,即对信息的归纳概括并分析判断的能力。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了数据的世界,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全世界的数据信息共享,学生必须学习掌握信息处理的技能。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领域中都要求人才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性眼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固有的仅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接受新时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构架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内容,充分适应全新的信息技术要求,同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培养了顺应时代的全新人才,又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进一步充实了教学方法。

学生要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处理。但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可否?教师在本身尚未掌握此项能力的时候又如何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呢?所以当今社会的教师也必须具备这个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拥有该项素质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全面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② 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投影、计算机等等;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育研究,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和科研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学习手段。

(4)创新考核制度。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责无旁贷。③

教育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学改革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无容置疑,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卫国:“漫谈素质教育与以身立教”,《山西教育》2002年第10期。

[2]顾非石:“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人教期刊》2004年第6期。

[3]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作者简介: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建造了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务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1998年,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达到1246所,比2009年增加了3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一半。[1]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外延还是内涵都取得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区域分布,逐步优化的专业结构,凸显出工学结合的特色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2]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要起一个特殊作用,就是直接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高职学生有很多是来自贫困家庭,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经过10多年的探讨和运作,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取得了许多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部分院校罔顾实际情况,以工程思维育人,急功近利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内容和体系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性格、品德、秉性和习惯的教育,其最终是让学生能够在不是强迫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然而,当前一些高职院校追求立竿见影的效应,罔顾实际办学情况,其急躁、浮躁、盲目的心态占据了素质教育的阵地,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或大面积增设社团组织,超负荷组织学生素质实践活动,或建造“孝子培养工程”等,这种以工程育人的方式来作为素质教育模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内在规律,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会干扰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运行。

2.教学方式单一、滞后,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学生成长需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由于过去忽视对精神文化的教育,中国社会出现了世俗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风潮,波及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甚至家庭生活的领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高职学生要保持人天生的良性,使自己成为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于一体的道德高尚的人,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事业,也需要极高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可是现在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几乎都是应试教育,教学手段满足于“满堂灌”,学生在满腹牢骚中质问“为什么要我学?”但最后结果还是不得不“要我学”。素质教育只看重分数的高低,不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德性的养成,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心灵只会更加粗鄙,根本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升。

3.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强

虽然素质教育宣称进行了多年,但现在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基本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其传授的内容滞后,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理念脱节甚至相反,致使相当部分学生陷入迷茫而滑向虚无主义,于是经常出现教师在教坛上慷慨激昂,不少学生在下面嗤之以鼻、投之以冷笑的现象,并激起青年人的叛逆心理,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4.师资建设中的歧视性管理,破坏了教师队伍的和谐团结,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首先是一份生存的职业,然后才有树人育人的使命。自2000年起,全国高校逐步开展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然而,时至今日,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在教师聘任制度上不是具体考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是纠缠于身份差异,于是一所学校出现编制教师、合同教师、临聘教师等多种身份,产生同工不同酬现象,形成编制拿钱不干活,合同工累死累活少拿钱甚至没有钱,这种由身份歧视衍生出的“资格歧视”缺乏法律依据和逻辑必然,助长编制内教师莫名的身份优越感,挫伤聘用制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激化教师间矛盾的冲突,影响学校的和谐建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绝对有害无益的。

5.评估机制机械化,不能真实反映素质教育的效果

当前的素质教育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所谓的教改也多是不尽人意,根源不在于缺少教育模式或理论,更不缺少教育改革者与实践家,缺的还是新教育背景下的制度环境。现在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一面谈素质,一面却按分数排座次;一面谈课改,一面搞形式主义,而这一切的根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教育政绩的评估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教学质量”简单地等同于分数,减轻了行政操作与成本,却造成了综合素质评估机制的机械化,陷入“指标数据化,数据任务化”的模式,形成时下的综合素质教育空乏无物,评价的客观因素少,主观因素多,使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被异化,并走向初衷的反面,成为培养功利的工具,而难以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二、走出综合素质教育误区的几点思考

1.培养高职学生自由表达、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精神重回校园

上一篇:高级农业经济范文 下一篇:大专语文教育范文